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中秋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野孩子》。这部由殷若昕执导、王俊凯主演的现实主义电影,取材自曾备受全网关注的“流浪兄弟”新闻事件。影片通过马亮和轩轩报团取暖的故事,聚焦边缘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困境,深度探讨生与养的议题,着实打动到很多观众。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纵观世界电影史的漫漫长河,关于“野孩子”的讲述似乎从未曾中断。他们或许是雾都的孤儿,或许是流浪的三毛;他们被遗弃、被贩卖、被欺凌;他们身上有着无法消磨的独属于孩子的童真,又有着难以祛除的赤裸裸的社会烙印。而正是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反差,使他们成为电影创作者们观察和反思社会现状的重要样本。

影史上有太多值得被铭记的“野孩子”形象,我们从中筛选出以下这10部电影作品,或许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对“野孩子”们的生存处境和成长历程有更深的理解。

【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影片按年代排序)

1.《擦鞋童》意大利 1946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战争对人类身心的摧残,并不会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刻便就此戛然而止。影片《擦鞋童》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特殊时代下,人性中的某一部分美德必然泯灭。

那是被战火席卷后的混乱贫穷的意大利,大街上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他们心怀梦想,却只能以擦鞋为生,甚至因加入诈骗团伙而被关进教养院。即便罪恶终得惩治,但他们的内心早已蒙上可怕的成人世界的阴影。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德西卡导演最负盛名的作品往往都离不开二战后底层人民的窘迫生活。但无论《偷自行车的人》还是《风烛泪》,影片结尾处都多多少少有着来自善意曙光的照耀,并没有完全陷入无望。而《擦鞋童》却例外地留下如此无可挽回的结局,让人心碎。

2.《伊万的童年苏联 1962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爱德华·阿巴洛夫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在身材魁梧的军人面前,他毫不怯场,模仿对方的口吻表达自己不畏牺牲的决心。而在梦境里,他又做回那个离不开母亲身边的孩子。伊万的童年在炮火中散落于荒野,转眼他便成为一名侦察兵。在上尉的帮助下,他原本完全可以离开这座废墟,但他拒绝了。眼看着家人惨死于战火,他注定再也回不去无忧无虑的童年。

影片《伊万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中途接手的作品,尽管最初只是他受任于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工作机会,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地在影片中践行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影美学理念。他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以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不仅带来引人深思的反战表达,还留下诸如白桦林之吻这样的影史经典时刻。

3.《赤裸童年》法国 1968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10岁正是男孩淘气的年纪,但像弗朗索瓦这么淘气的孩子实在不多见。即便他总能第一时间获得收养家庭的青睐,却也总是在培养感情的关键时刻搞砸一切。于是,他就这样不断地辗转于不同的收养家庭之间。跟大多数对待养父母小心翼翼的孤儿们相比,他既幸运,又不知足。

早在半个世纪前,莫里斯·皮亚拉导演就已拍出这部与《系统破坏者》相似的“顽童”电影。相比后者从病理性角度出发的解构,皮亚拉的讲述甚至更为坚定,拒绝掺杂太多不必要的善意目光,也更深入地走向对角色心理的追溯。

如果说《系统破坏者》中的孩子之所以展现顽劣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被爱,那么《赤裸童年》中的孩子则是对爱这件事的习惯性抗拒,或者说是害怕获得爱之后再度失去。

4.《野孩子》法国 1970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特吕弗《野孩子》的主人公是字面意义上的“野孩子”,他是生活在丛林里由野兽抚养长大的弃婴。当人们第一次发现他的时候,他是以彻底适应丛林生活的孩童形态出现。他擅长攀爬、生性狂躁,听不懂也不会说文明世界的语言。

影片取材于18世纪法国的一桩真实事件。特吕弗以一种去戏剧化的社会实验形式来创作这部电影;透过医生视角,有条不紊地记录着这个野孩子接受社会化改造的过程。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实验那么简单,它还深度探讨了在教育当中何为最重要的一环。医生对野孩子的后天干预,不仅象征着孩童天性在成人主导的教育与规则里的消亡,甚至也是自然与文明的一场无解的对峙。

5.《街童》巴西 1981

导演:海科特·巴班克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在大多数关于“野孩子”的故事里,那些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流浪生活,即便是客观层面不容反驳的悲苦处境;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未来的假想仍旧是乐观的。他们可能只是暂时地失去了家的庇护,也可能会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成为坚强的个体。总之,活着就是一种希望。

而作为巴西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海科特·巴班克导演在《街童》中呈现的却是一种结构性影响:在巴西,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在艰难成长之前步入可怕的犯罪道路。幸运的话他们可能会成为永远无法摆脱暴力因子的罪犯;不幸的话他们会在成年之前死去。活着,总是那么地无望。

6.《雾中风景希腊 1988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电影《雾中风景》的主人公是一对不谙世事的姐弟,以寻找父亲为目的展开漫长的跨国旅程。尽管安哲罗普洛斯宣称这是献给孩子的礼物,但看过电影的观众似乎都很难把它归结为孩子能够接受的礼物。影片中的这对姐弟,更像是落入俗世的天使,见证并感受着人间的疾苦与丑陋。

安哲导演对姐弟角色道具化的使用,以及影片中那些成人化的严肃内核,并不意味着“野孩子”形象的名存实亡。真正的野孩子以过去完成的时态出现,他们沉睡在那些给这段姐弟寻父之旅带来过各种灰暗体验的大人的身体里。

所以,这当然还是一份献给孩子的礼物,是安哲对自己的悲伤童年、对自己千疮百孔的国家、对战后道德危机下一息尚存的善良纯真的人性的呼唤。

7.《鬼童院》西班牙/墨西哥 2001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西班牙内战结束前夕,在一家孤儿院里,新来的男孩卡洛斯起初还沉浸在亲人离去的巨大伤痛中无法自拔。但孤儿院里接连不断出现的离奇恐怖事件,正在一步步地转移着他的注意力,直至将他带往背后的真相和危险之境。

出于电影的伦理问题,在拍摄反映现实苦难的作品时,创作者们通常都会选择以写实风格作为底色,以避免对苦难进行娱乐化,“野孩子”的故事自然也是如此。

但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的电影则有所不同,他总是能够化险为夷,把孩童的苦难放置到一个个奇幻的冒险当中。在我看来,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始终自洽,正是源于他不仅看得到外部的苦难,还真正走进了孩子恐慌、震荡的内心世界。

8.《无人知晓日本2004

导演:是枝裕和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跟随母亲搬到新公寓的四个孩子,明、京子、茂、雪,尽管他们从未体验过完整的家庭关怀,却也从来不让他们的单身母亲难堪。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毫不负责地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只留下一笔不算多的现金,并嘱咐大儿子明要照顾好三个弟妹。由此,四个孩子便成为“无人知晓”的存在。

影片《无人知晓》延续了是枝裕和导演早期电影中的记录式创作理念,始终冷静克制地以旁观者视角,见证四个孩子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一步步走向更大悲剧的遭遇。相比出现在社会新闻版面上的原型事件,是枝裕和的影像无疑有着更多被大众情绪淹没的戳心细节,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叩问。

9.《乌龟也会飞》伊朗 2004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伊朗是儿童电影的沃土,从阿巴斯到帕纳西,几乎所有在世界影坛有影响的伊朗导演都拍过以儿童为主角的作品。这片交织着贫穷、战乱与信仰的土地上,身心纯粹的孩子们无疑是整个社会最好的透视镜。

诞生贫苦之家、亲历过两伊战争的巴赫曼·戈巴迪,以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故事蓝本,创作出《乌龟也会飞》这部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伊朗与土耳其边境,由于常年深受战乱影响,很多孩子铤而走险,以捡地雷换钱维持生计。他们过早地被死亡所包围,失去爱的灌溉,似乎从一出生就进入到成年人的险恶世界。

观看这样残酷的电影,我们似乎很难放下对苦难者的同情和猎奇心态。但在仅靠一双不起眼的鞋子就足以拍出一部经典电影(《小鞋子》)的伊朗,影片《乌龟也会飞》里的戏剧性对那些孩子们而言,早已成为麻木的日常。这才是真正残忍的真相。

10.《少年收容所》美国 2013

导演:德斯汀·克里顿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

电影《少年收容所》是亚裔导演德斯汀·克里顿在进入主流市场前最重要的独立电影作品。影片讲述的是在一家专为遭受暴力对待的未成年人提供庇护的收容所里,布丽·拉尔森饰演的管理人员与一群问题少年们之间相互治愈的故事。

谈到问题少年,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缺乏管教、破坏、叛逆等这些极为负面的形象。这些被媒体和外界不断塑造出来的刻板印象,让他们始终处于被污名化的残酷现实中。而在这部充满社会人文关怀的电影里,我们将会看到这群孩子不为所知的处境,看到他们在破除刻板印象后的真实内心,看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作者| 多尼达克;原创|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挣扎在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风君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