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骂了不少烂片,今天柴叔给大家上部压箱底的好货。
这片曾在当年拿下过4项国际大奖,因题材和尺度,并未在内地公映。
虽然上映14年了,但它真实的就像在讲述你我故事一样。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平淡无奇的压抑和看不到明天的迷茫感。
后劲儿奇大,看完需要消化很久。
灯光灰暗的舞厅里,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跳着舞。
女性们明码标价:开着灯跳舞,5元;关着灯跳,10元。
其中的门道不用说破大家也都知道。
离谱的是,这些女人都是老公亲自骑着车送来舞厅的。
男人们送完妻子,坐到门口长椅上就是一副微死状。
一边是可观的“外快”,一边是彻骨的失业潮。
男人们就算憋屈也不会说什么,比起尊严,填饱肚子才更重要。
女主李丽是纺织厂的一名元老级员工。
这家国营纺织厂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
从青春少女到现在,纺织厂见证了她人生的变化。
一首苏联歌曲纺织姑娘更是承载着最美好的年华。
然而,经年累月的机械的四肢劳作和上百台纺织机器轰鸣,折磨着她的耳膜和神经。
日子辛苦也就算了,工资还总是被克扣。
这天,李丽因为在车间吃饭,被扣掉了一百块。
她不服,问主任谁没在车间里吃过饭?为什么只罚她一人款?
事实上,被罚的并不止她一人。
90年代国企改革,街上到处可见下岗工人,活下去都成了难题。
工友们心里再不服气,也只能向现实低头。
李丽的丈夫老胡就是下岗大军中的一员。
老胡耿直憨厚,在市场支起了摊位卖鱼,顾客刁难他,他也不说什么。
生活的压力太大,让夫妻二人之间很少说话。
哪怕是一桌子丰盛的菜肴,都闻不到一丝幸福的气味。
交流起来,能省则省,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
这天,李丽打了个盹后,发现自己流鼻血。
起初没有在意,只是简单地擦干净。
随后,在一次车间迎新活动上,李丽突然晕倒。
医生拿着检查结果告诉她,是血癌。
最佳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需要50万费用,但成功率仅有40%—50%。
也可以放弃治疗,但只有不到半年的活头。
李丽隔着门听到了这晴天霹雳,压抑多年的她终于有了一次情绪总爆发。
命运的不公和对现实的无奈让他情绪崩溃了。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李丽没着急做决定。
重新回到厂里上班,在机器前不停的忙碌着。
只要人没死,生活还是要继续。
她的生命就像一台出现故障的机器,随时都会停机。
流鼻血了就随手一擦,然后继续工作。
歇班儿时,李丽夹着烟,表情麻木,眼睛空洞无神。
即便是“厂子倒闭”的消息被实锤,她也无动于衷。
反倒是一名变卖所有治好了乳腺癌的工友劝动了李丽——
“人啊,有病没病都得活下去啊,趁现在还活着,就多出去旅游,回来后该吃吃该喝喝,没必要帮谁省钱,这叫活在当下,快活一天是一天。”
李丽听完这段话,心里并没有好受。
只是想通了一件事,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但终究还是不甘心,明明还没好好活过,就要跟世界说再见了。
这天,她买来一盒蛋糕,走进厨房,紧闭门窗。
打开煤气后,又在蛋糕上铺上了一层安眠药。
好巧不巧,儿子提前回家,闯进厨房要吃蛋糕。
李丽一下子惊醒了过来,赶紧清理安眠药,开窗通风。
一边催吐,一边嚎啕大哭。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活着就是时时刻刻受煎熬吗?
被“卡”住的李丽,最后选择像工友那样,潇洒地活一把。
她先来到舞厅,面对无数寻求刺激的油腻男,反而没什么心理负担。
昏暗的灯光加上忧伤的音乐,很容易让人忘记烦恼。
拒绝完一个帅气多金的凯子后,李丽反而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了。
她决定去北京找初恋,完成两人去北戴河看海的约定。
初恋,是李丽长年埋藏心底的伤痛。
北京林立的高楼和车水马龙,让李丽惊讶的说不出话。
她来到初恋所在的工厂,穿梭在一台台机器组成的矩阵之间。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李丽找到了心心念的那个人。
时间抹去了他英俊的模样,岁月的痕迹爬上脸庞,只有那份书生气还在。
久别重逢,没有喜极而泣,有的是只道当时是寻常的恍惚感。
初恋名叫赵路寒,两人相识于纺织厂的合唱团。
合唱团里,李丽是成员,赵拉得一手好手风琴。
热恋期间,海誓山盟、莺莺燕燕,李丽把一切给了赵。
父母却觉得“拉手风琴的,肯定不老实”。
所以,李丽嫁给了老实人老胡。
有赵路寒这个心结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丽老胡之间无比冷淡了。
如今,两人各自有了家庭,命运的轨迹也朝向不同。
他们说,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面对初恋,李丽并没有把病情和盘托出。
二人坐上了去北戴河的大巴,阳光洒在二人肩头和脸庞,驱散着死亡带来的恐惧。
李丽像个少女一样回忆着恋爱往事。
来到海边,李丽见证了赵当年描述的大船、海鸥,了却了多年心愿。
第二天,赵来到宾馆找到李丽,李丽已经不辞而别。
镜头一转,是蔓延到天际的铁轨。
李丽心想,只要忍受片刻刺耳,世界就跟她再无瓜葛。
可恐惧又让她临阵退缩了。
铁路员追着李丽要罚款,李丽拔腿就跑。
但跑着跑着就笑了: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居然会怕被罚钱?
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纺织姑娘》,曾在当年拿下国际大奖。
虽然名气没那么足,但因为“至诚”“至真”,让观众无不感动。
影片的背景是90年代下岗潮,相信很多人能从纺织姑娘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母辈的影子。
影片最后,这个50年代建立的西安东郊纺织厂最终倒闭。
纺织产业的衰败,代表着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
更映衬着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冰冷的机器在空荡的厂房显得是那么凄凉。
就像下岗的工人一样,他们的命运因被种种迷茫遮蔽得暗淡无光。
有观众调侃,《纺织姑娘》不好,应该叫《底层人民》。
回到家的李丽,在天台上抽着烟,放眼望去,冬天的清冷肃杀之下,毫无生机。
个体,没有任何能力反抗命运的不公。
白雪覆盖的街头,一群男人骑着自行车送自己的妻子去舞厅跳舞赚钱。
这有违人伦又极其荒诞的画面中,主人公们脸上的表情,却是无比愉悦而快慰的。
昏暗的舞厅里,震耳欲聋的音乐搭配昏暗的光线,他们尽情释放来自生活压力。
最后:
再次晕倒后,李丽被紧急送医。
医生诊断,治疗、恢复效果很差,建议放弃治疗,避免两头空。
耿直老胡,最后以低价卖掉了老房子,仍旧于事无补。
他们的儿子,还因此埋怨上了妈妈。
抢救室出来的李丽,此时已经满身是管子,只能靠呼吸机勉强维持着生命体征。
恍惚中,李丽梦到赵路寒再次拉起手风琴。
半夜,李丽起床,看见熟睡的丈夫,她伸手抚摸着丈夫的额头。
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如此深情面对自己的丈夫。
李丽走向窗边,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开来,就像自己即将走完的人生,如梦如幻。
李丽是那个时代无可奈何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痛苦不堪的见证。
尽管《纺织姑娘》年代久远,背景与今天已大有差别。
但片中那种面对命运捉弄的无力抗拒感,还是能溢出屏幕,直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生不易,死不易,生活苦缺,却束手无策。
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