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三川之战是怎么回事就是跟蜀王王建有关的
  •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武将阵前单挑的例子
  • 三川口战斗,宋军作战十分勇猛,为何还是全军覆没了呢
  • 1040年,西夏在谁的领导下,在三川口设伏,大败宋军(延州之战),大战好水川,埋伏定川寨,三次大败北宋军队,迫使北宋封其为西夏主
  • 称雄西北两百多年,吊打北宋防御部队,西夏军队战斗力为何强悍
  • 灭掉西夏难于登天为何兵多将广的北宋始终无法斩除西夏
  • 做一个假设,如果岳飞生活在宋仁宗时代,下场会不会好点
  • 金军灭北宋时势如破竹,为何灭南宋却迟迟没有成功
  • 甘肃除了敦煌,历史上还有什么文化记忆
  • 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历史上的三川之战是怎么回事就是跟蜀王王建有关的

三川口之战是北宋与西夏的一场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夏军从土门(今陕西安塞西北)突入,进攻金明寨(今陕西安塞…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武将阵前单挑的例子

冷兵器时代阵前单挑的武将很多,不可胜数!

下面提到的这些战例都是有正史记录的,不是演义小说,我都会标明史实出处。

先说咱们国内的。

大隋开皇三年(583年)五月,秦州总管窦荣定率步骑三万迎战突厥阿波可汗,双方在高越原(今民勤)对峙,一突厥勇士在营外叫骂,要求单挑,连续两天隋军高挂免战牌,无人应战。

第三天早晨,军士来报,有一名叫史万岁的壮士在辕门自投参军,要求立功赎罪。

窦荣定大喜!

这史万岁的大名,窦荣定太熟悉了。

他乃是隋朝第一猛将,参加过邙山大战,平尉迟迥之战,早就赫赫有名,曾被隋文帝杨坚封为上大将军。

后来因为尔朱勋谋反案受牵连,史万岁被发配到敦煌当戍卒,此时正好赶上用人之际前来投军。

有他在,收拾那位突厥勇士不在话下。

那名突厥勇士当天又来挑战,史万岁率队出营。

两小队骑兵在营外相对而阵!

大家知道,突厥马军一般都是用刀,而隋唐马军一般都是用马槊,马槊长达四米多,比马刀长了一大截,占尽优势。

史万岁认为兵器长短不一,非常不公平,于是弃槊不用,改用剑迎战!

突厥人对此非常佩服。

双方开战,二十余合,万岁“斩敌首而还”!

阿波可汗大惊,不敢复战,遣使求和而走。

(隋书.列传十八)

再举一个例子。

759年十月,安史之乱的时候,史思明率十万精兵攻打河阳(今孟县),扎下营盘,派骁将刘龙仙率铁骑五千临城挑战。

这刘龙仙非常狂傲,仗着自己武艺高强,不把唐军放在眼里,双脚放在马脖子上,破口谩骂!

当时的唐军主将是李光弼,看刘龙仙如此张狂,就问诸将:“谁能替本帅斩此狂徒?”

大将仆固怀恩自荐,但李光弼觉得仆固怀恩官职太高,不适合干这临阵斩敌的事,“是非大将所宜也!”

于是裨将白孝德出战。

白孝德是安西胡人,十分骁勇,善使双矛。李光弼问他,需要带多少兵,白孝德说我一个人就行了!

李光弼不放心,在城门隐藏五十马军随时准备接应。

刘龙仙见城里就出来一人,十分不屑,脚还是放在马脖上,没有拿下,还在不停谩骂。

白孝德不紧不慢地催马接近,片刻之后,问道:“狗贼,认识爷爷白孝德吗?”

“你个猪狗算老几!”刘龙仙反骂。

于是一个拔刀、一个挥矛,双方混战在一起。

城下城上鼓声大作,士兵们呐喊助威。

刘龙仙不敌,顺着河堤逃跑。被白孝德追上,刺于马下,“斩其首以还!”

白孝德最后官至北庭节度使,死后被追谥为太保。

(新唐书.列传六十一)

下面这个大将最厉害,他不是单挑一人,而是单挑整个万人大阵!

他就是大明开国名将之一,常遇春。

《明史.列传十三》是这么记载常遇春的洛水之战的:

“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

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向万人大阵冲锋,这该是何等的豪气啊!

说实话,古代战将的勇武,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不死不休的精神吧!

在西方冷兵器时代,阵前单挑的战例也很多,尤其是中世纪骑士盛行的时候,勇士比武是双方正式大战之前的开胃小菜,必不可少。

还是说一个与我们中国人有点相关的战例。

1480年9月8日,库里科沃战役,顿河拐弯处的原野上,莫斯科大公国和金帐汗国约二十万军队正在列阵对峙,准备展开一场会战。

金帐汗国马麦汗依据惯例,派出一名蒙古勇士兀木尔,在阵前挑战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德米特里派出骑士佩列斯维特迎战。

兀木尔和佩列斯维特进行单兵对决,先是长矛,后是马刀,缠斗很久,双双战死!

其实在古代,为了鼓舞士气,不论东方西方,大战前进行单兵对决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只不过由于可以想象的原因,大将、名将参与的很少,对决的往往都是无名的勇武之士,他们愿意为了一战成名而冒险一试,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留下名字!

所以,三国、隋唐、杨家将、岳家将这些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些单挑场面并不都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三川口战斗,宋军作战十分勇猛,为何还是全军覆没了呢

三江口战斗,宋军确实非常勇猛,也不是西夏军队有多么的厉害和多么的了不起。宋军主要是,盖不住,有一个神一样的领导,猪一样的队友!

本来李元昊进攻延州被保安军杀的大败,狄青。在这战中一战成名!

但战败的李元昊又窜到砦通寨,想去捞点儿油水。他想砦通仅仅一道栅栏干,没有城墙,那抗得住他3万铁骑。

然而,宋军却像保安军一样冲出来,而且仅仅只有1000人,这种勇气和魄力,让党项军被迅速击溃。

然后西夏军整整攻了六天,死伤累累却没有丝毫的进展,只好撤到衡山以北。因为李元昊在进攻砦通的时候宋军他路已经围魏救赵之计,开始反攻党项境内。

砦通守将是东京殿前司指挥使,大名鼎鼎的徐怀德。

第一次交战,宋军无论是攻还是守,全站于上风,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李元昊也开也开始重新对宋军进行估算了,再估算之后,他开始重演故伎。

西夏派来使者向宋求和,鄜延路最高长官范雍十分高兴。他是个文官,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来说,当然应该宽容地接受和谈,蛮夷嘛,一时糊涂犯下小错,教育教育就好了。

而在前不久党项和吐蕃人打仗的时候,李元昊打不嬴吐蕃,攻不进猫牛城,就用这种方法,要和吐蕃人和谈,老实的吐蕃人打开城门,准备好酒好菜的招待他,然而西夏人冲进城,杀死无数吐蕃人。

李元昊经常干这种假投降假和谈的事情。

而神一般的领导范雍也不看看前车之鉴,相信了!

胜利者的仁慈开始出现了,范表示愿意投降的话是很有希望的,大家好商量。

接着有大批的西夏人过境投降,这傻逼就把这些人安排在铁壁相公李士彬金明寨的各个据点里。

李士彬一代名将就被这个傻逼领导给毁了!

果然,安排妥当后,一声炮响,西夏诸军忽然发动攻击,事先诈降的党项人纷纷而起,金明寨等十余个宋军军事据点,被西夏人占领,李士彬父子也被擒杀。

趁胜势,西夏大军直至延州城下。

范雍一个文人哪里见过这个,顿时肝胆俱裂。立马让刘平,石元孙,让他们赶紧来救援。

但是寒冬腊月,刘平军和石元孙的保安军行军数日肯定疲惫之至,况且他们的兵马仅有1万余。凭区区1万余疲弱之军可以解延州之围吗?但是军令不可违,保安军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正好让西夏人围城打援。

当宋军结阵东行来到三川口的五龙川,雪一直在下,他们遇到了西夏军队,其数量让人膛目结舌,至少有15万人,其中包括7万骑兵。

其实胜负已经没有悬殊了。

但宋军,抢先攻击就将西夏军队逼退河中,可是代价巨大。

宋军打的也相当不错,何况对方是15倍与自己的敌军。

李元昊的计谋就是要宋军疲惫不堪,已达到围城打援,以逸待劳的目的。

然而,刘平没有想到,黄德和在队伍后面率先逃跑了。这本来应该是生力军的部队,却逃跑了,逃跑像瘟疫一样传遍了全军,但宋军一旦溃逃,被屠不可避免。

刘平截流了1000人重新列阵,再次挡在西夏人面前。西夏人震撼了,面对15万大军,这区区1000人就有勇气,列阵而立,准备做战!

刘平领着这1000多人跟西夏军整整缠斗了三天。最后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西夏人赢了,李元昊却撤了,他没有趁胜追击攻打延州城,主要是忽然天降大雪!

延州城得以保存,靠的还是刘平这1000多士兵,拖住了西夏军。

三川口之役宋军,虽败犹荣,而且荣耀之至。

蓉儿总结一下。

宋一朝来看,不是将不行,也不是兵不行。

真的是神领导太厉害了,宋从一开始就以文官来统治武将。这就造成了这次战役的失败!

而且往往文官天真的可爱。没有经过战场,战争经验是要靠实际去磨练的。

失败是肯定的。

原创不易,请友珍惜!

图片网络下载,如有侵权,立删

1040年,西夏在谁的领导下,在三川口设伏,大败宋军(延州之战),大战好水川,埋伏定川寨,三次大败北宋军队,迫使北宋封其为西夏主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当然是李元昊,没有其他人。公元1038年,景宗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史料记载“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李继迁为党项人创立基业,李德明则卑躬屈膝,委身在宋辽之间,这两位领袖都为西夏的创立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尤其是李德明,他的政策让西夏处于安定环境,这才给了西夏充足的发展时间。加上每年宋朝给予的赏赐,和宋夏互市贸易带来的物资,促使西夏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到了李元昊上位后,战争准备已经得当,军需辎重一应俱全,于是在其野心和贪欲的作用下,李元昊发起宋夏战争。

首次战役发生在三川口,李元昊的目标是延州城,这里是宋朝西北的军事指挥中心,所以不可以轻易失守。李元昊施计攻取金明砦,接着围住防备空虚的延州城,范雍作为当时的总指挥,即刻命令周围部队增援。

刘平、石元孙等将领接到命令赶来增援,中了李元昊围点打援的诡计,面对十万西夏骑兵,苦战在三川口,宋军几乎被全歼。此时的李元昊应该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或是鼓舞士气继续进攻,因为他刚刚击败了貌似强大的宋军。但李元昊选择见好就收,撤军了,为何李元昊在占优情况下,选择退兵?

天气原因

李元昊出兵的时候已经进入冬天,在西北地区本身就很寒冷,三川口大战中,夏军还要踏碎冰河和宋军对战。可以看出当时温度很低,史料记载“时平地雪数寸,平与敌皆为偃月阵相向。”

天降大雪,士兵要在冰天雪下厮杀,这的确是对意志力和身体素质的极大考验,这对西夏军队的确有一定影响。就好比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几乎改变了整个战局。

只不过另一个问题是,李元昊明知道冬季对战争不利,为何选择冬季出兵呢?西北边疆冬季本就寒冷,而南方的宋军大多可能不太习惯寒冷的天气,得出一个结论,西夏部队不一定是畏惧寒冷,天气寒冷可能是其撤军的一个很小的因素。

西夏部队并非铁板一块,且伤亡同样惨重

三川口之战是李元昊利用数量的绝对优势取胜的,十万之众的西夏骑兵,对阵一万有余的步骑混合宋军。哪怕是实力再不济,十个人打一个人,胜率也还是很大的。李元昊为何在每次开战前,不是诈降,就是派使者使诈,很少正面对抗。

面对金明砦十万宋军,李元昊继续耍诈,他命令大量士兵假扮成老百姓,混入金明砦。加上李元昊此时不停地向宋军发出友好信号来迷惑对方。“元昊先遣人通款于雍,雍信之,不设备。”糊涂的范雍被忽悠了,上当受骗,随之金明砦被西夏占领。

(三川口之战地图)

一个从来不讲诚信的党项族,对内对外都是一样,因为其实力不济,所以只能选择诈降一类的手法,来取得胜利。假如西夏部队实力强大,想来李元昊也不想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法来攻城,毕竟影响实在不好。

“官军复击却之,夺盾,杀获及溺水死者几千人。”此战中,面对十万的西夏军,宋军能以一万多人干掉对方几千人,实在非常难得了。西夏军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其他优势并不明显,从伤亡对比上可以看出,宋军并不是孬种,西夏军的损失也着实不小。

宋军激烈抵抗,让李元昊有所畏惧

狡诈狠毒的李元昊,他经常用汉人百姓做军队前锋,想要开战,必定要先杀掉己方百姓,这的确是很不人道的。但李元昊也会恐惧,他以十万军队围攻延州,再想围歼刘平、石元孙等宋军。

李元昊没有想到的是,看似弱小的宋军却拼死抵抗,甚至最后只剩下一两千人,仍不投降。郭遵就是宋军一员猛将,面对数十倍敌人,仍敢独自杀入敌阵,有万夫不当之勇。“元昊寇延州,遵以裨将属刘平,遇敌,驰马入敌阵,杀伤数十人。”

郭遵几次力战敌军,杀敌无数,是难得的猛将,奈何夏军数量太多,最终惨死在乱军之中。作为军队统领的刘平,在杀退敌军几次进攻后,发现士兵军心开始动摇,但他一直死战不退。黄德和率所部人马逃跑,本身数量不多的宋军更是雪上加霜。

混乱之后,刘平只能挽留下来一千多人,就是这一千多人,愣是和敌人缠斗了三天,可想而知,数量差距悬殊,这一千人怎么打?还能坚持三天之久,可以看出刘平的必死之心,和宋军将士的不屈精神。

史料记载“德和不从,驱马遁赴甘泉。平遣军校杖剑遮留士卒,得千余人。转斗三日,贼退还水东。”

正是宋军这份英勇不屈、誓死卫国的勇气,动摇了李元昊的战斗决心。西夏军队虽然庞大,却出不了一个刘平、郭遵之辈。

宋军有部队攻入西夏境内,逼迫李元昊选择回撤

在李元昊围攻延州城的时候,宋军已经有人马深入到西夏境内,其目的就是骚扰敌人,使敌人不能安心作战。这几位宋军将领就是张岊、王仲宝、折继闵,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迫使李元昊撤军,李元昊登基时间短,大本营当然是重中之重。

面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加上大本营出了问题,李元昊便有些心灰意冷,选择撤退是他的最佳选择。

李元昊的目的已到达

李元昊此次发动的宋夏之战,其目的有几点:

1、西夏立国初期,对资源和地盘的野心变大,遂发动对外战争。

2、对宋作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转移国内矛盾,这个现代的美国相似,常常以对外战争的方法来化解国内矛盾。

3、为了给国家立威,让宋朝不得不承认西夏的地位和实力。

(李元昊)

李元昊很明白,宋朝是亚洲最强国家之一,以西夏的实力是不可能征服的。三川口之战已经大获全胜,宋军几乎被全歼。西夏的战略目的已经达成,继续深入宋境并不是最佳选择,所以李元昊选择撤退。

三川口之战以西夏获胜告终,但李元昊也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全靠实力说话,这次战败也让北宋再次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国家开始积极进入战争状态。刘平、郭遵等人的表现,也证明了宋朝将士的勇气。我们后世也应牢记这些为国尽忠的英雄。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八十四》、《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称雄西北两百多年,吊打北宋防御部队,西夏军队战斗力为何强悍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一、“澶渊之盟”后宋辽形势

1142年,宋辽两国经过军事对抗,宋朝以金钱买和平,两国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此盟约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随着和平环境的到来,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辽国拿到了岁贡,而宋朝这边,以金钱换取了和平,同时减少了巨额的军费开支。并且因为榷场的成立,大宋朝廷每年都能收回数倍的岁贡钱币。所以说这是一个双方都皆大欢喜的盟约。

二、西夏的崛起

就在宋朝满足于和辽的关系很融洽的这个阶段。宋朝换了皇帝,宋仁宗开始执政;辽国那边也出现了状况,也是幼子当皇帝,后宫干政,所以都在为自己的国事忙碌着,不顾其他。

就在宋辽两国视觉的盲点处,突然的崛起一个国家。这就是由党项族成立的“大夏国”。但是史书由于是汉人书写的,宋朝廷始终不承认这个称呼,于是史书上都记载为“西夏”。

1038年十月十一日,被宋朝廷册封为平西王的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创置了党项政权的年号,而抛弃了宋朝的年号。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李元昊设蕃、汉两个官僚系统。蕃官系统职号有:宁令、漠宁令、丁卢、丁弩、素贵、祖儒、吕则、枢铭。这个官职不容任何外族人插手,纯种党项才能担任;汉官系统基本上是照搬宋朝的官制内容。

为百官定朝服,以别等级,文官戴噗头,穿靴执笏,穿紫衣,绯衣,基本为宋朝的样式。武官按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民庶衣青绿,以别贵贱。

同时,又创建了西夏自己的文字。

李元昊专称,是“兀卒”二字。党项语里的意思就天子可汗,是游牧民族所能想象出的最尊贵崇高的称谓!

一切工作完成后,便遣使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

三、大宋朝廷的态度

李元昊的上书送到后,宋仁宗十分生气。一个原来偏远的臣属小部落,现在要和大宋平起平坐,宋仁宗当然不能答应。除了拒绝西夏人的要求外,还撤了延州知州郭劝的职,代之以范雍,理由是郭劝未曾事先察觉元昊欲称帝的图谋,坐情报失察之罪。

这个后换的范雍是进士出身,为官以敢言恤民著称。因在渭州治理水患有功,提升为枢密副使。

宋仁宗任用范雍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体恤百性,是赈灾有功的好官;二是范雍研究过国防军事,感觉他能带兵打仗。

范雍接任延州知州,同时还有另一个头衔:振武军节度使。也就是说范雍是当时陕西前线官职和“军衔”最高的领导,所以,延州如果有急,他有权从周边各州调兵。

四、李元昊备战

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态度之后,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动诱惑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归附大夏。

与此同时,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 向宋朝递“嫚书”意在激怒宋朝,把图谋对宋朝发动的战争责任归之于宋朝。

除了这一系列的行动外,西夏的重点工作,还是积极备战。

李元昊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公元1033年和1039年,宋仁宗为了显示显示其仁德,共遣散470名宫女。李元昊得知后,花重金把她们买到西夏,通过这些曾在皇宫工作过的人,了解宋朝宫廷内的制度、皇帝与后妃、诸大臣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军事决策过程。

他们还经过多次试探性的进攻和派人侦察,终于摸清了宋朝整个西北边防的情况,然后寻找突破口。

宋朝境内陕西环州、庆州一带,边砦排列甚密,且有宋宿将刘平、赵振等把守,很难打开缺口;泾州、源州一带壁垒坚固,屯兵颇多,以此为突破口,也没有胜券。

唯有陕西鄜州、延州一带,寨栅疏远,士兵至少,无宿将精卒,加上延州知州范雍怯懦无谋,延州外围金明寨守将都巡检李士彬性情暴躁,部下怨声载道。相比之下,这里是比较理想的突破口。

就这样,目标确定了。

五、大宋朝廷的边防概况

宋军虽然号称在宋夏边境部署有三十万大军,从总人数上看,那是大大超过了西夏全国的军队。

但是这些部队却分散部署在从陕西北部到甘肃东部,长达上千公里的战线上,每个“寨”中多则三、五千人,少则一、两千人,就是最大的州府城市如延州,庆州,渭州等,驻兵也不过万人。

李元昊则有十万人的主力机动兵团,打个比方,宋军就像是一口铁锅,四面都在布放,而李元昊就是一把锤子,随变攻击哪一点,都能形成绝对优势。

一旦发生战事,宋军要调集附近的增援部队,以当时的行军速度,没有个十天半月,根本做不到。就算是部队聚集齐了,敌军早跑没影了。

延州的范雍也没有意识到边境可能要打大仗了。在他给朝廷发回的奏章中,还只是担心保安军的防守问题,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延州城有被围的可能。

六、李元昊大战前施展计策

金明寨位于延州城北约30公里处,是延州北面最重要的防卫要寨,镇守金明寨的都监李士彬,三代都是金明寨的镇守使,是土生土长的沙场老将。

李士彬治兵严格,作战勇敢,对朝廷忠心耿耿,素有“铁壁相公”之称。

李元昊派人,带着大笔金钱,试图招降李士彬,结果人被李士彬一刀砍掉脑袋,钱却都留下了。诱降计就这样失败了。

后来又用“反间计”,想让宋方自己除了李士彬,但范雍根本就没有上当。

两招不行,再换招数。他派人散布谣言说,李士彬的威名如何如何大,西夏士兵一见他就吓得逃跑,以骄其志;其次,他派了一些人谎称受李士彬的感召要投靠大宋。

对于前来投靠的人,李士彬很欢迎,但别想进我家。他准备把所有投降的人都迁进内陆去,再分散安置,化整为零,这样无论里面夹杂着什么人物,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金明寨。

但是过来的人太多,后方也不好安置,范雍让李士彬将这批假投降来的西夏人安排在他的寨子里,李士彬只能遵命了。当时他也没看出有什么异常来。

由于李士彬平时治军严格,难免有些受过责罚的士兵或下级军官心怀不满,李元昊又派人花重金,暗地里收买这些人作为内应。

七、三川口战斗

公元1040年正月初二,李元昊亲率10万大军,入侵宋境。首先突袭的目标是塞门寨,塞门被破,寨主高延德被俘。塞门寨在金明寨西北约40公里处。

塞门失守的消息传到延州,范雍将塞门寨之失判断为一次常规的边境小冲突。他调集了总共一万人的兵马,试图以这些部队,收回塞门寨,要求刘平、石元孙、黄德和三部在保安军汇合后,北上执行这项任务。同时命令已经成为前线的李士彬提高警惕 。

当时,延州城内的主力部队五千人由石元孙带领正驻扎在延州西北80公里的保安军,在保安军稍北的一个寨堡碎金谷中,还有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率领的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其中有万俟政、郭遵等勇将。

这三支部队中,刘平距离最远。他是正月十五日接到的命令,当即率所部三千人出发,正月十八日到达保安军,与石、黄部会合。从庆州到保安军,距离约有100公里,他带部队以三天的速度赶到,这肯定是以强行军的速度行进才可以做得到的。

三支军队汇合后,刘平等率兵出行,准备北上,收复塞门要寨,在行军途中,传来消息说,李元昊已经攻破了金明寨。

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李元昊攻破金明寨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他先以优势兵力白天陈兵寨前,李士彬等紧张了一天,进行防御准备。夜里,他突然发动夜袭,寨内早已潜伏好的内应打开寨门,李元昊大军蜂拥而入。

李士彬起来想骑战马,不想连马缰绳都被那些事先潜伏的奸细割断,李士彬被俘。其家属在几个忠心卫士的保护下跑了出去,到延州报信儿。

接到金明寨失守的消息后,范雍是大吃一惊,金明寨的失守,使延州城失去了前沿要塞,直接暴露在敌军面前。

这时的延州城只有几百名士兵,主力远在离城近百公里的由保安军向塞门寨行军途中。城防形势空前严峻,范雍亲披甲胄上城头巡视。

在这危急关头,他无暇去考虑李元昊的作战意图,只是匆忙地下达命令:刘平、石元孙、黄德和部火速回援延州。

刘平他们在奔赴塞门的路上,接到回防延州的命令。可是这时天降大雪,再加上连续的行军,部队已经人困马乏,走了三天,在天黑时到达了三川口外围。

寒冬时节,人困马乏,刘平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营址选在了三川口以西10里,第二天一早赶路。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范雍的第二次急报。命令他们不准歇息,火速开拔,不惜一切代价赶赴延州。

使者告诉刘平,为了防止西夏人黑夜里乘机混进城,要他把队伍化整为零,一批批分开进城。刘平先后发了50队2500名士兵,这时发现先前的使者不见了,发现有诈,先前的小股人马肯定被敌人各个击破了!立即号令部队结成战斗队形。

这么一耽误,天已经大亮。

没走多远,在三川口地区的五龙川,距延州城仅2.5公里处出现了李元昊的主力兵团,已经整齐地列阵,等在那里了。宋军只能就地停下,也列阵迎战。

西夏军约10万人,宋军处于明显劣势,有部下向刘平提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刘平平时为人侠直,又有点轻敌,道“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若平地,况国事乎!”

西夏军首先开始进攻,刘平立即下令大将郭遵和王信带骑兵半渡而击。

大将郭遵,手中铁鞭,铁枪,一共有90多斤;王信也是有名的勇将,听得命令当即杀了过去。

李元昊见郭遵一马当先,下令麾下一名勇将前去阻挡,郭遵一鞭就把敌将脑袋敲得粉碎,宋军大呼,郭遵带兵奋击,西夏人死伤惨重,当即被击毙数百人,更有近千人溺水身亡。

但是李元昊的兵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他很快又组织起了第二波进攻。宋军抵挡不住这第二波进攻,开始向西南溃退。

应该说这支宋军的战术素养还是很不错的,在敌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基本上还能维持住阵形,在黄昏时分,退到河西方向的一个山坡上扎营。

经过这次的挫败,宋军由原来的近万人马减至数千人了。入夜,李元昊的部队包围了刘平、石元孙的临时营寨,并派兵向西侧迂回。夜间,元昊曾派人招降刘平等将,被刘平杀了。

黎明时,完成合围的西夏军发起总攻,敌军从侧、后两个方向突破宋阵,战斗很快结束,刘平、石元孙被俘,郭遵战死。

在歼灭刘平、石元孙部后,李元昊再度挥师东进,包围延州,围攻了七天七夜没有拿下。

此时宋将许德怀偷袭李元昊得手,再加上连降大雪,西夏军队被迫撤离,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八、战后总结

1、纵观整个三川口战斗的过程,李元昊最主要的成功,就是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在宫女口中把大宋朝廷的动向掌握的一清二楚;在边境和宋军试探性的进攻和派人侦查,又把宋军的边防兵力布置情况摸了个清清楚楚。而宋军就根本没有做这方面的防备。

2、战斗准备阶段,李元昊各种计谋层出不穷,无论是针对李士彬的诱降计、反间计,还是后来的“掺沙子”。针对刘平的分兵之计还是对范雍的围城打援,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3、集中优势兵力来打围歼战。以10:1的比例来打仗,有绝对取胜的把握。

4、整个战斗,西夏军队始终掌握着战斗的主动权。宋军则由于消息闭塞,战将有勇无谋,屡屡上当。以至于最后全军覆没。

5、反观宋朝这边,对西夏的军事动向一无所知。边关主将虽然意志坚定,但他不懂军事,作战没有全局规划。这其实还是当年宋太祖限制使用武将,重用文官造成的后遗症。

6、在战术上根本就没有重视,不相信西夏能组织起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所以根本就没有做战争的准备工作,只是等西夏来攻打时,才仓促应战。

三川口战斗把宋军给打疼了,这时他们再也不敢小瞧李元昊了,而把他当成了真正的对手。紧接着宋和西夏又进行了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两场战斗,但都是以宋军的完败而告结束。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那是下一次要叙述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

《辽史》元·脱脱

《西夏书事》清·吴广成元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灭掉西夏难于登天为何兵多将广的北宋始终无法斩除西夏

宋朝的失败无外是用金钱衡量人命的结果。老是以为自己钱多,没看过单单有钱的,就能打赢战争。

做一个假设,如果岳飞生活在宋仁宗时代,下场会不会好点

常说南宋无相,北宋无将,意思是南宋没有杰出的宰相,北宋没有出色的武将。那么如果岳飞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是否能够与仁宗皇帝君臣相得,从而灭西夏、破辽国,恢复燕云十六州,并且得善终?

答案是——不可能!

如果岳飞生活在宋仁宗时代,很可能成不了一代名将,也成不了民族英雄。岳飞所在的宋高宗朝前期是乱世,是战争年代,武将掌握兵权。而宋仁宗朝是治世,是和平年代,文臣掌握兵权。所以这两朝的军事制度差异大,武将的权力,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别。

岳飞的成功与他倔强而又刚毅的性格、执著而又进取的处事方式是分不开的。在仁宗朝,军事完全控制在文人手里,连温顺听话的狄青都在文臣的猜忌之下忧惧而死,以岳飞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他很难从一个普通武将晋升到高阶统帅来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岳飞。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阐述仁宗朝和高宗朝军事政策的不同,来说明岳飞在仁宗朝为什么不会成功。

宋仁宗朝的武将生存环境

宋仁宗(剧照)


自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得中原地区兵祸连结、战乱不止。到了五代十国,掌握兵权的武将造反成了家常便饭,武人之间流行的说法是: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

意思是,皇帝难道都是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罢了。谁有兵权谁就能当皇帝。所以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里,频繁更换了十几个皇帝。武将不断地造反、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

生活在五代的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也是通过造反当上天子,所以深知武将作乱带来的祸害,所以从立国开始,就用“杯酒释兵权”收了武将的兵权,并用文人掌兵驾驭武人的“以文驭武”军事政策来防止武将造反,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到了仁宗朝,“以文驭武”的军事政策越发成熟,其表现为:

1、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已经由文官完全掌控

仁宗一朝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掌控者,如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等都是由文官担任,知名的枢密有:包拯、丁谓、冯拯、王曾、吕夷简、陈尧佐、庞籍、曾公亮、富弼。

以上每一位在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如包拯的清廉天下闻名,王曾创造了连中三元(考解试得解元、考省试得会元、考殿试得状元)的奇迹。但这些人没有一位是以军事才能而闻名的。唯一的一次由武将担任枢密院高官的案例就是狄青担任过枢密副使,但不久就被罢黜。

2、高阶武将受猜忌

大宋的军事制度就是时时刻刻防备着武将造反。所以领兵的武将总是受到猜忌。

狄青是仁宗朝第一武将,他前后二十五战,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宋仁宗非常欣赏狄青,并因为战功卓著,破格提拔他成为枢密副使,进入大宋最高军事机构。可也正是这个任命导致了狄青的悲剧。

武将进入枢密院,引起了文臣们的忌妒与疑惧。他们担心像狄青这样一个深得将士爱戴的名将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更受不了一个出身行伍的厮杀汉位居他们之上,于是,各种针对狄青的弹劾雪片般飞入宋仁宗的御前。

虽然宋仁宗很欣赏狄青,但最终还是妥协了,狄青被罢去枢密使,然后离京出任陈州知州。狄青心里的憋屈与忧惧可想而知,不久后郁郁而终。

仁宗朝名将——狄青(剧照)


3、普通武将没地位

宋朝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皇帝不能杀文臣,但文臣却可以杀武将。西北领兵的大宋名臣韩琦因为小事要杀狄青的部将焦大,狄青求情:

“焦大是好男儿,留下来为国效力吧,杀了他可惜了”。

可韩琦却训斥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意思是你们这些厮杀汉算什么好男儿,要像我韩琦一样考中进士,甚至考中状元那才是好男儿。

武将在文官眼里就是粗鲁的厮杀汉,要杀就杀,连狄青这种级别的武将求情,文官也不会给面子。可见武将在文人眼中地位之低。

4、武将对战争没有指挥权

仁宗朝大型战役的指挥权都掌握在文官手中,对西夏最大的两次战役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都是文官指挥的。可这些文章写得花繁锦簇的文曲星等到了西夏战场无一不是被打得灰头土脸。却依然担任着最高军事长官。

宋军在三川口战役的惨败主要是范雍在军事上的无能所致,折损了大将刘平、猛将郭遵。而好水川之战,大名鼎鼎的韩琦又缺乏军事经验中了西夏的埋伏,导致仁宗朝中生代的将领几乎损失殆尽。韩琦也被西夏人嘲笑为“韩琦未足奇”——意思是韩琦认为自己厉害,别人却也没看出他哪里厉害。

宋朝和西夏的战争


5、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为了防止武将作乱造反,武将能够管控的军队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军队经常调换将帅,这样将军和士兵不熟悉,没有亲信就没法造反。但这样致使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将和士兵之间缺乏凝聚力,缺乏信任。如三川口之战中,带领后军的都监黄德看到前军大将刘平的部队和西夏人交战不利,立刻逃跑,导致宋军士气沮丧,纷纷逃散,前军大将刘平极力阻止不住,被西夏人围攻,最终导致大将刘平被俘,无敌猛将郭遵阵亡。

高宗朝前期武将生存环境

1、“以文驭武”的政策无法持续,武将掌兵权、作战指挥权,地位提高。

到了高宗朝,对抗金兵、对抗伪齐、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战争频繁,经常处于危急的局势。高宗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武将的防范,让武将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所谓便宜行事,就是遇到紧急情况,武将可以先按自己的方式采取行动执行,后上奏朝廷。

这样使原先北宋“以文驭武”的军事政策失效,文官无法再干预军事,武将地位明显上升,甚至高于文官。与仁宗朝武将地位低下相比,这些武将位极人臣,其中好几位是开府大将或者官居一品,有权任命将佐官属、罢免州县长官。张俊、岳飞、韩世忠都担任过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或枢密副使,掌控全国最高军事决策。

宋高宗(剧照)


2、武将可以独立发展自己的部队,甚至拥兵自重

在高宗朝武将都是在战争中打出来的。宋宗朝武将时朝廷养出来的,高宗朝的武将从小型武装扩大为军事集团的过程中,他们采取招募、收编、兼并等各种手段扩充实力,并涉及贸易、田产、走私等等,财富增长很快,并把自己率领的官兵变为私人武装,所以出现了某姓某家之兵的称呼,如韩世忠的韩家军,岳飞的岳家军等等。

那么“以文驭武”的政策失效之后,武将是否真的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甚至造反作乱?

确实如此。这些武将在军事上开始拥兵自重。如建炎四年八月,金军围攻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楚州危在旦夕,朝廷先后令张俊、刘光世前去增援,都被拒绝,结果楚州失陷。

部分武将开始造反作乱。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大将郦琼策划淮西兵变,率领步骑兵十万多人投敌。于是才有后来宋高宗收了武将的兵权并进行议和。

岳飞如果生活在仁宗朝

1、岳飞性格过于刚毅,和数任上司关系都不好

岳飞从一开始从军带兵,就和上司的关系一直不融洽。前期在八字军王彦麾下为将,虽然两人都是忠心报国,但岳飞和王彦就是有嫌隙,王彦好几次都几乎杀了不停自己号令的岳飞。致使两人后期都成为名将依旧势同水火,老死不相往来。岳飞和后来的上司张俊关系也不融洽。如果在仁宗朝,岳飞这种倔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很可能如狄青的部将焦大一样,还未出名便死于某个文官上司之手。

即便岳飞有出头的机会,以他的性格肯定被文人猜忌,用“以文驭武”的制度让其碌碌无为。在宋高宗朝,岳飞也是因为高宗的信任,或者宋高宗的破格提拔才能成为岳飞的。岳飞是两宋三百多年最年轻的节度使,统领南宋几乎一半的军队。这种信任在仁宗朝的制度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2、军事才能无法发挥。

岳飞的军事才能是不断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在岳家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凝聚力得到了提升,战斗力经过了淬火。若在仁宗一朝,由文官指挥岳飞作战,恐怕早如仁宗朝的猛将郭遵,刘平一般成了文官指挥军事失败的炮灰。

结语

任何时候都不缺乏人才,从人才到名将需要好的环境与制度,高宗一朝之所以能名将辈出,和“以文驭武”政策失效有莫大的关系。仁宗一朝也有不少青年武将表现出有可能成为名将的潜力,但在当时的环境中不是碌碌无为,就是消亡殆尽。唯一硕果仅存的狄青在仁宗朝都因为被文臣猜忌而忧惧而死。

所以岳飞如果在仁宗朝,以他那么强势的性格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也成不了他后来所创立的功业。

金军灭北宋时势如破竹,为何灭南宋却迟迟没有成功

南宋王朝建立不久,金国那群平辽破宋的女真熊虎之将,就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连同他们麾下的虎贲之军,在中原花花世界也酥软了骨头,再也不复此前横扫北中国全无敌手的惊人战力。正是“其兴也勃也,其颓也忽也”。

金国女真人在起兵建国时,这些在东北原始丛林里,长年和野兽博杀,能亲手搏熊刺虎的精壮汉子,确实是毫无疑问的东亚大陆第一强兵。所以能短短时间便吞辽破宋,所向披靡,甚至当时整个世界也少有敌手。

完颜阿骨打、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娄室、完颜银术可这批将帅之才,同样算得上猛将如云,将星璀璨,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古代王朝的开国阵容。

金太祖皇帝:完颜阿骨打

在那个时候,一千女真军马就敢迎着辽军三万骑兵正面冲击,生生将敌阵打垮。出河店之战,金军只有不足三千人马,竟能大破十万辽军。

护步答冈之战,辽国天祚皇帝率领号称七十万大军的倾国之军来攻,却被阿骨打率领的二万金军打垮,几乎可以说辽人这一战,就输掉了一个煊赫百年的大帝国。

后来的西域和中亚征服者,西辽皇帝耶律大石,也被金国铁骑打得兵败被俘,侥幸脱身,方有此后万里开国的传奇生涯。而也是这个耶律大石,曾在燕京城下凭城死战,以数万辽国残兵,大破二十万宋朝北伐大军。

正因为此时金国女真军和宋军的战力比竟是如此悬殊,所以在太原之战,宋朝以最精锐的西军十八万投入解围,却在完颜宗翰、完颜银术可区区三万金军的磨盘战术下,几乎尽数被歼,西军名将种师中战死。

汴京守卫战,城下云集的各路勤王兵马号称百万,却面对六万金军束手无策,不敢与之野战,只敢凭城坚守,最终汴京城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是为“靖康之耻”,

金军攻灭辽国用了大约十年,而打垮北宋居然只用了两年,怎不是每个汉人的奇耻大辱!

至于和宋、辽两国抗衡百年,鼎足而立,多次取得大胜的西夏国,只和金国打了一战,三万人马被歼灭,就彻底丧失信心,向金人俯首称臣。

其实当康王赵构宣布继位时,南宋局面看似还并不算太糟,河东河北在内还有大片州郡依然在宋朝版图,然而他已经被金军的恐怖战力吓破了胆,才宁可丢弃帝王尊严,一路弃地千里,在海上流窜,写信向金国统帅苦苦哀求,甚至连建康和襄阳这两个南朝建国所必须的战略要地,还是那之后岳飞挥军克复的。

南宋皇帝:赵构

到了富平之战,宋朝集中所剩的十八万精兵强将,以血气之勇和五万金军决战,却还是惨败而归,陕西全土尽失。

然而,这也是金军最后的辉煌了,金国真正的第一智将完颜娄室,是役后耗尽心力而死,也标志着金军战力的下坡路不可避免。

完颜娄室

此刻完颜宗望、完颜宗辅、完颜宗翰等开国宿将相继病死,就剩下个败仗大王完颜宗弼(金兀术)、带着“龙虎大王”完颜合达、“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金牌郎君”完颜昂这几个哼哈之将,被岳飞为首的南宋“中兴名将”各种残虐。

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郾城之战,柘皋之战……

金国太师、梁王:完颜宗弼(兀术)【壮年】

完颜宗弼的金军主力,在河南地区的遭到了岳飞、刘锜率领的宋军连续歼灭性打击的缘故,最后竟一度到了要尽失关中河南,连河北也险些不保的囧境,全靠着赵构这个恐金症重度患者的自毁长城,杀害岳飞,签订合约,以淮河-秦岭为界,地分南北,金国才度过了喘息之机。

在那之后,完颜亮发动政变,夺取金国皇位,迁都燕京,推行激进汉化,内部矛盾激化与由之而来的对宗室旧贵族的大清洗,更严重削弱了金军的战斗力。

完颜亮大军南征,其600艘战舰七万大军的庞大水师,被宋军以120艘小舰、3000水勇堵在胶西陈家岛海域,一举全歼。

其陆上40万大军,又在采石之战被临危受命的书生虞允文打得惨败,

被征服多年的契丹人趁机在后方大起兵,而金国人竟数年时间都束手无策,全无女真人开国时对辽军以一当十的威风。

最后,几乎是所有的金国“中兴名将”,如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徒单克宁们一齐上阵,才勉强将契丹人镇压下去。

只是宋军此时经过赵构和秦桧等昏君奸臣近二十年的糟蹋,同样不复往昔战力,所以打防御战尚可,北伐攻金也连连失利,双方是以达成新的和议。

其实从完颜亮命丧军中后,金国人就再不做吞并南宋、饮马西湖的美梦了,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韩侂胄北伐,虽然金军防御得胜,但也心知肚明根本无力扩大战果,所以捞个“函首安边”的面子就顺驴下坡。

两国的武装对持、名为“和平”实为不间断“休战”,就这么一直持续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苍狼兴起……

甘肃除了敦煌,历史上还有什么文化记忆

今天我们领略历史上嘉峪关的文化记忆:

01 张骞、班超摇响了丝绸之路的铃声,嘉峪关至今仍有他们西行留下的身影。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好客待人的传统,信息沟通、物贸外来、商旅交流是我们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方式。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于是文化传播、物质交易、人员往来等络绎不绝。在这些外来中,文化既无形,又有形,无形是不能马上拿来被人们使用,有形是像莫高窟中有很多妙曼的舞姿来源于我们本土之外。今天,我们依然沿着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一路向西!

02 玄奘打开了通关的文牒,嘉峪关至今仍有他虔诚的诵经声。

受唐太宗的委托,玄奘过嘉峪关,孤身一人,西行五万余里。到达印度后,学遍佛教大小乘学说,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书657部。回国后,他匡正了中原佛教各派的分歧,奠定了我国佛教发展的理论基础,弘扬了佛教为正义不畏生死的勇气。

玄奘西行取经的精神至今感染者我们,我们学习他不惧生死、普度众生、爱国护法的巨大贡献,玄奘不仅是我国传播佛教的典范,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楷模。

03 霍去病、狄青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嘉峪关至今仍有隆隆的战鼓声。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关隘,从古至今一直是兵家所争之地。向西望,匈奴、党项等被中原富饶的物产吸引,跃马南下。向东望,汉家将领欲立马疆场、建功立业、封侯扬名,你来我往,多少有志男儿跨过嘉峪关,献身战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将士的丰功伟绩。

04 林则徐、左宗棠西去新疆,嘉峪关仍有他们掷地有声的决心。

晚清是一辆零零散散的破车,不时有零件从车上掉下来。林则徐、左宗棠是晚清少有的爱国臣子,他们过嘉峪关,到新疆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功臣。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在嘉峪关仍能领会他们掷地有声的话语:祖国不能分裂!

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以明君的形象被后人所熟知,包括后世的乾隆皇帝,都对这位仁君推崇至极。与他相关的典型传奇故事就是“狸猫换太子”了,而最近热播的《清平乐》让更多的人从侧面了解到这位历史上很有名的宋代皇帝。

既然是一代仁君明君,为什么在其统治在位期间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呢?难道宋仁宗赵祯只是徒有其表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能被称作是仁宗,就不会是浪得虚名,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以“仁”来评价一位皇帝可是最高的评价,“为人君,止于仁”,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之所以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1.刘太后垂帘延续旧制

宋仁宗赵祯登基时只有十二岁,朝政把持在刘太后手中,许多朝政大事都不是由赵祯说了算,在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间,当时的北宋重文政而轻武事,这和太祖赵匡胤时期所制定的制度有着重要关系。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使出一招“杯酒释兵权”的妙计,收回大将兵权,降低武人的地位和势力,而以士大夫为尊,重视文政,所以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地位都是很高的。

而这种重文轻武的策略被宋太祖赵匡胤之后的历任皇帝延续,刘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更是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像当时的王曾、张知白等文人就受到刘太后的重用。这种策略再加上刘太后时时的教诲,深刻地影响到宋仁宗赵祯,即便在亲政之后,也是延续旧制。

2.宋夏战争失败以和为贵

宋仁宗执政期间,对外战事主要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冲突,而且败多胜少。在赵祯亲政后的第五年,夏景帝李元昊脱宋自立,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先后多次较量,在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战役之后,宋朝损失惨重,大将韩琦及主战派范仲淹先后被贬。

而此时的西夏亦无力继续坚持战事,双方议和,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给西夏大批绢银茶等,以示和义。

到了辽国这块,辽兴宗耶律宗真亦是陈兵宋境,宋仁宗赵祯此时已是无心战事,因此和辽国协议,以增加岁币作为条件,继续维持檀渊之盟的协议。

自此之后,宋仁宗赵祯将重心放在了内政文事上,和平长达半个世纪,承平日久的北宋君臣坚持和谐发展,也就不会想着收回所谓的“燕云十六州”这类劳心累肺的事情了。

以上一点拙见,欢迎更多关注+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