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似乎从出生开始,在没有意识的时候,就开始了被别人安排好的人生。小时候,被父母安排上学,长大了被家人催促成家,年老了被孩子安排疗养,人生的轨迹之中,极大一部分的比重都是在别人的安排和人云亦云中度过,而这也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平平淡淡,无风无雨。

而思想深远的人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能够在预定好的常人的安排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轨迹和热爱,而不是浑浑噩噩、从众无为。

作为诗人,余秀华的人生为她的诗歌展现了一个完美贴合的幕布背景,她所有的思想和生活印记都在她的诗歌中一览无余。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余秀华用自己超脱肉体的精神力量和命运进行了一场强劲的较量。这一场较量,余秀华摆脱了盲人瞎马一般的普通生活,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浑浑噩噩,目标和梦想让她成为了一个鲜明的个体。

与此同时,”毁誉参半”也成了余秀华身上的另一种标签。她身残志坚褒贬不一,那她到底是农民诗人,还是”大毒草“?

一、强烈的追爱在月光下静默的麦子,它们之间轻微的摩擦,就是人间万物在相爱了。”爱”无疑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一个字,在所有女人的心中,能够被毫无保留的爱和能够肆无忌惮的去爱无疑是世界上最勇敢和最振奋人心的事情,而”爱”也成了余秀华的诗歌的灵魂。

放眼金黄的麦浪,余秀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浪漫的就像是春风轻抚过面颊,使人心里都暖了几度。而诗有多浪漫,余秀华对爱的追求就有多强烈,在余秀华写爱的诗歌中,有的诗是这样的委婉动人,而有的诗又是令人瞋目结舌的大胆放肆。

极具贬义色彩的标签成了余秀华到现在都无法摆脱的负面词语,而她也不想摆脱,反而在这样的形容之下,继续着自己大胆的追爱行动。伴随着细腻的心思,放肆的思想是余秀华毁誉参半的直接体现,强烈而鲜明的个人特征成就了余秀华。

但是,若没有了解过余秀华的过去,也很难理解,这样带有冲突意味的两个词语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农民诗人身上完美中和发酵的。

二、充满艰辛的过去

1976年,出生在十年动荡的尾巴的余秀华,是湖北钟祥市横店村一个穷苦人家的新希望,但是出生的时候,由于医疗条件的落后,余秀华出生时因为长时间缺氧而成了脑瘫。

除了行动不便,余秀华从牙牙学语时便出现了口齿不清的症状,从那时起,这个贫困的家庭便因为她而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但是余秀华的智商并没有因为脑瘫而受到影响,而她意志力也是如此。甚至因为脑瘫,余秀华展示了超出常人的顽强意志力。

因为身体状况的特殊,余秀华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被区别对待,她可以上学,可以读书写字,在她的意识里,她就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

因为同学嘲笑她需要奶奶背着去上学,余秀华就开始学习拄着拐杖走路;因为同学嘲笑她拄着拐杖的样子搞笑,余秀华就开始不拄拐,跌跌撞撞地走路……天生的傲骨,让余秀华在自己的世界里顽强倔强的生长着。

十九年独自承受病痛,去追求常人的生活,余秀华心里的傲气让她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不断增强,强到了足以支持她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步。

三、失败的婚姻

在老一辈的农村人眼中,一个女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一个靠谱的男人,将自己的余生都依靠在这个一纸婚书定下关系的人身上,余秀华的父母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

十九岁时,余秀华被父母嫁给了大了她整整十三岁的农民尹世平,而与其说是嫁女儿不如说是娶女婿。

因为女儿是一个残疾人,所以余秀华的父母只好选择找到这个年长的穷困男人入赘到自己的家中,给女儿找一个看起来可以依靠余生的人。

在余秀华的父母的眼中,这实在是一场非常美满的婚姻了,但是生活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结婚之后,余秀华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失败的模样,这个入赘来的丈夫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在精神层面上,余秀华和他可以说是没有半点交流,有的只是无尽的厌恶。

但是,就是因为余秀华成名了,这个婚才非离不可,因为此时的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没有力量的余秀华了,她可以拿着十五万豪气的让尹世平滚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拖泥带水,达到离婚的目的,是她唯一在乎的事情。

透过艰辛的生活,尹世平从不曾接受过她惨痛身躯背后的疼痛,只是骂骂咧咧地接受身体残缺的事实。

这样无精神的婚姻是余秀华最为厌恶和最想要摆脱的东西,而这种强烈的不幸福感,就成了激发余秀华对爱强烈追求的推动力。这就像是一种奋起反抗,经历了最底处的绝望,所以才会选择不顾一切的向前冲击。

余秀华是一个勇敢的女人,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而骨子里渴望真爱的灵魂也是鲜明又具体。余秀华摆脱了这一场形同虚设的婚姻,余秀华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一切的勇气,不仅仅是这一场婚姻带来的,更多的是她从出生起就经历的磨难的勇气积淀,一切的容易都成了她奋力拼搏的动力!

四、毁誉参半的一切

作为脑瘫诗人,余秀华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诗歌的形式,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失落着……

在诗歌里,余秀华展现了自己生命里的所有情绪,诗歌不是她的武器,是她的挚友,是她能够成为常人的载体。

在这个唯一能够不隐藏、不隐瞒的载体上,余秀华像个孩子一样享受着诗歌带给她的一切奇思妙想和天马行空,她的坦率与个性鲜明让她离婚后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给了自己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完美弥补了身体上的残缺。

但是,如果要以一个完整的诗人的身份来定义她,余秀华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在语言的表达方面,饱受争议的就是略显生硬和媚俗,略显粗陋的语言让她的自卑和慌张的内心尽显无余,而这一切也都是大众主流所无法完全接受的,这也就成了令她毁誉参半的最直接的部分。

而事实就是这样,越是成功的人就越容易被大众挑刺,也许本是毫无恶意的一点小期望,后来也会被误传成十恶不赦的下流低俗。

从余秀华二十二岁起,她就开始在键盘上敲击自己的诗歌,两千多首诗歌,有细腻婉转的优美句子,也有粗俗的语言来表达心中强烈的感受,而这些都是最直接展露她的心声的内容,也正是这些关于内心的最直接的写照,成就了她的成功与争议。

如果余秀华是一个无欲无求,单纯描绘农民诗人的内心,那么网络上的她一定倍受崇拜,但是,若真是这样,没有爆火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又怎么会爆火?余秀华的形象又会怎样显得更加接地气?

所以,对爱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并不能成为她被众人诋毁成”荡妇”的唯一判据,事实上,作为一个脑瘫的残疾人,余秀华也许只是在选择用这样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自卑与低落,大众又怎么可以用自己的偏见去剥夺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机会呢?

在这个看起来包容性很强的社会里,人云亦云的诋毁和不解无疑是击败包容性的最具冲击力的武器。

在面对拥有独特人生轨迹和自我风格的人面前,首要想到的不应该是芸芸众生的各方面打击,而应该是用欣赏的态度去看待那些能够爆火的内容,选择性的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这些才是积极正能量的,而这些才可以去激励独特的人们更加勇敢的去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