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近期,由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导演的电视剧《小巷人家》正在热播中。该剧聚焦国营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中居住的庄家、林家两个家庭,时间横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伴随着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浦东开发等历史性变革,两个家庭的两代人的命运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该剧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绘主场景“国营棉纺厂家属区”一方小院内的日常生活。从院子里晾晒的腊味,到房间里昏黄的灯光和屈指可数的电器,以及邻里之间以院落为中心的纳凉、聚餐等社交,都还原了那个年代物质的稀缺性和人际情感特有的亲密性,为人物的活动、性格的养成和彼此间关系的成长提供了真实可感的环境。此外,如众人齐聚庄家听庄超英讲述高考轶事;宋莹为购买当时紧俏的家用电器——电视,而选择“苦吃”蛇瓜等,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景观。
难能可贵的是,在看似恬淡琐细的剧情推进中,既有对每个人物的温情注视,也有对时代变迁的细微折射。剧中,为了从私人摊贩手中购买搪瓷脸盆,黄玲和大儿子庄图南几经犹疑的故事不仅极具生活气息,更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在保守的观念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之间艰难发展的缩影。经由这一情节,剧中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剧中所表现的大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也能共情那个渴望变革、万象更新的岁月。
剧中,黄玲和宋莹这对姐妹花,映照了一种胜过诸多关系的女性情谊,阔笔书写着“女性互助力”。她们在日常相处中试图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着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生活苦楚。从婆媳关系、夫妻矛盾到子女的教育方式,她们彼此映照、彼此关怀。是小院邻居,也是同甘共苦的姐妹。往来之间,她们的情感勾连在一起密不可分,并积极表露着自我丰富的精神需求,进而产生更为深层的共鸣。黄玲和庄超英之间的“父母爱情”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尽管时有争执,但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两人携手半生,共同度过一次次人生沉浮,相濡以沫的点滴融化于人物的不同年龄段当中。
《小巷人家》当中,几个主要人物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物侧面和完整的人物弧光,其内在的复杂性和伴随剧情前进不断变化的发展性,彰显了作者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文主义创作观念的自觉遵循。例如,剧集突出呈现了庄超英身上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严于自律的优秀品质;但同时,每当他处理与父母、弟弟之间的关系时,深受传统孝道影响的他又会爆发出懦弱、保守的一面,和妻子孩子之间产生矛盾。而他的妻子黄玲也与他的性格一体两面,一方面温暖熨帖、大方体面,但面对来自邻里和公婆的压力只能默默消化、敢怒不敢言。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立自主意识也在她心中再次成长,她一步步击碎自己昔日维持的“体面”,捍卫自己权利的历程,也与一代中国女性的心灵成长史相互呼应。
《小巷人家》中那些足以鼓舞人、激励人、治愈人的理想价值,以贴近人、感染人的方式讲述了出来,人物成长的同时也与社会的天翻地覆彼此映照,让剧集的历史纵深感更进一步,让当代的观众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中所讲述的宏大历史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实现价值上的认可。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