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落,万物生”,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否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也许一头鲸的死去,会救了万物,鲸是海洋

生物中个子体形比较大的一种生物,它一天

不知要吞食多少比它细小得多的生物。它一

旦死了,千万种生物就得救了,万物就可生

存了。

“一鲸落,万物生”这句话您怎么看

人间最美,不过鲸落……

在海洋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美丽的事物。即使是不曾到过海底的世界,仅仅靠着想象、靠着图片,都让人觉得美得不可一方。

鲸很美,它们喜欢在蔚蓝色的大海里畅游,嘴里讴歌着对大海歌唱,它们的脑袋偶尔会喷出一束花,在蓝色的海洋中,在阳光洒落时,空中便架起一座七彩的桥,美轮美奂,诉说着它们游历的故事。

这整个美妙的过程被科学家们赋予一个含有诗意的名字——鲸落

鲸落指掉入洋盘或深渊的鲸的尸体,因为鲸类等动物巨大的身躯无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尽,而会落入海底。鲸落的过程可以长达数月自数年,会为食物链的各类型消费者,包括深海鱼类、甲壳类、多毛类、还有各种细小的生物提供食物,一座鲸鱼的尸体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

一鲸落,万物生,一条安静生命逝去海底,诞生一座喧闹的岛屿。

人生当做像鲸一样的人,唯一的不同是,就是不需要太庞大,也不需要去被人研究,被人看懂,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存活,有意义的死去。平凡的一生也就不平凡的度过。

鲸鱼死后的尸体到底会经历什么为什么会有“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

什么是“鲸落”?

鲸鱼在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近时,会独自游向出生海域的方向,在孤独中平静地逝去,庞大的身躯逐渐堕入数千米的深海。一头鲸鱼的尸体对于漆黑深海里的生物来说,仿佛是在荒漠里行走时遇到的一片绿洲,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围绕鲸落,甚至形成了一套独立的鲸落生态系统。这一过程,被生物学家赋予了一个凄美的名字——“鲸落(Whale Fall)”。

对人类来说,鲸落至今还是一个罕见且神秘的现象,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自然鲸落尚不足 50 个。鲸落的出现对于深海生物的繁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会影响到新物种的演化。据研究数据显示,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 43 个种类、12490 个生物体依靠鲸落生存,在鲸落独有的生态系统中甚至还发现了16个全新的物种。

“鲸落”的过程

“鲸落”现象中鲸的尸体分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移动清道夫阶段。鲸鱼尸体腐烂的过程中,血肉的味道逐渐在海里扩散,吸引来睡鲨、盲鳗、银蛟、深海蟹等食腐动物,它们大快朵颐地食用鲸的软组织,平均每天可以吃掉40-60公斤的鲸肉,整个过程最长可以持续2年。

当90%鲸的软组织被分食干净后,这些体积较大的家伙心满意足地离去,剩下食物残渣随海水飘落形成“海雪”,继续为水木、海参等20多种多毛、甲壳类小型生物提供“粮食”,保证它们接下来两年的日子衣食无忧。同时,巨大的遗骸也为这些生物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庇护所,这时进入机会主义者阶段

在这一阶段,除了铠甲虾等体型更小的甲壳类生物,还有食骨蠕虫——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一并出现。食骨蠕虫又叫僵尸蠕虫,是仅在鲸落现象中出现的一种生物。它寄生在鲸鱼的骨骼上,通过在鲸尸的骨头上钻洞来获取骨头里的脂类物质,把鲸的骨髓吸得干干净净。

寄生在鲸鱼骨骼上的食骨蠕虫

等到鲸尸只剩下骨架时,一些细菌会继续分解鱼鲸骨中储存的脂类。鲸骨存储有丰富的脂类,一只鲸鱼的骨骼重量可达20吨,其中60%是油脂,细菌分解这些养分的时间漫长,可以持续3-4年。在细菌分解油脂时,会同时释放出臭鸡蛋味的有毒气体——硫化氢。这种气体是化能自养细菌的最爱,它们在这里大量繁殖,养活了蛤、帽贝、海螺等生物。这就是鲸落第三阶段——化能自养阶段

最后,当鲸鱼骨架的最后一点有机物被榨干后,鲸鱼的遗骸将化为海底的礁岩,为各种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提供安家或临时庇护的居所,这一阶段称作礁岩阶段

为什么说“一鲸落,万物生”?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了。

首先,在深海里常年漆黑一片,高压缺氧的极端环境使食物十分匮乏。而鲸落促进了营养物质从海洋上层向下层的运输,为从鲨鱼到微生物个体大小不同的深海生命提供了珍贵的食物。一头大型鲸鱼的鲸落可以供养各种海底生物长达十几年甚至上百年。

其次,鲸落为深海生物提供了宜居的生态环境,为这些生物提供了安稳的栖居之地和食物来源。

最后,鲸落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催生了一些新物种的诞生,如上文提到的食骨蠕虫等。

总结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被毁灭,只是在不同的物体间转换,鲸落现象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定律。鲸来自海洋,死于海洋,最后反哺于海洋,正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在《禅定荒野》中所述,“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一头鲸,在气息消绝后,还可以用血肉之躯创造出一套可供养上百种无脊椎动物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系统,是黑暗深海里一抹明艳动人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