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史记货殖列传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是什么意思
  • 你觉得《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说对吗怎么理解
  •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请以“熙熙攘攘”为题,写一篇文章
  • 《货殖列传》写了哪些赚钱的行业
  • 《货殖列传》怎么没说对外贸易
  • 如何评价《史记》的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是什么意思

“千金之孑不死于市“,说的是战国时期,陶朱公是亿万大富豪,他的二儿子杀了人,在楚国被捕,判死刑。陶朱公说:“谚语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于是装了千两黄金,派他的小儿子去营救。他的大儿子说:“弟弟有罪,您不派我去营救,却派了弟弟去,这是认为我没用,那我还活着干什么?”就要自杀。陶朱公不得已,只好派大儿子去,并叫他带一封信给他的好友庄生,嘱咐道:“你到楚国就去找庄生,把千金送给他,随他支配,千万别干预他。“

大儿子到了楚国,把钱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快走,绝不能留在楚国,就是弟弟放出来了,也不要问其原因。”大儿子没有听庄生的话,住在楚国一个贵人家听消息。

庄生是极受楚王尊敬的人。他去见楚王道:“天上星星行踪有变,这是上天示警,对楚王不利啊!“楚王很迷信,大惊道:“这怎么办?”庄王说:“大王多做好事就可挽回天意了!”楚王立即传令,准备大赦囚犯。那楚贵人知道后马上回来何陶朱公长子道贺,说:“楚王即将大赦,你弟弟马上就要获释了!”大儿子认为:既然弟弟马上就要放出来了,那么白白送千金给庄生太不合算,于是就到庄生家把那千两金子要了回来。庄生大怒,又去向楚王说:“你大敢是好事,可我听见许多人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关在楚国,陶家派人贿赂您的大臣,大家说:您大赦是为了释放陶公子。”楚王大怒,说:“我做好事和朱陶公有什么关系?”于是下令立即杀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才颁发大赦令。

陶朱公的大儿子只好把弟弟的尸首带回家。陶朱公说:“我知道你不能救回你弟弟。你从小跟我一起吃苦,知道艰难,所以舍不得千金。我原先派小儿子去,是因为他生下来就过富裕的日子,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他不会吝啬钱。这次去花钱的事,他去比你去好。这不,你惜钱害了弟弟了吧!“

后人用“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个典故比喻富人家的子弟,不会被判死刑,因为钱可通神啊!

你觉得《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说对吗怎么理解

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对的话了。

汉时,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为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商人重利轻义,地位排在最末,历来为倡导重义轻利的古人所不齿!

太史公为帝王将相立传,为英雄豪杰立传,为贞洁烈女立传,作为史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为唯利是图的行商坐贾立传——《货殖列传》,这在当时的确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天下熙熙攘攘的来去奔波的芸芸众生都是受利益所驱使。

可以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人追求“利”的本性给生动的揭示了出来——只要是合法,就可以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追求“利”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于国于民都很重要:于国而言,“利”可强国安边;于民而言,“利”可立命安身

因名将李广之孙李陵兵败降敌,并遭小人诬陷,众人皆不敢言,独司马迁为其求情,遂获死刑。依汉律,免除死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缴纳50万钱;二是接受腐刑(阉割)。

参考《汉书·百官公卿表》,身为太史令司马迁的的年俸为600石,一石约为100钱,也就是说司马迁要不吃不喝,大概8年以上才能积攒够50万钱。而与之交往的友人也都不是土豪,实在又借不到50万钱,《报任安书》里有云: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所以为了完成父辈遗愿写完磅礴巨著《史记》司马迁迫不得已而接受了最让男人不堪的腐刑!

如果当初司马迁真的有50万钱赎罪,那么《史记》里会不会有《货殖列传》传世还真的不好说。当然,广义的“利”并不单单是指钱财。

再说说孔门十哲之一的高官、外交家、富商——端木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记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由于子贡善于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作买卖,最后成为巨富。连尊贵的一国之君都以平等身份对待他。

如此不吝美辞的赞誉,亦可见太史公对于有商人身份的端木赐也是非常认可的。

当然,孔子对待端木赐的态度或者说对待“逐利”的态度也还是有几分认可的。

《论语·先进》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接近完善)了罢,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一说不受命运摆布),去囤积投机(一说囤积转运),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

颜回是孔子最认可的首席弟子,学问道德几乎无可挑剔,但有时候却穷的揭不开锅,说明光有满腹诗书,道德高尚有时也无济于事,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去谈诗和远方也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但端木赐却不一样,学问和道德都不错不说,还特别会挣钱。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去世了,其他弟子都守孝三年,唯独端木赐(子贡)在孔子墓旁搭了一个草庐,守孝了六年。看来子贡不仅会经商,而且更会做人。这大概也是后人尊其为儒商鼻祖的原因吧?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当年乾隆下江南时,住在镇江金山寺。

一日,他问寺里主持:长江中来来往往的船只,这么繁忙,一天到晚要过多少条船啊?

主持答:不过两条船而已,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利”实在是个好东西。

我也是每天都起的很早去苦苦的追求它,

有了它,我的衣服每天都穿的暖暖的,

有了它,我的肚子每天都是吃的饱饱的,

有了它,我的觉每天都睡得甜甜的,

……

如此,就连我那掉牙的奶奶在我媳妇面前也夸我是个顾家的好男人。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请以“熙熙攘攘”为题,写一篇文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路上人来人往,可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名和利吗?显然不是!“人来”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呢?“人往”之后又留下了什么呢?多久了,没有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又多久了,没有听到叶子的呢喃。生活在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世界里,我们的追求不免变得低级与狭隘。然而,陶潜“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把酒徐吟,悠然地欣赏着南山的静美。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错过了名利,却在田园之中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身影……熙熙攘攘,何等喧嚣!我们要追求生命的真与美。

《货殖列传》写了哪些赚钱的行业

货殖就是通过贸易追求利润的意思。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了货殖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写了包括各种手工业、农、林、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

在《货殖列传》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轻易点破了人性。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轮,太史公司马迁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对人性的思考。一言以蔽之——利。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表达了一个观点,逐利是人的天性。此外,《货殖列传》中列举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成功商人,如种田务农的秦杨、卖水浆的张氏、磨刀的郅氏、给马治病得张氏,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生意,但这些人都成了身家千金的富翁。这是什么原因呢?

司马迁说:“心志专一,诚信无欺。”诚信无欺是商人之所以能够做大的基本原则,心志专一则是商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必备因素。

可以说,司马迁的经济智慧最早就体现在《货殖列传》中。他在文章最后讲到的两个观点,对我们颇为有益。

一、那些看似微小甚至卑贱的生意,比如上面说到的种地、卖油、贩酒等,只要经营得当,做到极致,就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二、要遵循商业的基本规律,如果不遵守,就算再有钱的商人如果没有核心业务,生意也难长久维系。

读《货殖列传》会发现司马迁的思想里处处闪耀着古人的智慧,此文里体现的经济思想值得我们常看常思。

《货殖列传》怎么没说对外贸易

  • 《史记.货殖列传》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用货殖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连,应该重视社会生产活动。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司马迁主张发展工商业,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 《货殖列传》司马迁认为:人们追逐财富的本性是不可撼动的,商人运用各种方法获得利益成为富商。此外,商业活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了,这个国家才能强大。然而经商要懂得看准时机贱买贵卖,懂得舍得,勤奋进取,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司马迀还认为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体现了经济对当时社会的重大影响。
  • 司马迂在《货殖列传》中,高度赞扬了私有工商业者们的特殊才能,表彰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说富论富,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也从中看出他的思想中所含有的朴素的唯物的因素。

《货殖列传》阐述的是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物质观,主张的是国家顺应经济规律,农、工、商、牧四业并重,市场自由贸易,这样才能民富国强,促进社会的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学说阐述。

如何评价《史记》的货殖列传

评《史记·货殖列传》

《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

西汉初年中国第一次全方位应用道家理论治国,产生了大汉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货殖列传》中关于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其有关理论和实践情况主要记述在《淮南子》、《史记》、《汉书》等道家诸书与史书中。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第一篇就讲述了市场自我调节的例子:东南西北方的物产各不一样,北有牦牛,西有畜牧,东有渔盐,南有木材,那么这些东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么办呢?司马迁说:“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能各凭其能,各竭其力,各满其欲。
所以,贱货能贵卖,贵物能贱买。人们各经其业,各从其事,就像水往低处流那样,日夜无休,不招自来买卖,不求自出交易。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调节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