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文娱消费的新风口,付费用户不断增加。然而,在微短剧迅速走红、付费用户不断增多的同时,出现了诱导高额消费、退费难、充值后经常出现内容缩水等问题。

这几年微短剧发展非常迅猛,吸金能力也非常强大。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8%。诸如“1天充值破2300万”“8天收入破亿”之类的造富神话也在不断地刺激着眼球。

但这种盛况的背后,却是微短剧备受诟病的收费问题。和传统文化产品不同,很多微短剧的付费模式采取的是“按集收费”,这种方式足够灵活,而“灵活”之中却暗藏玄机,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比如有的没有明码标价、明示剧集总数,诱导消费者大额消费;有的在极不显眼的地方勾选“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会员到期自动续费”,变相强制消费;一些微短剧客服形同虚设,导致消费者投诉、退费无门;部分微短剧甚至在消费者充值后开始将内容缩水、剧集变短,涉嫌欺诈者……

微短剧不能把收费“套路”当作生存之道|时评-风君娱乐新闻

这些伎俩,极容易导致消费者被套路,尤其是手机操作不熟练的老年人,更是成了相关问题的高发群体。今年1月15日,中消协发布2023年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称一些微短剧视频内容存在诱导消费等问题,导致不少中老年消费者遭遇侵权,部分消费者账单显示,父母的微短剧订单少则数千元,多的甚至达到数万元,其中不少订单均为自动扣款。

这些问题,相关方面必须正视。目前对微短剧的监管主要集中于内容层面,比如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也多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着重于提升微短剧的质量。但从现状看,微短剧的收费模式同样需要更加深入治理。微短剧眼花缭乱、自行其是的收费模式,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行业痛点,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让微短剧的社会评价急剧降低,那么如何规范同样应当摆到议事日程之上。

已经有一些专业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对微短剧的收费规则树立统一的强制性规范,比如明码标价,不得采用默认勾选、强行捆绑,明确退费、维权渠道等,彻底压缩在收费模式上动手脚的空间。同时还应当细化微短剧备案审核和事中监督,防止这些微短剧在上线后通过压缩剧集、内容缩水等方式,侵犯消费者权益。

此外,平台也应当落实好主体责任。事实上,这些暗藏套路的微短剧,大多依托于诸如App、小程序进行推广,因此根据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经营者也要负起相关法律责任。平台应当及时对投诉集中、问题频发的微短剧及其制作发行方,采取下架、处罚等相应处理,并帮助消费者积极维权。平台在微短剧纠纷中应当态度鲜明,绝不可认为其可以带来流量和收入,就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姑息态度。

微短剧作为近些年来影视行业的一个创新,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不仅产值巨大、收入斐然,很多都已经出海,成为一个新的文化IP。这样的势头可喜,但更应该珍惜。像收费问题上的漏洞,应尽快填补上,避免其逐渐固化为微短剧的一个负面标签,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

文|易之(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