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庆前夕,新时代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联合第27届华鼎奖组委会,在澳门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十佳电影男演员”获奖名单,著名演员和导演于洋位列其中。
几天之后,这位德高望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迎来了自己90岁的生日。
历经人生坎坷,演绎岁月如歌。
七十余年的从影生涯中,于洋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塑造了无数充满时代气息的经典角色。
他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缔造者与见证者,更是一代代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英雄化身。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10月4日出生在山东黄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上有两个哥哥,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六岁那年,闯关东的父亲客死他乡,母亲被迫带着他流落到东北。在长春,母亲靠着帮佣攒下血汗钱,才勉强把于洋送进小学。
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想为母亲减轻生活负担的于洋经人介绍去面试,结果被选中了。
1945年,在八路军工作多年的二哥跟着部队来到长春。于洋随之入伍,当过侦查员,经历过土改运动,参加过四平保卫战和长春围歼战,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部队生活磨炼意志,也为于洋日后成功塑造英雄角色积累了真实经验。
两年后,于洋按照组织安排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正式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他参演了个人首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在片中饰演连长。
很快,于洋又接到了新的拍摄任务,在《桥》中饰演青年工人吴一竹。为贴近角色,于洋深入东北炼钢厂体验生活,和工人们一起清炉、填料。
《桥》于1949年5月1日上映,塑造了工人阶级的崭新形象,揭开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于洋的电影生涯迈入新的阶段。
在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中华儿女》中,于洋饰演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为了能够真实地表现场景,于洋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
1950年,于洋受到严恭导演邀请,在《卫国保家》中出演参军归来的男主角杨德志。
这部电影不仅是于洋第一部担任主角的作品,也让他遇到了从此相伴一生的爱人——演员杨静。三年后的建党节,于洋和杨静在长春结婚。婚后,相继诞下女儿于静江、儿子于晓阳。
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集中学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恩师卡赞斯基对他说:“你是一艘大船。大船,就应该在大海里航行。”
培训结束后,于洋进入《英雄虎胆》剧组。他扮演侦查科长曾泰,将人物的机智、勇敢以及内心冲突演绎得精彩绝伦、扣人心弦。
影片上映之后盛况空前,于洋也因此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曾科长”。那时,他每天都要收到几十封观众来信。有位天津观众在信里说,他将《虎胆英雄》看了226遍。
接着,于洋陆续推出《飞越天险》、《生活的浪花》、《青春之歌》、《矿灯》、《水上春秋》、《暴风骤雨》等优秀作品,进入演艺生涯的黄金时代。
1962年,经过严格审核,于洋、赵丹、秦怡、王晓棠等22位演员共同入选“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也被称为“22大明星”。
在于洋的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妻子杨静也迎来自己演艺事业的春天。
她参演的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轰动话剧界,当选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代表,并于1962年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杨静携儿女来到北京,于洋则继续留在长春。
几年后,杨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扣上帽子,身心受到重创。
于洋给她送去衣物和铝饭盒,悄悄勉励她:“坚强起来,不管你是什么处境,我都会与你在一起!”杨静感动得泪如雨下。
多年后,她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丈夫的一句“我等你”成为自己当时最大的精神支柱。
1975年,于洋也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家人结束了两地分离的状况,终于团聚了!
而人到中年的于洋,也开始思考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
1980年,于洋自导自演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上映,迅速轰动全国。
饰演公安干警刘杰且多了一重导演身份的于洋再度翻红,片中婉转感人的插曲《驼铃》也传唱至今,成为永久的经典。
拍摄这部影片时,于洋已经50岁了。但他坚持不用替身,片中激烈精彩的打斗镜头都是自己完成。
有一次拍追逐的戏份不慎扭伤,于洋在医院待了两天就坚持出院,拄着拐继续执导。
对此,于洋有着自己的信念:“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里真,哪里假,他们都知道!”
遗憾的是,忙碌的拍摄杀青后,于洋没顾得上庆功宴就蹬着脚踏车赶往积水潭医院,却还是没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
于洋把对母亲的遗憾和思念埋藏在心里,把对艺术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和对原则的坚守,刻进生命。
名气大增之后,面对找上门来的各类邀请,于洋从不会因为商业原因而出席,但只要是公益活动,则无论大小一定参加。
他曾语重心长地寄语后辈:“做任何职业,都要有一点思想,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有一颗火热的心。”
2010年9月,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授予于洋“终身成就奖”。
几十年来,于洋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在电影之外,他与妻子杨静琴瑟和鸣,相互扶持,将一对儿女培养得都很出色。
女儿于江静曾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后移居美国,进入美国华人文化艺术界联盟。
儿子于晓阳从小展露出不凡的文学天赋,13岁就在《人民文学》、《甘肃文艺》等文学杂志上发表诗歌。
1983年9月,于晓阳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执导了《翡翠麻将》、《皇家尼姑》、《裂变》、《阿凡提的故事》等众多影视作品。
2004年,于晓阳与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在北京结婚。
迪里拜尔比于晓阳大两岁,198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进入中国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
于洋和妻子杨静对于晓阳非常疼爱,也为儿子和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感到欣慰。
然而,原以为幸福触手可及,厄运却骤然降临。
2005年1月7日凌晨,于晓阳在从湖北恩施为影片《北纬30度》选景结束后回京途中,突发急病,不幸因公殉职。这位出色的诗人与优秀的导演,生命戛然而止于年轻的44岁……
一早准备好丰盛早餐迎接儿子归来的于洋夫妇,没有等到凯旋的儿子,却等来了天人永别的噩耗。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过古稀的于洋和杨静,彻底被推入黑暗冰冷的深渊。
正在国外演出的迪里拜尔,连夜赶回北京。她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处于崩溃边缘。
于洋见状,强忍悲痛,反过来安慰儿媳,鼓励她坚强。
迪里拜尔和丈夫感情深厚,于晓阳离开后,她选择独身,以此怀念丈夫。
2008年,迪里拜尔选择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以更方便地照顾于洋夫妇。她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二老,陪他们聊天散步,看到家中缺什么就及时补上。
于洋夫妇更是将迪里拜尔当成了女儿一样疼惜,时时处处为她着想,节日时总会让她来家中团聚,不辞辛劳给她做喜欢吃的菜。
2018年,迪里拜尔退休了。她放弃演出机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陪伴于洋夫妇。
“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却多了一个女儿。”谈及儿媳,于洋和杨静难掩激动的泪水。
今年年初,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大海蛟龙于洋画传》,回顾于洋从影以来的峥嵘岁月和经典角色,令人震撼,让人感动。
于洋的女儿于静江在转发画传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分享了一段在北京探望父母的视频。视频中94岁高龄的于洋,穿着红色毛衣,慈祥的笑容里串起深邃厚重的岁月。
悠悠九十载,殷殷赤子心。
这位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表演艺术家,历经人生起伏跌宕,始终热爱电影、心怀人民,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功勋卓著。
正如六十多年前卡赞斯基的评价,于洋如同一艘大船,践行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无畏的英雄主义,向着大海深处,永远扬帆远航。
本文作者 | 野玫瑰
责任编辑 | 小可
策划 | 小可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