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的风,终于还是从年轻人身上吹向了银发一族。
最近,一系列“夕阳红”题材的短剧在社交网络上爆红。
被网友戏称:“霸总爱上绝经的我。”
这些短剧,融合了家庭琐事与戏剧性情感,仿佛将父母那辈的黄金档电视剧浓缩至手机屏幕。
有数据显示,中老年短剧在热播榜上稳居一席之地,几乎每期都有它们的身影。
艾瑞咨询的报告也指出,在2024年的微短剧市场中,40至59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7.3%,而60岁以上的用户也占到了12.1%。
再联想不久前微博上那一组让人瞠目结舌数据:
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将超500亿。
原来,平时买菜都要砍半天价的父母们,其实早已在微短剧充值上一掷千金了。
写下这篇文章之前,十点君看了最近几部备受瞩目的中老年短剧。
与传统的电视剧不同,每集不足三分钟,集集有爽点的短剧,恰好契合了现代人碎片化娱乐的需求。
“15秒一个小反转,30秒一个大推进,最后的10秒留一个悬念”,这是短剧的惯用套路。
既有紧凑的逻辑,又融合影视的质感;
当然了,除了演员的选择非常接地气;
剧中贴近现实生活的台词,和代入感十足的剧情也让人欲罢不能。
就拿最近爆红的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来说吧。
49岁的女主角石小秀,闪婚了55岁的霸道总裁雷志远;
婚后老公温柔体贴,养女孝顺懂事。
价值7万多的高定裙子、50万的百年人参,养女说送就送;
遇到极品亲戚的刁难,她挺身而出,大声宣告“女儿替妈出头天经地义”。
图片来源: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
至于丈夫,他不仅财力上支持,更是在为女主撑腰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狗眼看人低的金店店员、死缠烂打的渣男前夫、爱占便宜的极品亲戚……所有给女主使绊子的人,统统得到了应有的教训;
当女主被儿媳妇一家欺负时,男主如同天降神兵,一声怒吼“谁敢动她一下试试”。
图片来源: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
结局呢,贴心的养女,原来是失散多年的的亲生女儿;
原本懦弱的儿子,最后也硬气了一回,跟欺负女主的恶毒媳妇离了婚。
咱就说,代入一下女主的角色,这生活放在现实,搁谁谁不心动。
比起强调慈母苦情的女频,男频的男主总是在关键时刻亮出隐藏的霸总身份,剧情更是突出了一个“爽”字。
比如《代驾老爹巅峰归来》、《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剧情就是围绕双重身份来塑造反转和爽点。
有位网友曾吐槽自己的爸爸:
作为一名逻辑思维严谨,严肃沉稳的重点高中实验班教师,沉迷于土味狗血短剧,吃饭追、葛优躺追,还时不时咯咯笑。
越土味,越上头,短剧让中老年男女集体“沦陷”。
过分的是,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付费短剧,总是在剧情高潮时突然刹车,非得掏腰包才能继续追下一集。
之前,微博有条热搜“我妈看微短剧花了六千多”,就直接引爆了千万网友的热议。
许多网友纷纷跳出来吐槽,自己的爸妈也深陷充值的漩涡。
博主@新疆茅姐就分享过她的付费经历。
在花了300多元追完一部短剧后,她直接将短剧比作“电信诈骗”,还调侃说,“现在没有被骗,只是还没遇到一款适合你的骗局。”
图片来源:@新疆茅姐
如果年轻人追短剧,还能东拼西凑免费“捡漏”;
那么,大多数父母们简直就是毫不设防,他们没掌握这种技巧,急于知道剧情发展,通常只能乖乖掏钱。
更有甚者,一不小心就落入了自动续费的陷阱,等回过神来,已经花了一笔“巨款”。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过一个的概念,“替代性满足”。
他认为,一个人欲望受阻的话,就会不断寻找新的目标以求满足。
如果用这个认知,去理解父母,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他们为何会被短剧拿捏了。
在短剧霸屏之前,那些长篇的武侠剧和家庭剧,是中老年观众的荧幕首选。
然而现在,要顺利开启电视并挑选到自己喜爱的节目,已经变成了一项挑战。
去年11月,公众号@五环外就发过一篇文章,直指独居老人的“智能屏困局”。
自从智能电视普及后,很多节目不充会员,根本没法看。
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功能和广告,种种限制下,老人的娱乐权利直接被剥夺。
知乎上曾有一个真实的帖子:
“一个高中生,两个大学生,拿着遥控器研究了10分钟,不知道怎么进去CCTV1。”
曾经,只需要按一个开关键就能打开电视看节目的时代,已经翻篇。
年轻人遇到智能电视都得举双手投降,更何况中老年人呢。
于是乎,他们的目光只能转向其他新兴媒介上。
当然,这只是客观因素,父母们之所以会沉迷短剧,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他们被忽视的情感需求。
去年,《法治日报》在微博上提到,许多网瘾老人属于“老漂族”;
他们来到陌生城市,往往容易“水土不服”。
图片来源:微博@法治日报
朋友阿涛的母亲就是这样。
她从老家来到大城市,帮助儿子照看孩子。
一次偶然,阿涛发现母亲每个月的退休金都花在了付费短剧上。
尽管阿涛多次劝说,但效果甚微,有时甚至会引发母亲的不悦。
无奈之下,阿涛查看了家中的监控录像,试图找出原因。
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幕幕却让他无比自责。
原来,天伦之乐只是理想,对于母亲来说,大城市的生活,更多的是孤独、冲突和忍耐。
监控画面里:
母亲每日忙碌于照顾孩子、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承担了家庭的重担;
家中的快递包裹不断,但鲜少有专门给母亲的礼物;
一家人围坐看电视,看似和谐,母亲却总是蜷缩在角落;
由于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的差异,婆媳之间的小摩擦时有发生;
而自己为数不多的时间,更多地给了妻子和孩子;
回想起母亲曾多次表达“自己老了,没用了”,小心翼翼的样子,阿涛无比揪心。
他逐渐明白,母亲是沉默的,不安的。
她渴望的是剧中那种有人爱、母慈子孝、付出有回报的温馨场景;
而这些是阿涛现实中所欠缺的。
家庭之外,大城市的生活空间同样让母亲感到局促;
离开了过去的朋友圈,她在大城市中想找个说话的人都难。
而重新建立新的社交圈,不仅需要社交技巧,更需要时间——而她的时间已被家务、照顾孩子所占据。
因此,社交需求将她“逼回”线上,一集几分钟的短剧,反而更加方便。
这是为人子女的无奈,也是为人父母的悲哀。
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精神出口可以是工作、是美食、是山川大海。
而那些年纪大了,逐渐被社会和家庭排挤到边缘的中老年,他们的生活却进入一种停滞状态。
他们年轻时来不及、也没条件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年老时被空虚、寂寞和渴望裹挟,迫切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这些压抑已久的情感。
此时,短剧恰好成为了这样一个出口,为他们编织出一个个美好的梦境。
最近微博上的一组话题让我深有感触:
老年短剧的社会价值是让老年人有剧可看。
显而易见,目前市场上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电视剧题材确实稀缺。
细心观察便能发现,中老年人往往还在回顾那些十几年前的经典老剧,这与我们反复观看《甄嬛传》的情形颇为相似。
中老年短剧的兴起,恰好弥补了这一娱乐空缺。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里,也在积极推动丰富老年文体服务。
除了短视频创作,还涵盖了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等内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高质量的中老年题材文娱产品和服务出现。
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也终将老去。
培育好的土壤,终究收益的都是自己。
坦率地说,银发一族在短视频领域得到关注是一件好事,但他们的需求不能只被短视频看到。
作为子女,当我们抱怨父母沉迷短剧,先别急着阻止,而是要先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十点君也想给大家分享两个建议:
1、正视并弥补我们所缺乏的陪伴和关心
作家刘娜曾经分享过一个观点,她认为:
沉迷网络的孩子,是在抓住网游这根救命稻草,向父母发出呐喊:
看见我,陪陪我,听我说,理解我,不要抛弃我,我是需要你的。
同样地,沉迷短剧的父母也在向子女发出这样的呼唤。
人老了,害怕留守和忽视,害怕成为子孙和社会的负担。
对于父母来说,更多地陪伴和交流,看见并肯定他们的付出,是缓解他们孤独感和对年老的恐惧的关键。
只有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状况,我们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
2、疏导而非堵塞。
其实说到底,短剧不过是一种文化消费产品。
我们也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父母观看。
年轻人也会花费数百上千去体验剧本杀、听演唱会,父母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兴趣投入几十上百呢?
只是目前有些短剧借着监管的漏洞乱收费,又或者传递一些内容低俗的价值观,还有些父母甚至不顾健康熬夜追剧。
帮助父母寻找性价比高的优质短剧,提醒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有空的时候,甚至不妨陪父母一起看看这些短剧,增加彼此间的话题,也不失为一种家庭的乐趣。
就像罗翔说的:
网络只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它并不比现实世界美好,当你在现实世界感到孤独,想在网络世界获得温暖,结果可能会更孤独,因为网络不仅放大了人性深处的幽暗,也放大了人性对美好的期待。
短剧世界不是孤独的良药,过度沉迷只会让人更加孤独。
但作为子女,我们更应该在父母身上多花时间,多倾听和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毕竟,真正的温情不在于屏幕之后,而是在每一次真挚对话和相互理解之中。
当现实关系富足了,父母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滋养。
最后,也希望父母们能将时间、精力乃至部分财富,花在那些能够真正增加自身幸福感的地方。
父母安好,儿女的幸福才完满。
点亮【在看】,愿每个父母都能安享晚年,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你的父母是不是也沉迷短剧?他们为短剧付费了吗?
你自己有没有在看?或者你身边有没有朋友正在看?
你对短剧这个行业有没有什么看法?
欢迎来留言区一起探讨吧。
作者 | 理理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