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纪录片《荒野之上》第三季于12月23日至26日在CCTV—9纪录“特别呈现”首播,收获了高收视与高口碑。这部八集、每集25分钟的系列纪录片,不仅是一场关于自然与生态保护的纪实之旅,更是一段关于人类情感与责任的深刻探索。片中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荒野景象,坚守岗位的荒野工作者身影,人与荒野生息与共的动人故事,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何为荒野”,以及荒野存在的价值。
抵达荒野
记录荒野守护者的工作日常
从《荒野至上》到《荒野之上》,第三季片名的一字之差,给人以更强的空间感和接地性。在总导演周朝永看来,影像记录工作需要抵达现场,没有抵达也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首先是观众的眼睛,我们要有好奇心,要灵敏,要忠实——忠实于纪实影像,尊重现场,并且我们一定要有发现的能力,发现一些具备表达能力的细节,这些很重要。”在本季中,观众继续跟随镜头,跟随荒野工作者抵达现场。
荒野的美,首先是中国广袤疆域的自然奇观,从贵州的隐秘洞穴、生生不息的青藏高原,到海拔五千七百米的雪山冰川、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等,给人以极致的视觉冲击。荒野的美,还在于蓬勃的生机,云南德宏州犀鸟谷的生态奇观,贵州喀斯特洞穴中无眼鱼的神秘生存方式,青海雪豹的踪迹,这些未知的惊喜可遇而不可求。
而在洞穴、沙漠、森林、高山、雪原与峡谷之上,更值得被关注的是那些为保护荒野而付出努力的守护者们。《荒野之上》第三季将镜头更多对准素人,记录好奇的年轻人、动物保护志愿者、科研人员、曾经的老猎手与户外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的足迹。
生物科研工作者周佳俊的工作日常,并非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而是深入西南山地探索洞穴生物。在雨季的西南,面对涨水与积水等自然障碍,周佳俊与团队冒险前行,努力寻找目标鱼类。在多次尝试与失败后,周佳俊依然坚持他的研究,通过科学方法探究洞穴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
拱子凌和团队成员致力于珠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追寻珠峰雪豹和喜马拉雅小熊猫的踪迹,以期建立生物多样性影像库。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挑战,队员们遭遇季风雨林的降雨,面临失温等风险,经历了寻觅喜马拉雅小熊猫的挫折,最终却在珠峰山脚的湿地惊喜发现了极为珍稀的极地睡莲。正是团队成员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为人们展示了珠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繁荣景象。
如周佳俊所言和片中展示的,每一次探寻可能会无功而返,也可能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依然为了科研事业、生态保护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与奋斗。总导演周朝永表示:“一线工作人员去调查、信息搜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去验证一个猜测也好,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或是进行一次科普宣讲也好,都离不开他们在荒野一线的日积月累。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去展现更多的荒野,去记录更多为荒野生态修复努力的荒野工作者。”
中国近十余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拓展让荒野始终充满着生命力,也涌现出新的面貌。《荒野之上》第三季继续抵达荒野,让观众感受到纪实影像强大的力量感,片中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探索交织,构成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深入荒野
拓展人类与荒野的相处方式
2023年,世界人口超过80亿,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城市,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但城市不完全代表人类生活的未来。“人不能没有荒野,需要到大自然里去,哪怕是城市的一块绿地。”动物保护工作者丫丫第五次来到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荒野之上》第三季通过一系列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出更多人与荒野的相处方式,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联系与微妙关系。总导演周朝永表示:“这一季我们拓展了人类与荒野如何更好地相处的一些方式,比如田来群和他的老兵治沙团队持续性地防沙植树,修复还原这片荒野本来的面目的同时也有了可持续性的经济收入。在表现手法上一以贯之,体验他们的体验,感受他们的感受,让观众对这些故事有身临其境感。”
人与荒野的相处,可以是通过不懈的努力,见证着沙漠中的每一片绿意。在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为了荒野生绿洲的梦想,老兵治沙队发起艰苦的防沙植树工程,试图改变人们在这片沙海的生活,他们不仅种植梭梭树,还尝试沙改土技术,将沙漠变成适合种植珍贵药材的土壤,与此同时,新疆农业大学的吴倩和她的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试验罗布麻的种植。怀着共同愿景的人们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承诺与希望,努力让沙漠变成绿洲。
人与荒野的相处,可以是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调整人生轨迹。在生态恢复犀鸟返回家园后,盈江县的人们围绕保护犀鸟而展开工作与生活。杨祖伟和他的同伴们作为保护区资源巡护和科研监测人员已在此工作了九年,进行犀鸟的调查监测,了解犀鸟的繁殖习性、活动范围以及食性等,身体力行地呼吁人们珍视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人与荒野的相处,也可能还在探索阶段,在动物保护和牧民生计之间寻求平衡。片中,丫丫所在的民间野生动物保护团队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安装红外相机等方式,深入了解豺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在悬崖峭壁艰难开展工作的同时,更致力于减少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保护牧民的牛羊,也保护豺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在探讨人类和荒野如何相处的命题上,《荒野之上》第三季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对准荒野之上的普通人,从个体出发辐射至更广阔的社会群体。片子以饱含人文关怀的视角,温暖的笔触,拉近大众与荒野的距离。
何为荒野?
可亲可敬,可知可感,生生不息
荒野是相对于都市的物理空间,但又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总导演周朝永表示:“我们在都市过着越来越便捷的生活,相对来说荒野就在以某种速度消失,荒野的消失性越强,人类就逐渐裂变成了一种符号,而不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生物体的存在。生物需要生存的空间,只有荒野才真正充满着生机,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荒野之上》第三季首先重新建立起人们对荒野的认知。片子通过纪实影像、荒野工作者的真情表达,让大众感受到荒野与都市相对,但并非完全是无人区,而是充满着生机,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荒野对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吸引力,是野生动物的原始生活,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热爱。为了捕捉到雪豹的生动影像,摄影师余五灵前往青海西宁五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在动物保护站创始人肉保的合作下,不仅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影像,也找到了生活的快乐与满足。
荒野的生机勃勃在彩云之南体现得更为极致。高黎贡山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成为了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李家华及其团队数十年来在野外开展监测工作,积极参与到高黎贡山原生植物的人工培育中,并与天行长臂猿建立起长久的羁绊。
在总导演周朝永看来:“都市生活方便快捷,但也容易令人生长出焦虑和迷茫,物质越丰富,反而焦虑感更强,荒野会给我们更多的灵感,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路和快乐的源泉。在自然之中,我们会获得另一种快乐。”
一方面,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荒野,从荒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但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大多数人来说,对荒野更多的是向往和想象,无法真正去体验荒野。而三季以来不断走进荒野的《荒野之上》,便是一本立体全面的中国荒野图鉴,是一扇大众通往荒野的窗口。
节目通过真实的荒野之旅,引发了一场场关于荒野的哲思。观众在极致震撼的荒野美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守护故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中,理解生命与自然的联系,理解荒野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文明让人复杂化,荒野则让人回归简单。荒野既在远方,也在心中——它本就是人类无法驯服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