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出海短剧如何“叫好又叫座”
从《声色犬马》到《第19年》,从《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再到《闪婚老伴是豪门》……近两年,短剧凭借快节奏和充满爽感的情节,迅速“霸屏出圈”,不少资本一头扎进短剧的红海,以求抢占先机、沙里掘金。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并将国内短剧运营和内容模式推向了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霸总”“豪门”为代表的“爽文”短剧征服了不少海外受众。
中式“霸总”霸屏海外,给短剧创作者提供了出爆款的新方向。但如果单靠“霸总”这类单一模式,很难支撑其在海外的持续发展。
有机构预测,到2027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面对蕴藏诸多机遇的新蓝海,我们需要理顺短剧出海还存在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在影视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短剧的内涵价值?
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剧照。/重庆瞭望截图
01
短剧出海势头有多猛,可从以下数据中窥得一二。
今年3月开始,ShortMax短剧平台海外下载量超过TikTok,多次登顶美国、日本、泰国、印尼等国家应用商店的免费总榜;5月底,枫叶互动因ReelShort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的企业。
截至今年年中,已有40余款短剧APP在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多个热门出海市场展开试水,且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内购收入达到1.7亿美元。
在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存在诸多差异的情况下,中式短剧缘何风靡全球?
出海短剧屡屡“出圈”,是观众娱乐消费习惯变化的直接反映。如今,短视频和短剧已成为全球观众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消费,短剧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这为短剧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此外,不少海外用户娱乐付费意愿度的增强,也为短剧市场的商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火爆。
国产短剧海外走红,还得益于其在内容创新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短剧在出海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在内容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不少出海短剧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巧妙地融入了海外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实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一些原创短剧还邀请外国演员参演甚至主演。
AI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短剧的制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技术赋能,中国短剧制作方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创作出更多符合海外观众口味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多语言智能字幕、智能推荐等功能的实现,也进一步拓宽了短剧的海外市场空间。
制作方的全球化视野和平台优势的支持,也是海外短剧市场火热的关键。为了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短剧制作方纷纷制定了全球化战略。他们积极与国际平台合作,参与国际影视节展,提升中国短剧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TikTok等海外短视频和短剧平台的崛起,也为国产短剧出海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优势。这些平台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算法推荐机制,还培养了海外用户观看竖屏短视频的习惯。
3月28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文旅—广电合作启动仪式在第十一届网络视听大会上举行。胥冰洁 摄/新华社
02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短剧赛道参与者对市场的开发还没有触及天花板,但已然面临不少挑战与考验。
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形成共鸣。短剧出海面对的第一关是文化关。中西方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内受欢迎的一些短剧题材,在海外市场很可能遇冷;而给国内观众带来“爽感”的一些“爆点”剧情,海外受众看起来却是一头雾水。
比方说,近两年“赘婿逆袭”等“男频”(男生频道)题材短剧深受国内市场欢迎,但在海外市场却难以激起多大水花,据统计,海外观众更爱看“女频”题材的短剧。即便是“霸总”题材,欧美观众也爱看一些带有狼人、吸血鬼等元素的短剧,这与国人的喜好有所区别。
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实现突围。在海外市场,本土自制短剧仍然是营收主流,国内短剧的译制版和海外自制剧在营收规模上仍有巨大差距。而海外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本土的原创内容,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短剧作品。
短剧出海,成本控制也是一道难关。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的制作成本显著上升,拍摄成本、后期制作成本以及流量投放成本等都在不断增加。高昂的成本给短剧出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出海过程中如何避免潜在的矛盾和纠纷。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在社交媒体、广告投放等渠道上的差异,短剧出海还需要制定适合当地市场的营销策略,以吸引用户关注。同时,短剧出海还需要遵守目标市场的行业规定,如美国对于超时工作、持枪戏和亲密戏的管理规定就非常严格。
短剧出海还需要处理复杂的版权问题。在内容输出的过程中,如何尊重和保护原作的版权,避免因为翻译、改编等操作引发的版权纠纷,同样是短剧企业必须面对的法律问题。
03
总体来说,短剧出海,形势可喜,未来可期。但要“走得出”还“叫得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靠一两个爆款可为。
从文化产品的角度来讲,短剧出海,还是要把“建立稳固且带黏性”的客户群体当做首要任务。
内容是短剧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创作出优质、有吸引力的内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短剧出海,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结合海外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创作,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短剧作品。同时,还需要对出海的国产短剧进行本地化改编,使内容更加贴近当地观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例如,欧美市场用户付费习惯好,付费意愿高;而东南亚市场文化亲和度高,对中国短剧剧本接受程度高。
比如,出海短剧,可把国内常见的“传宗接代”压力改为海外观众更能接受的家庭矛盾或个人成长议题,故事既保留中国特色,又能与海外观众产生深度共鸣。
产业发展离不开生态支持,短剧出海的航船,需要一个健全且高效的产业生态“吹风鼓劲”。
当下,出海短剧市场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包括内容创作、制作、发行、营销等多个环节在内的产业链条尚未搭好。此前,专业媒体“Techcrunch”网站就曾指出,单论内容质量,ReelShort其实还不如曾经风光的Quibi竖屏短视频平台。
要让出海短剧真正赢得“大拇哥”,需要打造业务过硬的制作团队,确保短剧在剧本、拍摄、视觉、音效、剪辑,以及演员的表演等各个方面达到甚至是高于国际水准。还可以通过合拍片、共同开发等方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除此之外,加强与海外分发平台的合作,利用其在当地的资源和影响力,拓宽短剧的传播渠道。同时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如广告植入、会员订阅、版权销售等,为短剧出海提供持续的经济动力。
打造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短剧品牌,塑造中国短剧海外形象,增强识别度。
品牌是短剧出海的长远之计。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帮助短剧在海外市场中脱颖而出,还能积累忠实观众群体,为后续的系列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品牌塑造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比如内容品牌,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短剧作品,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团队品牌,利用团队的专业能力和过往成功案例,提升作品的信誉度;文化品牌,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短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国产短剧海外走红,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霸总”人设虽一时风靡,却非长久之计。从出海到破浪,国产短剧还要不断深化内容创新,拓宽题材边界,强化品牌塑造,以多元化、高质量的作品持续吸引国际观众,如此,方能真正在全球影视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共鸣。
原标题:出海短剧如何“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