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甄嬛传》中说的宁古塔在哪里
  • 电视剧中常说的发配宁古塔在哪
  • 为何清朝被流放的犯人都恐惧去宁古塔这个地方在哪有多可怕
  • 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的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 “流放宁古塔”是怎样一种体验
  •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地理位置在哪现如今怎么样呢
  • 在古代流放宁古塔是去哪里
  •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 宁古塔是啥地方为何清朝大臣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自杀也不去

《甄嬛传》中说的宁古塔在哪里

出发前这个提问我也搜过,现在我来回答,因为我去过了

自驾旅行分享: “宁古塔”到底在哪里?

看清朝历史剧中,皇帝动怒时的一句口头禅,也是大臣们噩梦的开始:“将某某发往宁古塔,与批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宁古塔在哪里?这里说一下,宁古塔不是“塔”,宁古塔只是一个地名,连塔的影子都没有,宁古塔原本是宁古塔将军镇守的驻地,同时这里也是清朝皇族的家乡。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新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康熙五年由旧城迁往新城(现在的宁安市),新旧两城相距25公里,这里最初是清朝用来管辖东北一带事务的要地,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因为那里常年冰冻严寒,环境十分的严酷,而且野兽也多,很多人都捱不住那边的气候,还有些人是在发配的路上就挂了。

披甲人:平时也是种地、打猎为主。他们也不是专业当兵的。平常都是百姓,战争的时候批上铠甲就

是兵。地位比旗丁还要低,给披甲人做奴隶,要从事繁重的苦差,过着被奴役生活。所以清朝的人才害怕被发配到宁古塔。现在旧城遗址已经淹没在大片的农田里了,新城只有一块石碑(最后一张)。

电视剧中常说的发配宁古塔在哪

宁古塔是清朝时期,发配罪犯改造的地方。

宁古塔不是“塔”,“宁古塔”翻译成满文就是“六个”的意思。

相传后金女真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住此地,然后兄弟6人开疆扩土,逐渐扩张越来越大地盘。因6个兄弟所在地,故名“六个”后译名为“宁古塔。”

宁古塔是后来定鼎北京,清朝的发源地。换言之,是清朝老根据地。

宁古塔有新旧2城,相距大约50里地。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

新城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所在地。

宁古塔在古代属边远贫穷、苦寒之地。

旧时,这里环境恶劣,风雪如刀,气候异常,居住环境十分艰苦,很适合罪犯改造。

清朝皇帝为什么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呢?

一、让这些犯错误的官员或百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在广阔的土地上锻炼锻炼,镀镀金,受受难。接受关外风雪的洗涤和历练。

二、据《清史稿》史书记载,发配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目的就是让这些犯了罪的重臣,接受老根据地人民的监督改造。必定发祥地民风淳朴,如果有风吹草动,会及时处理。

比如,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如何英明,如何伟大之类的话,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昭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打击面太广,加之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于是只判决戴名世一人死罪,家人赦免。

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改造。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关注头条号精彩内容)

为何清朝被流放的犯人都恐惧去宁古塔这个地方在哪有多可怕

在清朝说起宁古塔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素有“人间炼狱”之称,在清朝犯了法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下面就说一说为什么清朝人对流放宁古塔如此害怕。

宁古塔是满清龙兴之地,但气候苦寒,生存条件恶劣

其实宁古塔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宁古塔位于东北边陲地区,也是清朝时期东北边境的重镇,宁古塔具体位置位于现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海林市和宁安市境内。

宁古塔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旧城遗址在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海林市境内,宁古塔旧城始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兴建了宁古塔城,建好之后努尔哈赤曾派重兵镇守。

后来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辅政大臣鳌拜下令在原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的遗址上修建了宁古塔新城,也就是现今宁安市境内。

因此清朝时期指得流放宁古塔都是流放到现今宁安境内的宁古塔新城,黑龙江地区是中国最东北的地区也是极为寒冷的地区之一,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现在的黑龙江老铁们住着暖和的暖气房,吃着冰棍,出门还有厚重的羽绒服御寒,还能生活得不错,但是清朝人没有暖气也没有羽绒服,因此宁古塔这个极寒气候的地方对于没有羽绒服没有暖气的清朝人来说那就是苦寒之地,让人畏惧。

所以别看宁古塔是满清龙兴之地,但那还真不是当时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气候苦寒,生存条件恶劣,绝对是一个苦地方。

而且在当时来说宁古塔不仅是苦寒地区,还是一个战乱不断的交战区。在努尔哈赤时期,只在宁古塔设立了宁古塔总管,是正三品的军职,但是到顺治和康熙时期,沙俄开始不老实了,频繁侵扰清朝东北边境,主要侵犯的地区就是宁古塔,因此康熙扯宁古塔总管,改在宁古塔设立将军驻防,称为宁古塔将军,是正一品的高级武官。

从改设宁古塔将军之后,宁古塔地区就成了清朝抗击沙俄侵略的前线阵地,战乱不断,即便后来康熙时期宁古塔将军萨布素率领宁古塔军队击溃了沙俄的军队,收复了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城,迫使沙俄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中俄边境之后,沙俄在后来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入侵宁古塔边境,但边境上的小摩擦却还是没断过,所以在清朝发配到宁古塔意味着还要受到边境摩擦的危险。

在清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就记载过宁古塔的气候为: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吴兆骞是顺治和康熙时期比较有盛名的文人,他曾被人诬陷流放到宁古塔,后来经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恳求其父大学士纳兰明珠鼎力相救,吴兆骞才被康熙特赦回江南老家,吴兆骞从宁古塔回到江南老家之后不久就因适应不了南北气候去世了,可见宁古塔有多么恐怖。

因此气候恶劣,还总被沙俄骚扰,这么一个气候又不好又有战乱的地区,谁愿意去呢?所以宁古塔就成了清朝惩治犯人的流放地区,毕竟犯人流放不是让你去享福,而是让你遭罪去了,所以宁古塔成了一个完美的流放犯人地方。

宁古塔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流放的路程遥远和在于给披甲人为奴

其实宁古塔单以地理位置偏僻苦寒来说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被流放到那里的人一路要经历漫长的旅途,要知道在清朝犯人流放都是用脚走着去的,就算现在十分发达的高速公路,从京城到宁古塔全程都需要1000多公里,更何况清朝还没有发达便利的高速公路,需要绕路而行,这样的话至少要走上2000来公里的路程,如果不是从京城发配的话,从南面发配的话那路程就更远了,都有可能甚至走出上万公里的路程。

想一想这一路上是带着枷锁用脚走,再遇上品行差点的官差,对犯人稍加折磨一番,就这样流放一路,以当时的落后医疗条件就几乎很少有人能活着走到宁古塔了。

可以说流放这一路能活着走到宁古塔的犯人几乎就是九死一生,但是九死一生的到了宁古塔之后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会更加让他们没有尊严。

被发配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大多都会被判处给披甲人为奴的惩罚,这里就要说一说什么是披甲人了。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有三种身份,分别是旗丁、披甲人、阿哈,旗丁就属于普通的八旗士兵,身份地位是这三等身份中最高的,阿哈就是包衣奴隶,是这三等身份中最低的,而披甲人则介于旗丁与阿哈之间,身份略低于旗丁,高于阿哈。

披甲人在清初时期是指的非满洲八旗兵丁以外的士兵,比如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投降过来的士兵,民族不一,但是都投降了清朝,因此以身份而论自然要低于纯正的满洲八旗士兵了,所以被称为披甲人。

在努尔哈赤时期,他派遣了少量八旗精锐统领着各民族降兵组成的披甲人部队去驻守宁古塔,自此之后披甲人就成了清朝常驻宁古塔的部队。

披甲人部队在宁古塔地区驻扎下来之后,不光是负责防务,还要负责开垦耕种宁古塔的土地,清朝身份等级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在宁古塔开垦耕种,因此披甲人也算是亦农亦兵性质的军队。

后来披甲人也成了世代镇守宁古塔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说爹老了,儿子就得出来当差替父从军继续镇守宁古塔,世世代代永驻宁古塔。所以由于披甲人世世代代常年替清朝镇守宁古塔地区,因此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对他们的福利待遇也非常高,比一般的八旗军队待遇还要高一些。

到了乾隆中后期,披甲人部队由于青黄不接,人数减少许多,因此乾隆又调派了不少满洲八旗军去协防,并且乾隆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将其从正一品武官略降半级成了从一品武官。所以披甲人在这一时期之后不仅仅单指的是各民族降兵,也引申为驻守边关的军人含义。

宁古塔地区范围极大,清朝把宁古塔的土地分给披甲人,但是地广人稀,披甲人根本就耕种不过来,所以清朝提升披甲人的福利待遇之一就是赐予他们奴隶,把犯法的人判给披甲人为奴,让披甲人去剥削他们,用他们去干活。

因此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其实就是去开垦了,如果分配给他们的披甲人主子人品比较好的话,他们的日子也能过得好一些,如果披甲人主子很刻薄的话,那他们就惨了,整日都要劳作受到剥削。

男犯人发配过去大多是干重体力活,女犯人发配过去那就成了伺候披甲人的丫环,甚至一部分女犯人身体都会被披甲人霸占。

所以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主要是去宁古塔地区进行开垦,毕竟宁古塔是苦寒地区,没人愿意往那迁移,因此清朝只能发配这些罪人去开垦宁古塔。这就像最初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是一些英国的罪犯被发配过去开垦一样。

其实宁古塔的犯人只要渡过那九死一生的路程到那也不都是被披甲人剥削,有文化的人可以去教书,会经商的人就去帮披甲人经营生意,只有什么都不会的人才会被派去干重体力活。

上面提到过的康熙时期抗击沙俄的宁古塔将军萨布素就是世代镇守宁古塔的披甲人后裔,萨布素的祖先哈木都率部投降努尔哈赤,于是努尔哈赤派哈木都率所部以及各族降兵组成的披甲人部队镇守宁古塔,因此萨布素对宁古塔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

萨布素也是对宁古塔地区做出重要改革的官员,他在管理宁古塔地区时提倡兴文教,重视商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在他的管理下宁古塔地区甚至整个黑龙江地区发展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清朝也是自萨布素之后,当地官员开始重视让发配过来的犯人发挥自身特长来发展建设宁古塔地区。

写在最后

所以说清朝的犯人都惧怕去宁古塔,主要是因为这个地方在东北苦寒地区,路途极其遥远漫长,死在发配路上的概率很大,到那几乎是九死一生。

宁古塔地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这发配一路的颠沛流离以及这个地区本身的苦寒性质,还有就是到了之后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进行重体力劳动,这才是让清朝人说起宁古塔来就害怕的地方。

如果宁古塔地区本身真的那么可怕,那现在生活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那一片的东北老铁们岂不是扎心了,现在冬天去黑龙江游玩其实别有一番风味,东北的老铁们可是大冬天能在家里热得吃雪糕的。

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的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鱼香肉丝没有鱼,宁古塔也没有塔!

如果要说清朝人最怕去的一个地方,一定就是“ 宁古塔”了,那里是人间地狱、九死一生!

对于“ 宁古塔”,不了解的人只听名字会想当然的以为其真身是一座塔,就好比一座监狱,大不了就是将人关到塔里面去。而真实情况却不是的,宁古塔可没有塔,名字的由来据说乃是因为努尔哈赤六个孩子曾居于这里,故名为“宁古塔”,宁古塔位于东北边疆地区,大抵就是现如今黑龙江一代,地处荒凉。

古时皇权专治,正所谓帝皇一怒,血流千里,治理国家,往往需要法律,古时候死刑可以说是比较惨的刑法了,当然比车裂,凌迟等刑法就稍好一些了,然而出了死刑以外,有一种惩罚,往往让人谈之色变,那就是“流放”。

既然是流放,那么就不会让你去什么好地方享福了,一般就是把人往最为偏僻荒芜的地方赶!比如唐宋时期,一般就是流放岭南,因为那里是最落后的地方,开发程度很低。当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就曾经被贬岭南,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也就是苏轼这样豪放豁达的人能这么想,要是换柳永来,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然而到了清朝,岭南这些地方都被开发了,看看当时的广州多有钱,所以自然不会再把那里当作流放之地了,于是“ 宁古塔”就成了新选择。

首先第一个原因,那里是真的苦啊,绝对的苦寒之地,相对于现在的环境,古时宁古塔的周边地区可谓是惨不忍睹,野兽夜吃人,沼泽遍布,流放至此的人无不夙日忧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曾有言黄泉一路,而到过宁古塔,十路黄泉也无惧了,相对于现在的夏日度假好去处,古时的宁古塔却充满了萧瑟与凄寒,因各种原因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们,面对的只有成为奴隶,充军,或者被卖掉换取军需等几种途径,所以多数的人即使愿意面对死刑,也不愿意流放宁古塔。

不过古时候流放宁古塔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过多的流放之人滞留在宁古塔地区,经过不断的努力使其周边环境不断改善,以至后来成了现在夏日度阴的好去处。这也是为何清朝朝廷会把犯人流放至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帮助当地建设咯,毕竟苦寒之地,也只有让犯人来!

然而,流放宁古塔对于那些志在报国的文人士客的人来说就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了,一句“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流放至此,便意味着几乎不能再有任何机会一展抱负了。所以,古时的宁古塔可以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座重山了。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边疆有一个地方叫做宁古塔,古代人经常会说把人流放到边疆,其实就是把这些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所以古代人提起这个地方都会特别的害怕!宁古塔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流放之地,而且这个地方非常的荒凉,一旦把人流放到了这个地方之后,朝廷就不再保护他们的安全了,而且他们极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够入关!边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乱的地方,在古代边疆这个地方是很少有人出现的,虽然如今边疆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多人仍不愿意在边疆久住下去,大多数人都是去边疆旅游的。而宁古塔也变成了边疆的一个旅游景点!

大家可千万不要觉得宁古塔是一个塔,其实这只是一个地名罢了!罪犯一旦要被流放至此的话,那么他们也极有可能还没到宁古塔就死在路上了,因为这一路上交通并不发达,他们前往宁古塔全部都需要靠步行,并且为了防止他们逃走,还会为他们上沉重的脚链和手链。全程至少也是需要走一两年的时间的,他们会经过一年四季,而这些罪犯所带的生活物品又非常的少,很多人都因为没有衣服穿被冻死了,最重要的是,这些罪犯若是中途死了的话,那么就只能够暴尸荒野了,根本就不会有人管他们,更不会有人为他们收尸。

之所以古代人喜欢把罪犯流放到此地,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特别的恶劣,对于这些罪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惩罚,很多罪犯得知被流放的消息之后,纷纷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受不了接下来的苦日子,更不能够确定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说的是流放到宁古塔就要给披甲人当奴隶。这里面所说的披甲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所谓的披甲人其实就是一群野蛮人!

这群人大多都是战场上的俘虏,他们并不是同一个种族的人,并且他们对于汉人和其他不同族的人是十分不友好的,当他们看到有新的罪犯来到此地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折磨这些罪犯。年轻的罪犯也许会成为他们的女人,一些强壮的男人也许就会被他们所杀害,又或者是成为他们的奴隶。披甲人并不是甘心留在边疆的,朝廷美其名曰让他们驻守边疆,其实就是怕他们有什么大的动作,本意是想要把他们困在新疆罢了,所以他们名义上面虽不是罪犯,但是却和罪犯一样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身心的折磨,因此当他们看到了罪犯之后,就想尽办法的去折磨他们,以寻求优越感。

被朝廷下令流放边疆的人,要么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要么就是一些当官的又或者是一些文人墨客。这些人在前往边疆的途中就会死去很多,剩下的人也许会好好的在边疆生活,但是这部分人大多是有大的才华或能力的,又或者是可以带动边疆发展的人,因此他们才会受到披甲人友好的对待,并且会对他们毕恭毕敬的。披甲人虽然有些不讲理,但是他们也希望边疆能够发展起来,这样他们的生活也能够越来越好,所以他们会在罪犯当中挑一些有才华的人,并且对他们好生招待。

事实证明,一些懂得经商又或者是饱读诗书的人们被发配到了宁古塔之后,确实带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如今,宁古塔就是我们口中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个地方如今的气候依旧寒冷,但是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古代之所以喜欢把罪犯流放到这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还不至于要了他们的命,但是又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惩罚,所以就把他们流放到宁古塔受受罪了,为的就是让他们长记性,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个地方人比较少,并且希望那些最终活下来的人,能够给这个地方带来生机,因此这样做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流放宁古塔”是怎样一种体验

宁古塔,在《甄嬛传》这部电视剧里,听说过这个词,甄嬛的父亲甄远道被雍正猜忌,就是被流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甄嬛听说以后便万念俱灰。

其实啊,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座城市的名字,这座城市又分两个地方,一个新城、一个旧城,两个地方相距50华里。宁古塔旧城的地理位置在关外,当年努尔哈赤驻军在此,后来康熙年间,又迁建到了新城这里。宁古塔之所以叫塔,是因为这个地名是满语的地名,意思是六个,原因就是当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了六个儿子,均居住在此地,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所以说,宁古塔可以说就是清皇室发家的地方。

那么甄嬛为什么一听父亲被流放到这里,便心灰意冷了呢?这个地方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从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多里路那么远,现在如果坐火车,也要坐很长时间,更不用说是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流放的犯人们只能靠两只脚步行去。明清时候,南方的进士比较多,做官的自然就比较多,流放的犯人很多都是南方人,又多是文官有的岁数都已经很大了,如何能受得了这一路的折腾。再个因为清朝那时候,关外远没有现在的样子,是一个环境非常恶劣,十分的寒冷又野兽横行的地方。到了那里,流放犯们不只是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干很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干活,吃不饱又穿不暖,不是冻死就是饿死累死,真如人间地狱一般。

有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写信说宁古塔的气候环境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以古代那一种缺少营养的体质,遇到这种寒冷是很难熬得住的,但若是仅仅如此,宁古塔也只是对于那一些体质极为羸弱的人显得可怕,并不足以让很多人都为此自杀。

旧时宁古塔属环境恶劣,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的边远地区,这里非常适合罪犯改造。在今天的黑龙江境内,说到黑龙江地区,大家都会想到那里的气候条件,通天异常寒冷,是不适合北京人去生活的。所以在《甄嬛传》中甄嬛对皇帝说,宁古塔酷寒无比,她的父母恐怕身体上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甄嬛给父亲准备很厚的衣物棉被,父亲回来的时候,也得了一身的病。可见,是一个及其辛苦的地方。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地理位置在哪现如今怎么样呢

在许多清宫剧中,常会听到清代皇帝雷霆大怒时的几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其实并不是一座塔,而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披甲人则是指满洲镇守边疆的八旗军。

流放贬谪由来已久,流放贬谪是将人发配到穷山苦水的荒远地界。在安土重迁的古代,流放贬谪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给流放贬谪的人带来巨大的打击。在去往流放贬谪地的漫漫长路中,山高水远,死于途中或死于当地的也不在少数。明初大儒宋濂便死于贬谪四川茂州的途中。在历朝历代,清朝是被流放贬谪者人数最多的朝代。在清朝众多遣戍地中,宁古塔无论是流放人数还是持续时间都十分引人瞩目。当时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的流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文字狱或涉及科场案和各地反清斗争等引发的各种大案而被发遣此地。清代独创了发遣制度,作为流刑的一种,发遣者不但要被流放到偏远地区,而且会沦落为奴隶,也就是与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是一个城名,为关外最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清初,宁古塔尚属边远地区,这里尚未开化,气候严寒,寸草不生,五谷不长,人烟稀少,号称荒徼,很适合罪犯改造。宁古塔虽以塔命名,实际并无塔。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六兄弟曾居住于此。满语 “六”为“宁古”, “个”为 “塔”,故称“宁古塔”。宁古塔也是宁古塔将军的辖区,为吉林将军的前身。清朝期间,发遣到宁古塔的名臣良吏、才子佳人不计其数,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从顺治年开始到乾隆朝,大规模的流放有数十次之多。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双重目的:一是采取“出礼入刑”的原则,把流放作为降死一等的刑罚,惩治罪人。流放已经注定了他们的背井离乡与生死离别,到达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苦难的开始。让他们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怅自悔,接受严寒风沙的惩罚;二是为清朝龙兴之地“添砖加瓦”,“守卫边疆”。

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西南,西北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 当时其他地域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所以清初入关的顺治一朝,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龙兴之地。流人到流放地后必须服一定的劳役,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劳役大致分成两种:为奴和当差。为奴实际上是清代入关前奴仆制度的延续,被流放为奴的人多是犯了严重的罪行,他们到达流放地后都被朝廷赏赐给了当地的官员和驻防的兵丁。为了使这些为奴人犯“备尝艰苦长受折磨,清朝的法律规定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犯人;“务令家主严行管束,断不许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

当差是对流人惩罚的另—种形式。身份不同所当得差也不一样。有官员背景的犯人到达戍地后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大多会受有官员背景的犯人到达戍地后,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大多会受到一些照顾。清初,发往黑龙江、吉林当差的官犯大多在驿站、官府、官庄等地从事一些杂役,而平民则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使。到康熙初年,随着黑龙江边境抗俄局势的日益严峻,逐渐将流人遣戍至抗俄前线的宁古塔部分都投入到军事差异中。

在古代流放宁古塔是去哪里

宁古塔这地方我去过,在今天黑龙江海林市,冬天那叫一个寒彻骨,泼出去的水里吗冻成冰棍儿。现在气候变暖尚且如此,清代时就更厉害了。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王家桢《研堂见闻杂录》里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中原人。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松花江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治所和驻地。宁古塔辖区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经济上的特殊性,遂与盛京齐名。

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所以与岭南地区一样,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流放罪犯之地。顺治十五年,下令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此后基本成为定制。清代文字狱严重,很多文人或其家属被流放至此,如金圣叹家属、吕留良家属、吴兆骞、杨越、张缙彦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很尊重文人,虽然待罪,但行动自由,生活困难的时候还能得到救济,所以文人的到来也给这里带来了文明,盛极一时。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

至于宁古塔这个名字,出自满语,意思是六个。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杨越之子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现在要是有流放,估计很多人不用强制,自己就走了。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宁古塔在清初可谓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统治的政治犯,或触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惩处的其它犯人,往往都会因皇上的一句“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而成为宁古塔的流人。

(宁古塔遗址)

所以,清朝犯人闻宁古塔色变。只要是被发配宁古塔的人,虽未直接判处死刑,但离死也差不离了。他们往往不是死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就是永远也别想再回来。

就连清初大才子吴兆骞,也曾因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而无辜遭累,被遣往宁古塔。临行前,他的好友,也是著名诗人的吴伟业,做诀别诗相送:“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一句“山非山兮水非水”,就将宁古塔的可怕和偏僻描写得入木三分。

那么,宁古塔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宁古塔,其实并非是像字面意思那样,是一座塔名,而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在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关于宁古塔,历史文献中有新旧两地之说,新城在今天的宁古市所在地宁安镇,而旧城则指的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

宁古塔最早见诸史料,是《清太祖实录》上的记载:“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明末清初人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它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宁古塔者,奇势怪状,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鸟之状。”

宁古塔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在满语中,“宁古”表示数字“六”,“塔”就是汉字“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翻译为汉文就是“六个”。

关于宁古塔地名的由来,被发配到此地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明确说明:“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还有一位宁古塔流人杨越之子杨宾,曾两次跋涉千里去往宁古塔探亲,在他的《柳边纪略》中,也对宁古塔做了类似的描述:“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呢?为何犯人都宁死不去呢?

(清朝带枷的囚犯)

一、宁古塔远离中原,是边塞苦寒之地。

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写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么远的路程,如果轻装出行,脚力好的人徒步前行,也得4个月的时间,更何况重枷在身的流人,至少得花上半年。如果是举家遭徙,携妻带子,其困难程度更是无比艰辛。

吴兆骞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就曾这样描述路途的艰辛:“山野相错,或继或续,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他于当年闰三月从京城出发,至七月才抵达宁古塔,足可见路途之远。

正是由于路程遥远,很多人在半道上就病死饿死了,有的人被野兽吃掉,还有的人被饿极了的其他人分而食之,无数人在这漫漫长路上成为了孤魂野鬼。

即便是侥幸活着到达了宁古塔,等待他们的仍然是“魔鬼地狱”。

二、宁古塔气候寒冷,环境恶劣。

当时宁古塔的气候,类似于西伯利亚。《吉林通志》中记载:“是时宁古塔,号荒徼,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间,或僵马上。”

清人徐釚在他的《南州草堂集》中,也对宁古塔有生动的描述:“宁古塔垂二十余年,白草黄沙,冰天雪窖,脚之李凌、苏武,犹觉颠连困厄也。”

(宁古塔的披甲人)

三、宁古塔犯人从事繁重的苦力劳动。

流人达到宁古塔后,等待他们的,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这些人都会被安插在各旗之中,要么在官府里做苦役,要么给披甲人为奴。

当差的流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一年到头都在劳作。要么种田,要么打闱、烧碳,没有半刻空闲日子。每到种田之日,五更而起,黄昏而散。每个犯人名下要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芦一百束等。

而为奴的流人,则更为凄惨。既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主人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

因此,那些不堪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逃跑。据《清史稿》记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在清初,逃离宁古塔的犯人达一半左右,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流人的处境稍微好过些,特别是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或者是一些官宦和绅士犯人,或者是有名气、有才华、学识出众或社会地位特殊的流人,往往会受到当地官吏和百姓的敬重。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

当然,这些人毕竟是极少数幸运儿,大多数流人的处境还是极为悲惨的。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宁古塔纪略》等)

宁古塔是啥地方为何清朝大臣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自杀也不去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孤胆英雄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那个威虎山很多人想必都不陌生,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威虎山离清朝的那个宁古塔距离非常近!威虎山和宁古塔都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代管的县级海林市境内。

这下知道为什清朝的大臣一听到“流放宁古塔”,宁愿自杀也不去了吧?牡丹江的冬季跟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绝对有得一拼,最低气温甚至可能降到零下四十度!当年杨子荣烈士就是因为枪机被牡丹江冬季的极度严寒给冻住了,在拔枪向敌人射击时导致枪机无法激发、牺牲在了追击匪首郑三炮的途中……连枪机都能被冻住,就更别说人了!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衣物和取暖设备,一般人恐怕很难熬得过牡丹江的寒冬。

清朝被“流放宁古塔”的人都是有重罪在身的,而且在“流放宁古塔”这几个字后面往往还有几个字——“予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怎样一种存在?早年间投靠满洲人的明朝汉奸之后!这些人虽然也在八旗的编制之内,但地位却比八旗的包衣还要低一个等级。可想而知,这些人平日里在旗下所遭到的白眼肯定不会少!被流放到宁古塔给这些人为奴,您认为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不受到虐爱就已经是万幸了,好日子想都不要想!听说过一句话吗?“奴使奴、使死奴”,清朝那些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到了宁古塔之后,身份就是这种“奴才的奴才”,其境遇可想而知……

有一技之长傍身的相对还好一些,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恐怕也只能是从事最低等的体力劳动了,时不时还得受到“奴才主子”的虐待与凌辱……更重要的是,清朝对于一部分“流放宁古塔”的犯人还有额外的附加处罚,那就是“遇赦不赦”!清朝的奴籍是终生的、而且是“世袭”的,“遇赦不赦”就意味着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要终生为奴、世代为奴,那可真的是生不如死了!

前面提到的这些还算是好的,毕竟活着走到了宁古塔。要知道,清朝可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当然,晚清时有汽车和火车了,但被“流放宁古塔”的人犯恐怕也别指望能够骑马或者坐车了,基本全靠“11路”!算一算,从关内走到黑龙江,多远的路程?这一路走下去,能活着走到宁古塔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这要是再遇上几个脾气暴躁的解差,跟着千里迢迢押送,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可不全撒这些人身上了?

更让人“绝望”的是,清朝是允许押解 途中存在“合理死亡率”的。简单说,如果被“流放宁古塔”的人犯死在了途中,解差只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是不需要负责的。理由都是人说的,不是吗?病死了、冻死了、过河淹死了……到时候还不是解差说什么就是什么!漫漫千里路,而且很多都是荒山野岭,谁去查?因此,在清朝经常会出现一些解差为了图省事,在途中弄死人犯、谎报正常死亡的……看过《水浒传》的人想必都知道,林冲、武松要不是练就了一身好武功,恐怕也就死在被押解途中了!那虽然是小说中的情节,但至少说明一个道理,流放途中是可以有“合理死亡率”的。换言之,说不定还没有走到宁古塔,一些人就已经“客死他乡”了。

所以,但凡家中还有一些经济能力,被“流放宁古塔”的人家里一般都会跟解差“意思意思”,以换取家人在路上的平安。这一切的一切,一个普通人看着都已经有些毛骨悚然了,就更别说是清朝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大臣了,这一路走下来,即便不死、恐怕这些人也已经丢掉大半条命了……到了宁古塔,还要给“披甲人”为奴、受尽屈辱。对于这些人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大臣而言,真不如体体面面地去死,不是吗?因此,清朝的大臣听到“流放宁古塔”,宁可自杀也不想去恐怕还真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