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国产犯罪电影在今年暑期档演了一出两极分化。

一边是率领整个档期走出泥沼、票房超13亿的话题之作《默杀》,另一边则是《逆鳞》《重生》《扫黑·决不放弃》等项目接二连三的落败。

国产犯罪片红利快见顶了-风君娱乐新闻

而事实上,国产犯罪片的扑街频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国产犯罪片井喷“后遗症”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我们统计了非港产国产犯罪电影票房TOP20,可以明显看出近五年来国产犯罪电影进入爆发阶段,高票房项目频出。

国产犯罪片红利快见顶了-风君娱乐新闻

在此之中,2023年表现尤为突出,接连涌现了《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两部35亿+现象级爆款,以及《坚如磐石》《三大队》《莫斯科行动》《拯救嫌疑人》《涉过愤怒的海》等超5亿项目。这一年,表现最好的犯罪题材港片《金手指》只能排在该年度票房总榜第六位。

这样的短期成绩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国产犯罪电影已经今非昔比。

但实际上,去年电影市场的犯罪电影爆发有着很强的不可复制性。

一方面,近年来行业犯罪电影创作风向转变,间接推动更多元风格、更大尺度项目得以面世;另一方面,由于去年是特殊三年后第一个全面放开之年,很多曾经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项目重新启动,加之相关审核开闸放水,推动了不少积压多年的项目顺利释出。

犯罪电影是流量密码事实不假,然而它的另一面也成了烂片的新温床。

在这个暑期档,如果只看到《默杀》的优异市场成绩,我们很容易忽略国产犯罪片如今所处的尴尬境地。

通过观察发现,自2023年暑期档以来,国产犯罪电影在产能增加的同时烂片率亦是倍增,频繁出现口碑不及格或将将及格的项目。而这种情况到了2024年进一步加剧,截至目前,今年共计上映11部国产犯罪题材影片,其中有4部豆瓣评分都在6分以下。

国产犯罪片红利快见顶了-风君娱乐新闻

(去年暑期档以来豆瓣评分等于或低于6分的国产犯罪片)

即便是在市场层面大获成功的《默杀》,实际上也仅有6.1的豆瓣口碑而已。

是否觉得这种场景似曾相识?曾经在国产电影市场红极一时的奇幻大片、每逢爱情档必能引燃市场的爱情片,也都引发过全行业的跟风投拍潮。但随着项目产能上升与烂片的频繁现身,这些类型终被观众们所抛弃,逐渐被行业边缘化。

而如今犯罪电影频繁口碑崩盘,或许也将成为类型走上下坡路的信号之一。

又一流量类型岌岌可危

国产犯罪片的症结何在?我们或许可以先从内容入手。

我们可以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犯罪片划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是悬疑类型融合。

早年内地市场风靡的香港犯罪片更倾向于通过塑造警匪二元对立或是利用动作场面奇观来获得观众青睐,而近年来悬疑类型的风靡赋予了国产犯罪电影新创作方向。以犯罪为框架,通过情节设置悬念推进叙事,利用层层反转抓住观众情绪。

在《消失的她》《坚如磐石》《默杀》等大爆项目中,我们都能看到创作者对悬疑元素的熟练运用。

第二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照。

近年来现实题材影片在市场风靡,同样对犯罪电影取材、创作带来了启发。

如上级部门发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扫黑选题也开始进入电影创作中,像《坚如磐石》《扫黑·决战》《扫黑·决不放弃》《断·桥》等作品均融入了反黑元素,并在内容创作上参照了具备重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件。

还有许多犯罪电影创作汲取于真实社会事件或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例如根据真实案件或非虚构故事改写的《涉过愤怒的海》《三大队》《消失的她》《朝云暮雨》,针对缅北网络诈骗热点而创作的《孤注一掷》、围绕“杀猪盘”展开的《鹦鹉杀》,还有像《门锁》《兔子暴力》《最后的真相》聚焦于女性群体的相关选题,都通过影视创作实现了对现实的关照以此唤起观众共鸣。

最后一类则是一直以来国产犯罪电影的基本构成之一,翻拍片。

从《嫌疑人X的献身》到《回廊亭》《彷徨之刃》,像是东野圭吾这类知名推理小说作家至今仍“供养”着国产犯罪片创作。还有以《误杀》为代表的海外优秀犯罪片本土翻拍,也能够作为优质项目补充市场。

不过犯罪片繁荣的另一面,国产犯罪电影的短板也逐渐被凸显。

首先是内容同质化加剧。

疫情前市场犯罪电影并非主流题材,产能相对受限。而近年来国产犯罪电影产能逐渐提升,内容创作的模式化也日益严重。

故事舞台扎堆东南亚、对悬疑元素的滥用以至于故事沉迷于反转、无限制地堆积视觉奇观,这样的问题在当下很多国产犯罪电影中都能够找到。

甚至连片名都开始变成了一样的格式——《拯救嫌疑人》《第八个嫌疑人》才刚上映没几个月,下个月《全员嫌疑人》又将马不停蹄地赶来。《误杀》《默杀》《鹦鹉杀》,如此跟风下去,恐怕国产犯罪电影留给“杀”字造词的机会就不多了。

国产犯罪片红利快见顶了-风君娱乐新闻

其次是对内容创作的忽视。

近年来犯罪电影频繁诞生头部爆款,这些项目破圈的核心动力正是源自能够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的社会话题。

话题电影有效,就有更多创作者开始围绕话题写命题作文。

在犀牛君看来,这样的创作思路更接近于短视频内容创作,考量的并非电影视听艺术层面的自洽而是对社会热点的及时捕捉跟进。而一味地追逐选题忽略内功,也加剧了项目品质下滑的速度。

去年《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尚可以依靠东南亚电诈、杀妻骗保引发广泛共鸣,到了今年暑期档只剩下一部堆积更多社会热点话题的《默杀》。观众对社会话题犯罪电影的耐受已经触碰极限。

除此以外,由于犯罪电影选题导致的内容尺度受限,可能也是导致一部分项目观感不及预期的潜在原因。

这是国产犯罪电影的天然不利因素。观众们喜爱《周处除三害》的爽快,但平心而论内地创作者很难在内地语境下完整复现。同理,如果原版《默杀》可以顺利引进,想必柯汶利导演也不必费心费力再拍一部内容几乎复刻的内地特供版。

当然,有些电影的差倒也不需要细挖缘由。根据非虚构文学改编的《朝云暮雨》,照着生动丰满的原型人物也能改成不及格分烂片。而国产犯罪片最热爱的东野圭吾作品,也会在《回廊亭》《彷徨之刃》中屡次口碑翻车。

上周上映的《逆鳞》也同理于此,抛开沈腾转型出演这层噱头外,这部电影的糟糕剧本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但也正是由于这些或是投机或是偷懒项目的频繁面世,正在急剧消耗着观众们对犯罪电影的信任。这片流量蓝海终会变红,观众对犯罪电影的包容也有一天会触顶。这股犯罪电影开发潮仍在持续,然而留给犯罪电影肆意消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