终于,等来了一部年度最佳。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泰国的华人家庭的故事。
直接拿下了泰国的年度票房冠军。
顺带刷新了泰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票房纪录。
实打实的爆款。
主演马群耀,泰国当红顶流鲜肉。
曾下海出演《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凭借又甜又虐又渣的阿德一角,人气爆棚。
该片引进内地上映后,口碑狂飙。
豆瓣评分从8.8一路涨到9.0。
有趣的是,电影全片涉及华人文化。
文化输出相当成功,又好像跟咱没什么关系。
鱼叔最近吐槽了不少烂片。
好片难得,赶紧来跟大家一起洗洗眼——
《姥姥的外孙》
หลานม่า
看这片名海报,也猜得出这是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
甚至说起大概剧情,也有点俗套的风险。
一句话概括,它讲的是外孙阿安(马群耀 饰) 在得知姥姥( 乌萨·萨梅坎姆 ) 身患绝症后,来到她身边陪伴的故事。
祖孙俩在相处中自然而然地复苏了因孩子成长淡化的亲情。
故事也达到了感人的催泪效果。
但如果只是如此,是不可能口碑爆成这样的。
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恰恰是反套路。
具体点讲,首先,是反类型。
说起家庭亲情片,又有绝症元素,大概不可避免地想到「苦情」「煽情」这类的字眼。
但《姥姥的外孙》完全没走这个路线。
看看片子在其他地区的译名就知道。
比起祖孙情深,电影更想拍一出继承大战。
「金孙爆富攻略」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阿安确实主动尽孝,却不是为了什么亲情。
而是他看到表妹因为看护爷爷,获得了价值一千万(泰铢)的老宅遗产。
这对于学业中断、一事无成、在家躺平的阿安,是一条绝妙的发财之路。
恰逢姥姥查出癌症,阿安便开始了自己的暴富计划。
这开头别说暖心了,甚至称得上冷血。
明晃晃地把「孝道背后是利益」摊开给大家看。
一部亲情题材影片,却是以「反亲情」的方式展开。
片中不止阿安,所有子女都怀揣对遗产的算计,围拢到了姥姥身边。
但,恰恰因为足够现实,意外带来了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另外,电影通篇「反煽情」。
不苦逼,冷幽默。
手法克制,气质安静,没有强情节强戏剧,而只是点染生活的缓缓进行。
甚至,随着姥姥身体的逐渐垮掉,剧情走向也越来越「冰冷」。
起初看来,阿安已是最大的不孝子孙了。
他早已与姥姥疏远,家庭聚会从不参加。
见面也只是抱着手机打游戏,还因为疏忽导致姥姥摔倒……
但谁能想到,当阿安去到姥姥身边,观众透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更一言难尽的家庭真相。
姥姥有两儿一女,每个都是一类子女的缩影。
大儿子最受重视,混得也最好。
提及姥姥的癌症化疗费用,能毫无怨言全包揽。
但,出钱不出力。
在他看来,赚钱顾小家与尽孝是难以兼顾的。
态度转变,同样是为了老宅遗产。
他将姥姥接来家中,说要做全职儿子,但也只是说说。
实际上,别墅买了这么多年,老人是第一次来。
所谓带着姥姥拜佛祈福病情好转。
台阶高筑,他却从不回头照拂。
祈愿卡片上也只提妻女,不见姥姥的名字。
小儿子倒是会讨老人开心,总是甜言蜜语逗乐。
但撒娇亲昵都是为了要钱,为了撬开惦记许久的保险柜。
一大把岁数没个正型,沉迷赌博到处躲债。
过得差了就回家搜刮一番,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遑论尽孝。
只有二女儿,也就是阿安的母亲,愿意出钱又出力。
姥姥摔倒,唯有她留在医院照顾。
还特意调成夜班,白天再陪姥姥去化疗。
但总因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受待见。
电影无意上演母慈子孝的家庭肥皂剧。
直接剥离了亲情自然有爱的预设,打破温馨幻想。
用阿安这一角色切入一种更冷峻的视角呈现出东亚家庭的典型样貌。
仨子女一方唱罢我登场,越自私的越被偏爱,越奉献的越被索取。
群体性的代际创伤与家族命运惊人相似。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别人家、自家、亲戚、父母、乃至自己。
因委屈、讽刺、悲哀、又或悔意而共鸣,而感慨。
而鱼叔真正泪崩的点,还是片中对「姥姥」的刻画。
它将其还原成了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家庭角色。
且完成得真实、生动、立体。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曾提到过一些观点:
家庭/家族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社会事业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的稳定。稳定的基础之一是结构的延续,即血缘社会中家庭/家族的繁衍生息,要源源不断的人填充进结构中扮演固定的角色。另一方面需要结构的静止,角色承担责任而排斥情感、文化等不稳定因素,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说白点,咱们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个人性的喜怒哀乐到了大家庭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更吊诡的是,越是家人,越被角色蒙蔽看不到眼前人。
就像你很可能只看到祖父祖母,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生日、喜好,也不知道他们的人生经历。
而越是年轻,越是心在别处,越是会对以为永远不会离开的家人不感兴趣。
正如费翔谈及家庭时说的那句:
「这些交流,其实我应该趁着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更多地(进行),可是你知道吗,人年轻的时候,最不感兴趣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当这种「看见」的目光终于落在亲人身上,会产生一种类似「复明」的震撼感。
一切是细碎的,却足以穿透人心的。
就像阿安陪伴姥姥后,才知道她独居那么多年每天都是怎么过的。
几点起床去卖粥,爱吃哪家的炸鱼,上下楼梯原来是那么不方便。
一天的时间竟然可以这么漫长,足够电视声常响,久久地发呆。
也知道了她的众多秘密。
儿子送来的鞋子是不合脚的,来人心里的算计是面上盖不住的。
嘴上轰人走,心里盼人来,不失落是假的,寂寞是真的。
自然也看到了她的坚强和懦弱,有力与无力,受害与加害。
为人儿女,被重男轻女的父母随意许婚给赌鬼,不得半分家中财产。
为人姊妹,只被允许付出。
一旦触及金钱利益,就被亲兄弟呵斥「外姓人不要再来」。
为人妻,赌鬼丈夫早死,孤身拉扯子女。
为人母,被算计也无言包容,得绝症都似乎没有恐惧还反过来安慰子女。
最可悲的是,没有自己。
只有到了梦中才敢又疼又怕,孩子一般呓语哭喊着:
「爸爸妈妈,来接我吧,我害怕。阿公阿嫲,你们在哪里,我想死,想死。」
这样的「看见」里,阿安开始为姥姥不平、担心、可怜、又恨铁不成钢……
情感的转变悄然而至,却又耐人寻味。
你无法概括这是良心发现后的弥补,还是家人本真关系的复燃。
也无法辨别这是所谓的孝道,还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善意。
只知道真实的细节与立体的呈现,成就出了观感的丰富层次。
眼泪也自然地随着细腻的生活流涓涓而出。
而眼看亲人的生命已入倒计时,阿安的暴富计划难以纯粹。
殊不知,一切已被姥姥知晓。
故事的发展和最后的高潮鱼叔就留个悬念,留待大家亲自感受。
虽然又是一例「华人文化」在别处输出成功的案例。
但这次,鱼叔最大的感触已经不是羡慕惋惜了。
而是惊叹,怎么人家的票房冠军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平心静气、朴素踏实的电影。
你瞅瞅咱们的,全在「反转」「尺度」「杀来杀去」上较劲。
在「犯罪天堂」东南亚,一次次疯、爆、狠出新高度。
结果现实里的东南亚,在为姥姥哭泣。
当人家在用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踏实叙事时,咱们在写热搜式剧本,短视频化电影。
用人设代替人物,冲突掩盖逻辑,高效算计观众。
但若是真要比起「大胆」来,又实在尴尬。
看上去,《姥姥的外孙》只是讲了一位老人从绝症到去世这段时间的故事,叙事野心并不大。
但细节上,又处处冒险。
比如,用当代颇具争议的家庭经济学挑战传统价值观。
不宣扬孝道,不颂扬牺牲,也不「洗白」陋习。
姥姥自己也是重男轻女腐朽观念的受害者,却一样将金钱家业传给儿子。
再由二女儿对着这讽刺的代际创伤,略带质问意味的无奈叹息道:
「是啊,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
还有演员选取,也惊人的大胆。
马群耀确实是泰国鲜肉顶流,但姥姥的扮演者乌萨·萨梅坎姆却是首次演戏。
经验之外,镜头也是真敢对准一位老人。
实不相瞒,大环境青春崇拜的侧面,便是对老弱叙事的失焦与抛弃。
以老年人为主角呈现其困境的片子,市场反馈都不乐观。
可以想象,纵然有顶流助阵,《姥姥》的故事仍算是冒险的。
鱼叔查到,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拍完这部片原本已经打算退圈了。
谁料市场反馈如此热烈,大众口碑直接炸裂,成了一剂意外的强心针。
或许也恰恰证明了无论何时,认真讲好一个故事都是行之有效的,是会被观众看到并认可的。
这时再看所谓的「华人文化」输出的问题,倒有些可乐。
片子里,姥姥执着于说潮州话。
人生终点临近前,她总想靠近家乡一点点。
这个细节,让鱼叔想到《童年往事》里,一直想要回到大陆的阿婆。
她不识得路,又隔着一道海峡。
可纵使年迈失智,她仍然一次次往远处走,再被一次次送回来。
直至去世,阿婆都没有回到家。
「-阿孝啊,阿婆带你回大陆好不好?
-好啦。
-沿着大路走,没过多久,过了河坝,就到了梅江桥。再走几步路啊,就到了弯下了。
-回大陆干什么啦?
-阿婆带你回祠堂,拜祖先啊。」
也不知,在她们魂牵梦绕的这块土地上。
是否还有人愿意耐心讲述她们的故事。
这里的观众,又何时才能等到下一部甘于朴素,勇于真诚的电影。
全文完。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