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职场上,勤勉一生的诸葛亮,后人给了怎样的评价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在三国职场上连对手司马懿都说:“真乃天下奇才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很高。【十二十页】认为诸葛亮要是放到现在,可能不会进入职场,一旦进入职场,就会混的如鱼得水。

公司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忠诚的人

疫情刚过,有的公司开人,降薪,导致员工流失。但有的员工,面对疫情没有跟企业共担风雨,选择跳槽。任何事情都要正反两面,公司需要的是忠心有能力的人,就需要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如果二者都具备,基本不用怕公司开除,也不用怕自己找不到工作。

诸葛亮对汉室朝廷和刘备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说,我儿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诸葛亮没有,他仍然尽心竭力辅佐后主,一点二心都没有。这样的忠心,对于企业来说难能可贵。但前提是,得有个明主,也就是得找个好公司,好公司具备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仁义。

诸葛亮对企业的好处不仅仅是忠诚这么简单。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找到方向,找到风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屡试不顺,在茅草屋里见到诸葛亮,随即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企业如果成功地制定和实施了价值创造战略,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一种策略是设计用于发展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措施。

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主导,将其主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企业若选择一个策略,就是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战略选择显示出该公司打算做什么,也显示出没有做什么。

正是方向找对了,目标有了,规划图有了,大局看到了,才能把蜀国的这艘大船,愈行愈远。

当代不缺诸葛亮不缺,就缺像刘备这样的老板

  • 2019年2月27日,王卫卸任董事长和执行董事。

  • 2019年4月10日,华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

  • 2019年9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放眼国内企业,好老板有,但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并不多。“三顾茅庐”的事情在现在是有出现,但少之又少。一位40多岁的老板,三顾茅庐一位20多岁的谋士,这样的情形,真没听说过。

《三国演义》诸葛亮是被动出山,而现在的“诸葛亮”必须要主动出击,当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三挖”能人的事件发生。为此也衍生出了“猎头”这一职业。

面对三个公司,为何诸葛亮选择了蜀国

在《三国志》里,有两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劝一位朋友投曹操,说:“中国饶士大夫。”也就是说,中原地区,士卒众多,啊,你投靠了曹操,就没有机会了。另外,东吴老臣张昭曾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可以贤亮,但不能尽亮。尽管把我当作贤德来使用,孙权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加入了刘备集团,没有加入大公司,想加入创业团队,背后的考虑是一样的。因此他投奔刘备,并非出于对汉室的忠诚,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无可厚非。

作为我们职场人,要学习诸葛亮的忠、智,还要学习诸葛亮身上的目标感,诸葛亮想成为像管仲一样的人,目标感非常强,哪怕有当老板的机会,他也没当,可见其对目标的针对性非常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出山,辅佐刘备。

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难道就看不出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吗?

匡扶汉室难道不是一句空话吗?

看不出刘备跟曹操、孙权一样,想得是自己图谋霸业称帝吗?

追随刘备,难道就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宗亲吗?

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就认为献帝已经被害,于是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称帝。

能掐会算的诸葛亮就不清楚这一切的意图吗?

刘备汉中称王,关羽心灰意冷,一意孤行发动襄樊战役,即使不能匡扶汉室也要杀身成仁,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刘备宁愿不要荆州,也要做皇帝,诸葛亮不清楚吗?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诸葛亮出山的目的大有深意,绝不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了他,而是他期望成就刘备的同时,更要成就自己。

这也是刘备在世,诸葛亮一直得不到被放手使用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诸葛亮是张良、范蠡。

诸葛亮没有野心,但有超强的理想追求;

不贪图荣华富贵,但一定要留名于世。

比如五出祁山造木牛,六出祁山造流马,诸葛亮精力过剩,就希望有生之年给后世多留下点东西。更多的是留下他的名声,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木牛流马是咋个原理。

一个真正的发明家,是希望造福于后世的。

即便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暂时保密,但也应该想办法流传下来。

但诸葛亮想得最多的是留名,是否惠及后世,还在次要。

诸葛亮的确是聪明无比,但对于后世的贡献还真不大。比起奸雄曹操来,差距很大。

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难道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隆中对》令刘备茅塞顿开,但我认为,即便没有诸葛亮的预见,刘备取得荆州和益州也没啥大问题。因为在这个具体的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没听;

其二,刘备派遣诸葛亮游说孙权,即便没有诸葛亮,孙权也会抗曹;

其三,取西川,庞统是始作俑者,诸葛亮只是后期的介入。

诸葛亮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刘备病逝以后,维持了蜀汉苟延残喘四五十年。

尽管对益州有一些经济建设的贡献,但与导致中国历史三百年的混乱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蜀汉就不会持续这么久的时间,曹魏就可能尽早统一天下。

或许司马氏家族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西晋之后长久的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三百年。

纵观历史,谁做皇帝不行呢?对百姓好一些就行。

曹丕明白禅让究竟是咋回事,现在后世都明白了是咋回事。

禅让有啥不好呢?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中国混乱不能统一的局面,啥时候会结束呢?

张良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毕竟开创了东西汉四百年的统一王朝;

范蠡跟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王夫差又如何呢?仅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名而已。

范蠡几次成为首富,又几次散尽所有财富,无非就是想证明他不仅能从政,而且下海经商也是高手而已。

诸葛亮出山也无非想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有一些经典杰作。

把诸葛亮的一生,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看待,其实名不副实。

如果诸葛亮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著作或发明创造,惠及后世,一样流芳百世。

如此,或许诸葛亮更伟大。

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他没有能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窠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俗的说就是累死算了,反正也没有个啥结果,尽上力留个名吧。

不喜勿喷,欢迎睁眼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