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想做什么?”
“打工!”
这句话来自纪录片《村小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的心中,长大就等于打工。
《村小的孩子》讲述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
自2009年起,导演持续跟踪拍摄了6年。
地点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一渡水镇光安村。
这也是导演蒋能杰的家乡。
这部纪录片虽不为大众熟知,但在豆瓣上5000多名观众为其打出了8.8的高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留守儿童的困境,导演在影片简介中留下了联系方式,借助最简单的方式免费传播自己的电影。
纪录片提到,光安村共1700余人口,外出务工的将近900人。
村子里剩下的,主要是老人、体弱者、病患以及留守的孩子们。
老人们靠养鸡、种地维持生活,也承担了照顾孙辈的责任。
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度过了被“散养”般的童年。
村里唯一的小学——光明小学,原本的校舍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楼,村子只好租下一间民房作为临时学校。
临时学校共有22名学生,只有3人的父母都在家,2人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其余17人都是留守儿童。
纪录片聚焦于三个家庭的故事。
蒋云洁是个活泼的小女孩,2009年时年仅6岁。
她的父母在广东务工,她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
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屋顶就漏水。
每天清晨,奶奶都会给她梳两个小辫子,系上粉色发卡,让她打扮得整洁漂亮。
放学后,她会帮奶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喂鸡、收衣服、烧火等。
当被问及想不想父母时,她说:“不想,家里有他们的照片。”
她也不愿去父母身边,因为奶奶一个人需要照顾,而父母要挣钱给奶奶看病,家里经济拮据,能省则省。
蒋恒和蒋鑫是一对兄弟,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难得见面。
当问及他们想不想父母时,蒋恒笑着掩饰:“他经常给我买东西。”
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监管教育,兄弟俩顽皮、无心学习,经常因不写作业被老师留堂。
兄弟之间常问彼此:“想读书吗?”
弟弟干脆回答:“不想,哥哥,打牌去?”
父母在电话中苦口婆心劝他们好好读书。
但懵懂的孩子并不了解生活的艰辛,连四年级的乘法口诀都还背不熟。
2009年,范魏煜7岁,他和上初三的姐姐范魏媛跟随奶奶生活。
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在广东打工,因抢劫入狱4年。
奶奶靠种地养活姐弟俩,姐姐初二时就去打工挣学费,但因年龄太小,被雇主拒绝。
2009年10月,奶奶去世,姐弟俩搬去外婆家。
姐姐原本犹豫是否继续上学,幸运的是,她考上了免费的高中。
他们的父亲刚出狱不久,再次因犯罪被捕,这次要到2019年才能出狱。
2014年,范魏媛考上广西一所大学,通过社会资助、助学贷款和兼职来维持学费和生活费。
2020年,弟弟范魏煜高考考了541分,进入湖南理科一本线。
他们是村里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孩子。
然而,影片中的其他男孩大多辍学,早早步入打工的生活。
纪录片最开始,便展示了孩子们上学的困难。
由于校舍成了危楼,县里要求撤校合并,孩子们必须去镇上读书。
小孩去镇上读书,需要爷爷奶奶陪读,这对经济拮据的家庭无疑是沉重负担。
村里领导最终顶住压力,私下租房设立临时学校,供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近上学。
经过不断努力,2009年新小学建成。
县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但新教学楼的质量令人担忧。
整所光明小学只有一位代课老师,他一个人负责两个班,一个月工资仅六七百元。
任教十多年的张老师因转正问题四处奔走,2011年他因种种不满离开了村小。
在这种薄弱的基础教育环境下,许多孩子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
他们知道毛主席,却不知道国家主席是谁;
知道毛主席是中国的象征,却不知道天安门和北京在哪里;
甚至对2008年的奥运会毫无了解。
但当问及未来的梦想时,答案出奇一致——打工!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打工意味着有钱,有钱能解决许多问题,打工是他们眼中最理想的未来。
有人出生在罗马,而有人出生就是骡马。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在这些孩子身上,贫穷限制的远不止想象力,而是整个人生。
导演为这部片子取了另一个名字,叫《希望!希望!》,但希望究竟在哪里?
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