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我们由奇迹构成》

有一种四脚鱼,虽然有脚,却终生生活在水里。它有超强的生命力,手脚断了,内脏病了,大脑萎缩了,都可以再生出新的来。人们根据它的叫声,称它为“呜帕鲁帕”。

呜帕鲁帕,这种能够再生肢体的小型两栖动物,承载了陈玲的希望和隐喻。它不仅是一个幼儿游戏馆的名字,更是一种对教育情怀的寄托:微小却充满潜能,不断努力延续生命力。然而,自2019年创业以来,游戏馆入不敷出,场租、人力、研发花掉了近千万,实际营收却不足10万。100:1的回报让陈玲身似浮云心似灰,项目不得不终止。这份承载着理想的教育实验,最终在2024年年终谢幕。

1

2014年,陈玲还是上海一所高校的英语教师。流利的英语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令她备受学生尊敬。然而,数年的教学让她越来越困惑。“学生们学得很刻苦,但他们的眼神总是缺乏光芒。”陈玲反思,这种单一的标准化教育是否抹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一次偶然的教育公益活动中,陈玲认识了一位幼儿园老园长。在这位园长的引导下,她开始参与幼儿教师培训,接触到更多幼教领域的实际问题。幼儿园老师普遍以看护为主,课程设置也多为功能性内容,真正关注孩子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极少。这让陈玲萌生了一个念头——是否可以尝试改变这种现状?

“我想让教育回归人性化和创造性。”陈玲解释她当时的初心。2018年,她开始频繁往返东莞,参与一所民办幼儿园的课程升级计划,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一步步积累实践经验。

2019年,陈玲决定辞去教职,回到家乡诸暨,专注于自己的幼教理想。那一年,中国教育行业正经历资本大浪的退潮。从2014年起,在线教育、素质教育、新型幼教等赛道迅速崛起,资本大量涌入。然而,到了2019年,投资人对“烧钱模式”的质疑声四起,教育赛道进入调整期,但民间对于教育创业的热情仍未消散,人们普遍对未来充满想象。

在一次沙龙中,陈玲遇到了一位投资人。听完陈玲关于幼儿教育的理念后,投资人深受感染。“她对教育的思考超出了常规的商业逻辑。”投资人评价道。最终,他拍板决定投下1000万元,支持陈玲打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机构。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呜帕幼儿游戏馆被定位为一个实验性的教育空间,强调“游戏化学习”的理念。为了体现对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视,设计团队根据陈玲的构想,将场馆打造成一个开放、灵活的探索空间,包括阅读室、木工坊、自然实验室、茶游戏房等。

“呜帕鲁帕就像孩子的潜能,它虽然小,却可以再生。”陈玲说,她希望每一个进入场馆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2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线下教育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刚刚启动的游戏馆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便被迫进入长时间的停摆状态。

疫情期间,陈玲带着团队尝试线上课程,希望用直播和录播内容维持场馆的运营。然而,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让这种模式显得极为尴尬。“孩子无法真正融入屏幕上的游戏,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耐心陪伴。”陈玲回忆,最初的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场租、人力成本和研发投入继续蚕食有限的资金。投资人建议暂时缩减支出,但陈玲不愿妥协。“如果连教育品质都要打折,那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这场内部的拉锯战最终以陈玲的坚持告终,但也让团队冷静下来,思考接下来怎么办。

没有学生就苦练内功。陈玲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来抓师资培训,从理念到实操无一不齐全。细到一场游戏可能出现多少种状况,每种状况如何应对,哪些情景需要鼓励,如何正确地鼓励,怎样观察记录孩子的游戏行为,给出建议。陈玲像一名严谨的魔法师,不断磨砺每一名“NPC”,以确保孩子在教学中获得实际能力。

封控期间,她也常常独自一人待在场馆里,看着那些原本设计得充满希望的游戏设施逐渐蒙上灰尘。她试图保持冷静,但眼里总带着隐隐的焦虑。“我们能熬过去吗?”她多次自问,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有一次,她在空无一人的场馆里试图整理材料,但不经意间碰倒了一张孩子做的手工纸椅。看着那张摇摇欲坠的小椅子,她忍不住哭了出来。这些孩子亲手制作的作品,仿佛是她理想的一部分,正在一点点被现实侵蚀。

3

2020年至2023年,陈玲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和所有机构一样,36个月里能开馆的时间屈指可数。对于一家刚刚起步的新机构来说,这样的漫长寒冬,几乎耗尽了所有资源。

内外部的质疑声也逐渐响起。一些人开始质疑陈玲对市场需求的忽视,建议推出短期课程吸引更多用户。然而,陈玲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愿用妥协换取短期利益。

“我们需要更多家庭进来,但不能违背初衷去做表面功夫。”陈玲多次在团队会议上强调。她的坚持让一些员工感到钦佩,却也让另一些人倍感压力。有年轻的员工在背后偷偷议论:“我们的理想很美好,但市场并不美好。”这样的言辞让陈玲久久无法释怀。

家长的态度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家长质疑,“这些游戏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实质性变化?”另一些则直言,游戏馆的课程看似新颖,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可见的成果。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学到一些可以拿出来展示的技能,证明钱花得值。

从大学转向幼儿教育,陈玲早已察觉,如今的教育更倾向关注那些能测量、能评估的事,而非那些真正塑造孩子人生的重要因素。人们似乎忘了,并非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能被量化。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陈玲提出了她的“爆米花理论”:好的教育就像爆爆米花,需要一个漫长的受热过程,温度一点点积累,直到恰到好处时才会噼里啪啦绽放。她反对将教育割裂为一粒粒玉米,逐个猛火烘烤。“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成果”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也有家长对创新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在摸石头过河,用孩子当实验对象,一旦时间成本投进去,后悔就来不及了。

在培训市场普遍“内卷”服务的环境下,陈玲团队的坚持显得不合时宜。她不止一次直言不讳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也需要改变。然而,成年人很少愿意接受“被教育”。为了让家长理解,她亲自参与各类咨询会,试图解释“玩中学”的理念。在一次公开课堂上,她带领孩子通过棋盘规则学习加减法的概念。尽管这堂课赢得了一些家长的认可,但更多人批评这样的方式“太慢了”。

面对这些质疑,陈玲常感到深深的无力。她逐渐意识到,教育的情怀与商业的现实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4

2020年是早教市场的分水岭。疫情的爆发迫使大量线下早教机构停业,线上转型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传统早教模式的局限性。同时,资本的撤退和过度竞争让许多机构资金链断裂,市场泡沫迅速破裂,整个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一方面,早教行业“山头林立”,品牌良莠不齐,行业口碑持续下滑;另一方面,疫情导致课程频繁中断,使游戏馆的用户积累进展缓慢。然而,陈玲对此并不焦虑。她带着团队坚持“一生一案”,为每一名学员建立详尽的专属档案,细致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团队用视频记录每一个成长阶梯的变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专注力和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激发联想和想象,带孩子进入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陈玲看来,越是碎片化的时代,越需要为孩子创造完整的沉浸时间。

有趣的是,家长们一边不情愿将孩子送到游戏馆“浪费时间”,一边在育儿出现问题时,总会第一时间找到陈玲寻求帮助。与此同时,陈玲也密切关注其他创新教育机构的现状。与2018年之前相比,许多创新教育机构正在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和生存压力。在升学焦虑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们对“创新教育”普遍失去了信心与耐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创新教育还能像呜帕鲁帕一样,断臂再生吗?

这段时间,陈玲带着团队走进浙江乡村,开展公益实践,为当地小学设计了一系列低成本的游戏课程。在一个村庄的课堂上,陈玲遇到了一个特别喜欢昆虫的小男孩。他每天带着一只虫子到学校,把它当作礼物送给老师或同学。男孩会认真地讲述虫子的名字、特征,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许多学生避而远之,“老师认为他奇怪,但我觉得他是个未来的昆虫学家。”陈玲将这个孩子的故事作为培训中的经典案例,提醒大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在另一所乡村小学,一名小女孩几乎没玩过玩具。在陈玲团队的指导下,她第一次用木工工具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玩偶,并给它取名为“阳光”。陈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里满是柔情:“她抱着玩偶跑回家,说要给它找个家。”

陈玲常说,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盏灯,但随着成长,这盏灯往往会逐渐熄灭。绝大多数人甚至忘了,自己曾经也拥有那样一盏灯。于陈玲而言,创业更像是一场艰难的修行。有段时间,她深陷无力感之中。“接触的父母越多,越能从他们身上预见到孩子的未来,就像雨后的泥泞,走不出来,然后就特别难过。”

这些乡村教育的尝试虽然意义深远,却无法为团队的运营提供直接帮助。乡村教育所需的资源和市场模式,与陈玲最初的设想相距甚远。但陈玲依然觉得有些画面值得守护。她最幸福的瞬间,是看到孩子们完成游戏后,疲惫又满足地躺在落地窗旁,让阳光洒满全身。“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你能感觉到,他们正躺进云朵里。”

5

游戏馆关闭的那天,陈玲召集了全体老师,在场馆中央举行了一场告别会。她站在那间曾充满欢声笑语的游戏教室里,向团队致谢:“我们没有输给教育的本质,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

那天的气氛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员工低声啜泣,有人默默拍下最后一张合影。一位曾经的员工在留言板上写下:“理想很重,但它让我们曾经飞得很高。”陈玲看着这些话,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几位家长也赶来送别,他们把孩子的画作和手工作品留在了场馆。“无论如何,这里曾是孩子们的乐园。”一名母亲动情地说。

陈玲策划了一场“回忆分享日”活动,邀请所有家长和孩子带着他们在呜帕鲁帕制作的作品回到场馆。那天,有人展示了一架木工玩具飞机,有人讲述了“茶游戏”课堂上的趣事。“妈妈说,呜帕鲁帕要睡觉了,但我觉得它还会醒。”一个六岁的女孩抱着她做的小飞机说。陈玲听完这句话,蹲下来抱了抱那个孩子,然后偷偷跑到角落里。她不知道自己是该感到欣慰,还是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悲伤。

活动结束后,陈玲整理了那些孩子们留下的小物件,把它们封存在一个旧铁盒子里。她写了一张纸条放在盒子上:“这是呜帕鲁帕的心脏,希望有一天能再次跳动。”

情怀究竟是什么?情怀并非只是执着于理想,而是对价值的坚守。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够随环境而调整的智慧。

面对剧变,陈玲认识到,情怀的核心不应该是某种固定的形式,而是背后的教育观。这意味着,表达情怀的方式可以随着现实环境调整,但情怀本身的价值不应被放弃。

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在面对剧变时,该如何看待“情怀”呢?

其一,拆解情怀,逐步实现:将宏大的理想目标分解成切实可行的小任务,专注于眼前的具体事务。例如,从小规模的乡村教育项目入手,逐步恢复信任,积累资金和影响力;其二,拥抱市场的桥梁:通过务实的方式将情怀付诸实践,例如将教育游戏转化为产品,让家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以此突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其三,暂时退一步:接受“当下无法实现全部理想”的现实,保留最核心的种子,等待时机成熟,让它在合适的时刻再次萌芽。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体面谢幕-风君娱乐新闻
情怀是火种,不是绳索。在放下时保有尊重,在无法坚持时平静面对。情怀不是用来宣示的,而是用来坚持的,它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无法坚持时,接受失败;被嘲笑时,也接受环境的不友好。情怀的光芒不在于是否被熄灭,而在于它能否在人心深处找到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对于要做什么,陈玲还没想好。也许她会成为一名独立教育研究者,通过写作、演讲传播她的教育理念,同时探索用更低成本、更灵活的方式服务教育事业。她坚信,情怀与生存并不对立,关键在于找到它们的交汇点。

教育创业的道路上,没有单一的答案。对于那些正在挣扎的创业者,陈玲的经验或许是一个参考:情怀不是胜利的保证,但它是每一次失败中依然值得守护的东西。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是每个人的使命。

结束采访后,我专门去了趟水族馆,只为探望一下呜帕鲁帕。是啊,我是真的喜欢它们。

这种网红萌宠,比起令人称奇的再生能力,更让人在意的是它们终生保持的幼态。但正因如此,它们没有鳞甲,极其脆弱,常常容易受伤。那些凶猛的鱼会咬掉它们的腮,啃断它们的四肢。不等它重新长好,便已被分而食之。如果环境恶化,生态不对,想要在野外再看到它们,几无可能。

(本文实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团队
  • 家长
  • 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