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语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昭君出塞”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因此他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二)昭君出塞的动机昭君的出塞是自“请掖庭令求行的”(妃嫔居住的后宫称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长官),也就是说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昭君为什么要自愿出塞呢?《后汉书》的作者范哗(音叶)说:“入官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是她自愿出塞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良家女子,迫于封建的权威,被选进“掖庭”,听候皇帝的“见御”,纵使获得了百般的“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何况“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自然不能没有苦闷和愁思。但是昭君抱什么态度去对待和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种苦闷和愁思呢?从她抱着积极的态度,利用出塞的机会,脱出这个”黄金的牢笼”这一点,也足够表明她是一个有勇气的女子。然而有些线索表明,她出塞的动机,不仅限于狭隘的个人打算,还有比较脱俗的见识。昭君虽深居宫中,对于汉匈两族关系的消息,不是全无所悉。史载: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冬,甘延寿、陈汤斩郅支单于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颜师古注引服虔谓“讨邦支之图书”)示后宫贵人”。建昭五年,呼韩邪单于上书说:“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翌年“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元帝为了庆贺郅支伏诛和呼韩邪入朝而改元“竟宁”。所有以上这些轰动朝廷、喧赫全国的大事,昭君不可能不知;特别是对于遍示后官的郅支图书,她更有机会窥见。因之,她对于汉匈两族关系之为友为敌,其利害得失,在思想上不能没有一定的感想和反应。所以当呼韩邪单于要求“婿汉氏以自亲”时,她便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亲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友好关系之重大使命。这正足以说明她对于汉匈关系之必须和平团结,具有相当的认识。这应该是她的出塞动机的一部分。在两千年前的一个宫女,能够有这样的举动,可以说得上胆识过人了!

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自告奋勇”

《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昭君出塞”完全是个人原因,甚至有些意气用事的成分在里面。

二是“奸人所害”

《西京杂记》记载一个叫毛延寿的画工,因为昭君不肯贿赂他,就把昭君画得很丑。匈奴入朝求亲,皇上存私心把一个丑女送到塞外去,就点了图画上最丑的女人王昭君,谁知道等到王昭君出来一亮相:“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皇帝后悔莫及,又不能失信于人,只好将王昭君送出塞外,然后把牵涉此事的画工统统杀了。这就不仅不承认昭君的自主选择,甚至假想了一个外力,暗示昭君被丑化才导致了悲惨命运。

扩展资料

“昭君出塞”确是一个女人聪明的选择。理由有二,其一: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过去的皇帝动辄后宫佳丽三千,再加上一些专宠的,很多女子入宫之后终其一生也见不到皇帝一面。

她以自己在汉宫最后最美丽的一次亮相,告诫所有的姐妹:命运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与其在这监狱般的汉宫里幽闭至死,不如远赴大漠,开始艰苦但是更富有挑战力的新生。

虽然荒漠条件艰苦,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总可以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有什么比做一个完整的女人更值得女人去追求呢?

其二:从国家大局来说,在王昭君两次婚姻过程中,汉强匈弱格局并没有改变,汉匈双方关系也处于良好发展时期。因此,匈奴社会包括呼韩邪和复株累单于,都对王昭君尊崇和爱戴。

王昭君“宁胡阏氏”封号,“宁胡”意思是匈奴安宁,“阏氏”意思是王的妻子,也就是王妃,这也表明她在匈奴社会所获得的地位。对汉朝来说,通过安抚匈奴实现北部边境持久安宁,特别是通过匈奴保持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畅通,意义无疑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