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眼中英勇无畏,正大光明的武将有哪些人
- 故宫牌匾“正大光明”是康熙所写吗背后有何历史故事
- 中国名胜名匾有哪些
- 听说故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只有在每年冬至当天会被太阳照亮,这个是不是真的
-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就不怕让人偷换名单
- 清朝皇帝一般在什么殿就寝
- 外国人常说的中国三大殿,指的是哪三大殿
你眼中英勇无畏,正大光明的武将有哪些人
铮铮傲骨,最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文天祥,以诗为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也是民族英雄。
生不逢时估计说的就是他,他生在南宋末年,国家一直动荡不安,常年战争,战火不断,此时已是元朝天下,元兵经常来侵占。
1275年南宋的临安城,已经岌岌可危了,南宋帝国,国破在即,政权摇摇欲坠。南宋大小官员,纷纷抛下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㬎(xiǎn)一个接一个的弃职出逃。
那三十九岁的文天祥任赣州知府,他变卖家了产,在国家危亡的时刻,“尽以家资为军费”他散尽家财,倾尽所有,东拼西凑,甚至联结了赣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终于集合起一支一万多人的农民工队伍向临安进发,准备起兵救援临安。
此时的他必定是抱定必死的决心,要与国家社稷共存亡。
其实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被元军攻破是早晚的事。朝代更迭是历史的进程。
元朝大将军张弘范俘获了文天祥,觉得他是个人才,失去了实在可惜,曾劝导文天祥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您对宋朝的贡献已经倾尽你的全力了。如果你能用对待宋朝的忠心,来对待当今的圣上(忽必烈),那么一定还可以当上宰相!
对此,文天祥泪流满面:“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又怎么能够背叛国家,不与之同生共死呢?
后来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亲自劝降,许他以宰相的地位。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从。忽必烈其实很重视这位南宋的宰相,便问他说:“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显得非常淡然,只是说:“我文天祥受大宋的恩惠,官为宰相,安能投降二主?”
他的最后一句话对忽必烈说“愿赐之一死足矣!
因为,即使明知失败,也要败得忠肝义胆、轰轰烈烈,对不对?
实际上他只是誓死捍卫着这个他热爱过祖国。
以《过零丁洋》明志。(1283年1月9日),于元大都就义终年47岁。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确实如他最后一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他的赤胆忠心,永远在历史的史册中散发光芒!
故宫牌匾“正大光明”是康熙所写吗背后有何历史故事
根据历史记载,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后由顺治帝御笔亲书“正大光明”匾,所以并非康熙所书,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
正大光明匾是清朝入主中原第一位皇帝,其匾气势恢宏、婉约大气在当时需要警醒世君,表面他们的统治是正大光明的。
后来康熙帝继位后,虽然在居多事情上都雄才大略,但在立储的问题上确优柔寡断,照成康熙末年严重的夺嫡之争,兄弟反目,骨肉相残。一直有传言说雍正改诏继位,后来雍正继位后,将传位诏书一份藏于身上,一份提前藏于正大光明匾后,才避免了后来皇权斗争。
以上是一点愚见,如有历史事实不符欢迎多多指教!
中国名胜名匾有哪些
谢谢悟空邀请?
中国名胜名匾不胜枚举。目前我国最具盛名的匾额:天下第一关、颐和园、正大光明、避暑山庄、同仁堂、全聚德、狗不理、少林寺等等
1、天下第一关 是举世闻名的关隘。是万里长城的起始点,门楼建筑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匾额题字究竟是谁的手书?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题;二是宋朝宰相严嵩所写;三是明朝萧显所书。
2、避暑山庄 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此名匾是清朝康熙所题,并且在避字的辛下面多写了一横,意思是指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康熙忌讳避字的逃避之意!
3、颐和园 是皇家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乾隆15年(1750年),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改建为清漪园。光绪(1888年)慈禧动用海军军费重建,改名为颐和园。
4、北京故宫正大光明匾额,是由清朝皇帝顺治所写。在故宫的清乾宫里面,悬挂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的匾额。
5、北京大栅栏老字号同仁堂。是我国目前最具盛名的中医药殿堂。牌匾题写者是清朝刻勒郡王寿岂功。
6、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牌匾,是全聚德创始人杨全仁,聘请秀才钱子龙所题写。另外,德字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之意。当然德字可有一横,也可无一横,两种写法均是正确的。
7、狗不理 是武清县杨村高贵友创办(1858年),乳名狗子。因买卖兴隆繁忙,而顾不上与顾客打招呼,久而久之,人们常叫他狗不理,从此他经营的包子就称为狗不理包子了。此牌匾有两种说法,一是慈禧所写。二是溥仪四弟溥仁所书。
总之,我国的名胜名牌很多。说明了我国人民在创造名品名牌的同时,利用智慧又创造了名副其实的牌匾!这都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听说故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只有在每年冬至当天会被太阳照亮,这个是不是真的
小君对这个现象看过好几次,有时冬至那天我就会在宫里呆一整天,好好看看这个景象到底是真是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冬至这一天,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和匾下的五条金龙会被依次点亮,不过这里有个前提,必须那天有太阳。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解释有很多,不外乎就是说乾清宫的建筑和太阳光线的问题。
这里,牌匾和五条金龙不是被太阳光直接照亮,而是太阳光射入殿内的金砖,然后金砖反射到匾和金龙身上。
因为在冬至这一天是太阳角度最低的一天(大概为27度),这时阳光可以躲过乾清宫的屋檐门楣直接斜射入殿内,然后“打在”金砖上,你们看这些金砖:
它们被擦的锃亮,所以通过阳光的反射到了正大光明匾和五条金龙身上。
这样的“奇景”在冬至会出现,但据小君多次去故宫的经验,有时在阳光好的时候,一天中的某个节点也会有把它“点亮”的时刻。
想看这个奇景的小伙伴记得冬至一定要去故宫,而且最好蹲守一天,慢慢的看着阳光点亮一条条金龙,那个感觉真的可以用“哇塞”来形容。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就不怕让人偷换名单
要说偷换,没有一个地方能百分百避免被偷换。而相对来说,正大光明匾后面恰恰是被偷换概率最低的地方。而且还有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说明,清朝皇帝的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就是秘密建储制度。这有象征意义,因为正大光明四个字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手书,代表了清朝正统,而正大光明四个字也代表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这道诏书是要在皇帝临终或者突然死亡时公布的,所以存放的地点必须明确,不能是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也不能仅有一两个人知道,否则诏书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故而,无论诏书放在哪里,都是众人皆知的,那就都有被替换的可能。
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那就要尽量确保在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没法被换掉。正大光明匾是个非常合适的地方。有两点好处:
一、戒备森严
(乾清宫家宴)
正大光明匾在乾清宫,是清朝皇宫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乾清宫在顺治、康熙两朝的皇帝寝宫。虽然雍正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乾清宫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所在。清朝皇帝每日早朝,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就是在乾清宫外的乾清门。如遇雨雪或是天气寒冷,还会移入宫内。乾清宫西暖阁更是日常批阅奏折、召见大臣的最常用场所,皇帝只要在宫中,几乎可说每日必到。另外,乾清宫还是皇帝和后宫及皇子们举行家宴的地方。因此,乾清宫的戒备可以说是整个紫禁城最严的地方,侍卫们日夜轮班值守,闲杂人等根本接近不了。自然被偷换的概率要小很多。
二、高
(正大光明匾的高度)
单凭乾清宫戒备森严还不够,因为如果放在某个柜子里,来往打扫的太监宫女还是有机会接触到,到时人这么多根本说不清楚。而正大光明匾就不一样。它高悬于宫殿最高处,无论多少人往来,都够不着,要替换后面的诏书得搬把梯子。试想怎么可能有人能堂而皇之搬把大梯子进入乾清宫而不被拦下来呢?唯一能接触的人大概就是偶尔上去掸灰的小太监了。而他们一样不能轻易换掉诏书,因为诏书外面还有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匣子,上锁贴封条。小太监既不可能在梯子上面完成抬匾额取匣子开锁揭封条换诏书再复原的一系列工作,也不可能把一个匣子完全掩人耳目带进宫再拿着上梯子(大小不够藏着袖子里)。所以,高悬的匾额让换诏书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
退一万步说,真的被偷换了,也不是没有防范措施。因为传位诏书有两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则是皇帝随身携带。比如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于承德的时候,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诏书就没找到,后来是嘉庆身边的一个小太监找到了皇帝随身带的那份传位诏书(相传道光即位后原本应该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传位诏书又找到了,还是和小太监发现的诏书一样,传位道光),至少这个双保险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清朝皇帝一般在什么殿就寝
自从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之后,明朝皇帝一般都是居住在乾清宫的,但由清朝雍正元年开始,在乾清宫右侧的养心殿,就成为了清朝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政事的宫殿。
雍正为什么要搬到养心殿,而不是按照前例,居住在乾清宫呢?我们从雍正搬家的目的,以及相比较乾清宫来说,养心殿的好处。
雍正搬家
雍正是在继位当晚就宣布居住到养心殿的,据他自己的说法是:朕持服二十七日后,本应居住乾清宫。朕思乾清宫乃皇考六十余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着将殿内略为葺理,务令素朴,朕居养心殿内,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尽朕心。
意思就是:因为乾清宫是父亲康熙住了六十年的地方,雍正住在里面,难免会睹物思人或者说有人走茶凉之感,所以继位当晚就搬到离乾清宫不远的养心殿居住,即处理事务又尽一下孝心。
这是雍正自己的说法,胤禩他们的说法是:因为雍正毒杀了康熙,怕康熙冤魂作祟,所以才不敢住在乾清宫,要搬到养心殿。当然这种说法是比较离谱的,雍正弑父一案,在今天也多被证实是无稽之谈。
养心殿的好处
不过雍正在养心殿住了两年多后,竟然就爱上了养心殿,而不再搬回乾清宫居住了。而且不止雍正,在他之后的所有清帝,都以养心殿为寝宫,“正宫”乾清宫也只是作为接见外宾和处理一些事务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养心殿的位置适当,虽然不符合“天子居中治天下”的理念,但雍正是个务实的皇帝,他并不在乎乾清宫的身份,而是在乎养心殿的实用。养心殿左边是乾清宫,前面是御膳房,养心殿后面不到十米远就是可以睡觉的寝室,过了御膳房再走一会就是军机处。方便雍正走去乾清宫开大会,晚上加班吃夜宵、累了睡觉,和随时召见军机大臣商议政务。
而且比起乾清宫来,养心殿的规格要小得多,我们知道皇帝睡觉的地方要小,除了气场、风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安全。地方小可藏身的地方就少,养心殿规格小,守卫紧凑,也就更加安全了。
也就是因为比起乾清宫来说,养心殿更加方便(乾清宫因为是内三宫之首,皇帝召见大臣的时间不能过长,康熙有时还得自己走去乾清宫门外的南书房和大臣议事,而养心殿是外宫,所以可随时召见大臣,很方便),所以雍正在养心殿住上瘾了,并把乾嘉道咸同光宣七个子孙也一起带了过来。
从雍正之后的皇帝,都居住在养心殿,很少回去乾清宫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外国人常说的中国三大殿,指的是哪三大殿
曾看到过一种说法,甚至称为东方三大殿,分别是:
故宫的太和殿
孔庙的大成殿
岱庙的天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