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文学常识
  • 《池州翠微亭》(岳飞)诗篇全文翻译
  • 《池州翠微亭·岳飞》原文与赏析
  • 岳飞《池州翠微亭》赏析
  • 岳飞的诗词
  • 池州翠微亭 译文
  • <>岳飞
  • 小学五年级课外古诗五首的意思
  • 古诗《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诗词注释与赏析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文学常识

池州翠微亭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阳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习,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拨,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1140),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后人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一起,编成了《岳武穆集》、《岳忠武王文集》。这首《池州翠微亭》是岳飞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之一。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贵池县。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县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色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池州翠微亭》(岳飞)诗篇全文翻译

池州翠微亭
岳飞
系列:古诗三百首
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注释
  
1选自《宋诗选》。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朝爱国将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
  
2经年:常年。
  
3征衣:军装。
  
4特特:特地。
  
5寻芳:游春看花。
  
6翠微:指翠微亭。
  
7看不足:看不够。
  
8这句诗是说,在马蹄声的催促里,我踏着月色归去了。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军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赏析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色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像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补充:由于岳飞被陷害,此诗本来署名是韩世忠,韩世忠和岳飞是生前好友,当时未干署名岳飞。因此,后人推测这是岳飞所写。

《池州翠微亭·岳飞》原文与赏析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作为驰骋沙场,骁勇善战的将军,岳飞特有的军人品性是:奋不顾身,刚直不阿。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诗词的明显特点则是:直抒胸臆,语言平易。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用事用典,而情深意切,动人心弦。

首句诗人冲口而出,即不离一个军人的本色:为抗击入侵的金兵,自己经年征战沙场。一个“满”字,既表明战争频繁,也显示军事生活艰苦。这是全诗的时代背景,渲染了恢宏的气势。当紧跟着出现第二句时,读者顿觉眼目一新,进入另一种境界。诗人登上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不仅感到风景美丽,怡悦人心,而且由于他的心脉和时代的脉搏永远跳动在一起,自然地把自己的戎马生涯与祖国山河密切联系起来,因而,在遣词造句中就不自觉地流露出爱恋的情感,产生一种悲壮的美感。这里用“特特”二字,既表明诗人登临观景,十分难得,同时又在结构上起到转折的作用,笔墨巧妙自然。

“好山好水”两句为全篇的主旨。“看不足”,既是由于军情紧急,对风景不能仔细领略,只能走马观花,同时又展示出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深厚感情。“马蹄催趁月明归”,情感由依依惜别转入豪迈坚定,诗到此也戛然而止,气势豪健而又余味不尽。全诗从写戎马生涯开始,到马蹄催归结,首尾呼应,简洁浑成,表达了一位立志“收拾旧山河”的爱国将领的炽热情怀。

这首小诗,虽寥寥数句,但由于诗人的感情从肺腑中自然流泻,因而深深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诗的构思也新颖别致,它将登临翠微亭一事和硝烟弥漫的战争联系起来,诗人不写登临所见,而写无暇多看的惜别情意,抒发其热爱山河的襟怀,真切自然,耐人咀味。

岳飞《池州翠微亭》赏析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他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九岁从军,到绍兴十一年(1141)三十八岁时,被秦桧陷害身亡。为了抵抗金兵南下,保卫南宋的半壁山河,进而收复中原,长期转战在今两湖、浙、赣、苏、皖一带。绍兴四年和十一年,就曾两次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击败金兵,十一年还驻军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因而这首作于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的诗,难以确定其具体的写作时间。

“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苏轼这首论诗的诗,恰好道出了岳飞《池州翠微亭》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明白如话,不假雕饰,也没有用事用典,完全出之以口语、常言,却十分感人。其奥妙全在于以情取胜。这种“情”是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所以,它冲口而出,是那样的自然、真挚。

只要了解了作者的身世、经历,就能较深地体味到诗中强烈的爱国感情。生当北宋末世的岳飞,亲眼看见了祖国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青年从军,以“还我河山”为己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冒矢石,受风霜,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岳飞对祖国山川的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正是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这位连年征战的青年将军,在戎马倥偬之际,面对为之战斗的祖国山川,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发而为诗。

诗的首句叙述自己的经历,从而把登池州翠微亭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面,使读者感受到时代和诗人的脉搏是一致的。第二句用“特特”以强调这次登临(“特特”,作特地、特别解,叠字有强调之意),表明戎马倥偬,登临难得,而把自己的戎马生活与大好河山从感情上联系起来,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了转折的作用,把感情抒发的重心移到对故国的爱恋上来,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了铺垫。三四两句为全诗的中心。它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谊,使人们看到了诗人对祖国美丽河山流连忘返的心境,从而表现了诗的主旨。全诗即这样一气贯注,倾泻了一个驰骋沙场,为国而战的诗人的炽热感情。

《池州翠微亭》是岳飞“发于心而冲于口”的心声。它以它的真情和自然,叩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人们的共鸣。

岳飞的诗词

1、《题青泥市萧寺壁》

宋代: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译文:我的杀敌之气直冲霄汉,发誓用坚贞的气节为君王报仇。斩除金人迎回君王的车驾,不图谋拜将封侯、高官厚禄。

2、《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宋代:岳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译文: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声将我从遥远的梦境中惊醒,已是三更时分。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头。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4、《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5、《池州翠微亭》

宋代: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
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池州翠微亭 译文

绍兴九年春(1140年),在赵构和秦桧金牌回师令之下,南宋抗金军队无奈停战,岳飞隔江岸而兴叹。是夜,岳飞跨马独往池州翠微亭(今安徽贵池),排遣心事!归途,作《池州翠微亭》诗一首。
池州翠微亭①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②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③。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征衣,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①翠微亭:始建于宋代,历代屡建屡废。旧址在齐山西南临齐山湖(今为东南湖农场)的最高处。新的翠微亭于一九八五年建成。本诗写作年代,清人陈梅缘证实为绍兴元年,非绍兴四年。
②得得:象马蹄声。芳:指美景胜迹。马蹄得得声中,透露了将军忙里偷闲,游览河山的欢快。
③马蹄催归句:是说听到马蹄声,又想到了收复中原的重任。两次写马蹄声,一欢快,一紧迫。

<>岳飞

原文: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征衣,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小学五年级课外古诗五首的意思

具体如下:

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翻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二、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翻译: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三、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翻译: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四、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翻译: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五、池州翠微亭: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翻译: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军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好水好山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古诗《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诗词注释与赏析

岳飞·登池州①翠微亭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②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注释】

①池州:今安徽池州市。

②特特:特地,特别。或解马蹄声。

赏析

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少年从军,官至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以不附和议,为秦桧所害。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接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至绍兴十一年(公元1134年)间,岳飞带兵转战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和舒州(今安徽安庆市),并两次击败金军。这首诗即作于此期间。诗人首先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将池州翠微亭放在一个烽火连天的背景之下,更加突出这次登临的难得和珍贵。将军一身戎装,特地来到翠微亭看花,眼前的大好河山令他流连忘返。紧张的军旅生活令他从来无暇顾及周围的美景,如今望着西边故土,将军十分动情。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心爱的战马不停地扣着马蹄,似乎在催促将军趁着月明,赶快归去。这首诗中,诗人全用日常口语,不加雕饰,将自己对故土的深厚情谊充分地表现出来。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