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假币案”还是“银元暴涨危机”,都是在历史真实的在的。
虽然《暗夜与黎明》对这些历史事件做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却也没有偏离真实的历史太远。
或许是因为《暗夜与黎明》是一部谍战剧的关系,为了突出路正阳、林少白所代表的正义一方,对何覆灭郑兰亭所代表邪恶一方的阴谋。
《暗夜与黎明》多少有些刻意的,将危害性远大于“假币案”的“银远之战”,塑造成为无论是情节还是惊险程度更甚的故事情节。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虽然“假币案”与“银元之战”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内,但“假币案”中所伪造的假币并非只是针对上海一处,而是一次早有计划且针对全国性的金融破坏阴谋。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假币案”中的假币并非如《暗夜与黎明》所描述的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在一些相关介绍的历史新闻中,对这些假币有这样的描述:店员发觉钞券纸张单薄、水印模糊,疑为假币。
所以说,如果郑兰亭这个角色是以历史上的白崇禧为原型,那么当时在市面流通的假币,不仅只有银行老员工可以发现,即便是土特产商店里的普通店员也是可以发现的。
也许是为了遵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才出现了《暗夜与黎明》似乎并没意思要大书特书商人炒银元的行为。
反而在能够表现郑亭兰险恶用心的“假币案”上大书特书,甚至连大白天在街上出现枪战都在所不惜。
虽说历史上的“郑兰亭”确实勾结了一些奸商和银元贩子,将自己手中的大量假币投向市场,并以此收兑上海市面所剩无几的黄金、银元,并用假币抢购贵重、紧缺的物资。
可真正能让刚刚发行的新货币如此快速贬值的,并不仅仅只是这少数的无良商人和银元贩子。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上海普通市民,因为牢记了曾经无情盘剥过自己的法币与金圆券有多可怕,所以才产生了对新货币的无形恐惧与不信任。
在他们心中,只有如黄金、银元这种贵金属,只有如米、面、煤、纱这种紧俏物资,才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可靠保障。
也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理解与认知,才有了《暗夜与黎明》中一块银元兑换2000元的恶性通胀。
所以说,即便新政府解放上海之后,用1元钱的新货币兑换民众中手的10万金圆券,也无法让部分商界背地里抵制新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面对这一系列的不信任与抵制,实际上如《暗夜与黎明》中所描写的经济与金融手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压制这种恶性通胀的。
于是便有了之后政府动用行政强制手段,在公用事业收费和税收时拒收贵金属货币,同时加大力度取缔银元投机活动,并警告那些抵制新货币的商人禁止银元买卖与流通。
在如此雷霆手段之下,当“证券大楼”被强行封锁之后,在拘捕了250名投机商人之后,在收缴了数万枚银元之后,这场比“假币案”更危险的“银元之战”慢慢落下了帷幕。
当大多数人都将目光聚焦于“银元之战”时,所鲜有人关注到因为银元暴涨暴跌导致的物价暴涨暴跌。
那些不明就里的普通民众,成为了投商人炒银元的最终受害者。
当几乎所有重要物资都不再接受新货币购买后,为了让自己手中的纸币保有一定价值,即便银元再贵也会有人割肉兑换。
可当银元开始出暴跌后,那些用大量纸币兑换来的银元,不仅价值急剧缩水,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无法购买物资的“废贵金属”。
虽然有250名投机商人被捕,可在上海这个偌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又怎会只有这区区250名银元投机商人。
当几乎所有上海市民都苦于被银元的暴涨暴跌搞到头昏脑涨之时,在这一涨一跌的背后,则是民众被几乎所有拒收纸币的商人反复盘剥了两遍。
而这,才是看似精彩的“假币案”,与多少有些无趣的“银元战”背后,那几乎无人提及的真实与残酷。
无论路正阳所代表的新政府有多么想让这座城市安定稳定,无论郑兰亭所代表的旧政又多么想借毁掉这座城市东山再起。
最终从两方你来我往斗争中赚取了最大的利益的,永远都是都是那些手握各种物资的商人。
而作为庶民的普通人,面对两大神仙打架时的地动山摇、面对商人说收什么就收什么的蛮横,用“敲骨吸髓”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并不为过吧。
关于《暗夜与黎明》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
若觉得文章不错,还请点赞、分享与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