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 一个装备虎式坦克的重型装甲战斗力有多强
  • 古往今来,大多以北方为营一统中原,为何朱元璋能从南向北统一
  • 一个导弹营有多少战斗力
  • 《亮剑》中7000人的独立团为何是八个营
  • 中国古代历史上共出现了400多位帝王,规模相当于一个营,若派去打仗,谁适合做营长
  • 中医所说的“荣”气与“营”气有区别吗
  • 如果地球有木星那么大,人类将会怎样生活
  • 《亮剑》中如果孙德胜是骑兵营长,那么在后来的战斗中他能否战胜日军骑兵部队
  •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很长时间内,清军都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这是由清军当时的装备水平、基本作战样式决定的。

而一营的规模,也因实际情况而不同。

绿营的一“营”规模

清军入关后,由于满、蒙、汉八旗兵大约只有20万左右,要平定天下,不敷使用,因此,以归附明军为基础,另组了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因此,他们也叫绿营兵或绿旗兵。

由于绿营本就大多来自归附明军,因此,绿营基本沿用了明军营制。

然而,明后期的营制中,一营的人数就是不固定的。

正如戚继光所说:一旗三队五队皆可,一哨三旗五旗皆可,一总三哨五哨皆可,一营三总五总皆可。

所以,明后期,一营的人数有多有少,不甚规整。大的营有3000人左右(《明御倭军制》),小的营有4、500人(《明世宗实录》)。

清代绿营的情况与明后期的明军基本类似,人数有多有少,但基本上“500”可以作为一个平均值。

绿营为何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绿营以“营”为基本建制,要回溯到明朝后期了。

原本,明朝的基本编制为:1卫5千户所,1千户所10百户所,1百户2旗总。

然而,随着热兵器的发展,这种基本编制显得笨重,不利于战斗力的发挥。

在戚继光等人的摸索下,明军革新了战法,以”一头两翼”或“一头两翼一尾”为基本队形,再加上中军,形成3-5的编制。

在这样的战法中,一个“营”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因此,“营”也就成为明军的基本作战单位。

鸦片战争前,绿营的基本战法与明后期的明军基本一样。

绿营也是采“一头两翼一尾”或“一头两翼”队形,以“进步连环之法”为基本战术进行作战。

因此,绿营自然也就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了。

湘军一营的规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绿营“不堪用”。

此后,以湘军、淮军的编制法逐渐流行,后来清军经制军新练军队,也多以湘军、淮军的方法为基础,因此,清军的编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组建湘军时,曾国藩力求编制固定、员额固定、统领固定。

初建时,湘军陆师每营定额为360人,在1853年底或1854年初时改为505人。

其中,一营、一哨、一什,每级各配备多少人,人员结构如何,配备哪些武器,都明细规定,做到“标准化”。

如此,组织层次简化,便于指挥,冷热兵器间隔配置,利于相互支援、掩护。

然而,在组建水师时,曾国藩的“固额化”遇到了挑战。

曾国藩想仿陆师确定水师营制。

然而,实际上,各营人数的规模只能视战船的多少而定。

不过,曾国藩还是尽可能标准化。每营多少船,各类船只每船多少人,各岗位人员结构,都力求“标准华”。

但是,由于编制一直不成熟,尤其是舢板缺乏统一指挥,因此,水战仍常有不利。

1854年的湖口之战中,湘军中计,缺乏统一指挥的小船被诱出,陷入鄱阳湖内,留在长江的大船运转不灵,缺乏保护,结果湘军水师被一分为二,损失惨重。

此后,曾国藩完善了水师营制:一营长龙船8艘,舢板船22艘,全营30艘战船,500人。

到1859年时,随着湘军马队的增多,曾国藩又确立了马队营制。

4名马兵为1棚,6棚为1哨,10哨为1营。全营哨官10名,正勇240名,加上帮办、字识、亲兵等,一营277人。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情况只是曾国藩部湘军的编制,在湘军系统中,其他军队各有差异。

比如,胡林翼在组建“鄂军”时规定:每营少则500,多则700,只是划定了额度范围。左宗棠组建“楚军”时,其营制与曾国藩、胡林翼又各不相同。

湘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原因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组建湘军前并无军事经验。

因此,曾国藩组建湘军,取法戚继光。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虽然双方都使用了不少洋枪洋炮,对战术也做出过一些创新,但总体水平与明末时其实差别不甚大。

而且···曾国藩好歹是以的是明朝人为“模板”,太平军的营制“模板”则更为古老。

太平军的营制,是冯云山在紫荆山时以《周礼》为“模板”编制的···

所以,曾国藩的营制还算是“先进”的···

只能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

淮军、练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对湘军编制做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由于淮军的洋枪洋炮远多于湘军,又与“洋枪队”接触较多,因此在编制、训练上做出过不少改变。

不过,正如李鸿章所说,“湘淮营制,同一家法”,总体上与湘军是比较类似的。

湘军、淮军的编制方法,虽然在镇压太平军、捻军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上与同时代的西方军队差距甚大,横向对比,仍属落后。

然而,大清却仍以湘军、淮军的方法进行经制军的改革,“徒袭湘淮成规”,可谓遗憾。

现建陆军的营制

甲午惨败后,袁世开认为,“虽由调度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

因此,他建议:仿照德国陆军的编制,指定新建陆军营制。

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4个兵种,各自独立成营,合成作战。

其中:步兵营,一营1554人;炮队营,一营1651人;马队营,一营809人;工程队营,一营510人。

上述数字,包含了军官、士兵,以及文职人员、伙夫、长夫等。

对于各类人员军饷、装备、训练,袁世开也都做了详细规定。

与此同时,张之洞等人也开始操练新军。

这些新军的营制各不相同。

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步兵1营只有250人,骑营180骑,炮营200人,工程营100人;步兵1营只相当于德军1个连。

与袁世开一样,张之洞操练心军时,也取法德国陆军,也都坚持了4个兵种独立成营的方式。

这种编制采用了西方列强军队的组织结构,设立了独立兵种营,成为能适应近代战争要求的多兵种合成作战单位,应该算是当时的一个重大进步。

当然,要真正实现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设想,就必须在营以上再设立常设指挥机构。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优势与弊端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利于中央集权。

以绿营为例。

绿营按其所属,分为“标、协、营、汛”。

其中,标与协、营之间,只有统属关系,没有从属关系。

也就是说,总督、巡抚,可以依命令指挥各营,但在平时,对各营只有监督之权,管理权限十分有限。

所以,营,以及被分散各地的汛,“化整为零”,不足以尾大不掉。

但弊端也是明显的。

以“营”为作战单位,在镇压国内起义时尚可,但在应对大规模近代战争时却暴露避短。

以平壤之战为例。

当时,左宝贵一个人直接统辖了15个营!

由于营以上没有常设指挥机构,各营都直接听命于左宝贵一人。

可是,在近代战争中,火力凶猛,战场范围大,左宝贵根本不可能实时观察到各营的战事,而各营之间又没有配备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左宝贵一个人怎么可能掌握各营的实际情况呢?

因此,甲午陆战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清军将士阻击坚决,日军遇到挫折。然而,日军往往能找到清军各营的结合部实施打击。由于清军各营缺乏持续、高效的统一指挥,往往无法对此一筹莫展,并很快失败。

因此,甲午战争中,小规模作战时,清军尚能一战,但作战规模越大,清军表现越差!

显然,这种编制是无法适应近代战争要求的。

北洋军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

1902年,袁世开上奏,建议模仿日本陆军的编制创练北洋常备军。

北洋常备军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每镇辖步兵2协,每协辖2标,每标辖3营,每营辖4队,每队分3排,每排计3棚,每棚14兵。此外,每镇还直辖炮队1标3营,马队1标4营,工程队和辎重队各1营,全镇共21营,两镇合1军。

常备军编制与日军师团基本相似,只是由于护兵、夫役等非战斗人员多,一镇总数比日军一个师团多3000余人。

因此,常备军编制已是一个比较符合近代化要求的军事编制。

当然,对大清来说,风险也加剧了。

北洋六镇,上下之间组织严密,再不是以前以营为单位的松散配置。

专业化的军队,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但当时专业化人才十分有限,而北洋军又继承了淮军“兵为将有”的习气,各级将官之间羁绊关系极强。

无疑,这给袁世开迫清帝退位创造了条件。

清朝初期,绿营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是承袭了明末军制。

这基本上符合明末清初时期的装备水平和战术特点,能够形成一定战斗力,同时又有利于朝廷“化整为零,分而治之”。

绿营没落后,曾左李等人又取法戚继光,以新营制组建湘军、淮军。

一时应急,本无可厚非,但大清却以此为方向组建新式练军。

鸦片战争后,当日本悉心学习法兰西、普鲁士的军制时,大清却只愿学习西洋装备,仍“袭湘淮成规”。

甲午战争后,袁世开等人初则以德国陆军的编制新建营制,后又以日本陆军的编制创建北洋常备军,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

传承且基本不落后,到举步不前、勉强维系,再到放弃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这既是大清营制的发展沿革,也是大清王朝的历史脉络。

一个装备虎式坦克的重型装甲营战斗力有多强

虎式坦克的防护能力非常强悍,第506重坦克营的前线指挥官回忆,在6个小时的坦克大战中,他的座车坦克总共承受了200多发反坦克步枪弹、10余发45毫米穿甲弹、10发76毫米穿甲弹的打击,履带、轮轴、悬挂系统都受损严重,但乘员安然无恙,战斗结束以后又开了60公里回后方修理 。

德军重坦克营编制:营部连:装备3辆指挥坦克。全营共辖3个装甲连,每连下辖连部(2辆坦克)和3个装甲排(每排4辆坦克),全连共14辆坦克,全营共45辆坦克。

苏联红军的坦克群,一度在视野中只要看到虎式坦克,立刻撤退并呼叫炮火支援。估计是被打怕了。

至于战斗中的交换比,各个部队的都不同,有好有坏,有的很辉煌,有的很平庸。

德军502重坦克营:己方损失107辆,击毁1400辆,战损比:13以上。

德军501重坦克营:己方损失120辆,击毁450辆,战损比:3.75。

德军503重坦克营:己方损失252辆,击毁1700辆,战损比:6.7。

德军504重坦克营:己方损失109辆,击毁250辆,战损比:2.29。

德军505重坦克营:己方损失126辆,击毁900辆,战损比:7.14。

德军506重坦克营:己方损失179辆,击毁400辆,战损比:2.23。

党卫军101重坦克营:己方损失107辆,击毁500辆,战损比:4.67。

党卫军102重坦克营:己方损失76辆,击毁600辆,战损比:7.89。

党卫军103重坦克营:己方损失39辆,击毁500辆,战损比:12.82。

部分重坦克营的战绩和战损如上↑,战斗力如何大致可以了解了。

古往今来,大多以北方为营一统中原,为何朱元璋能从南向北统一

谢悟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南移。中国历史自南宋以后,随着广大北方汉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北方始终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局面,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发生了空前变化,为强大南方各路诸侯的势力提供了可能。

二是元末发生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在南方,长江以南成了反对元蒙黑暗统治的大本营。以郭子兴为代表的红巾军,后来被朱元璋接管,先后战胜了方国珍、陈友谅,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以南半壁江山,使以后北上打败元蒙军队有了一个可靠、稳定的大后方。

三是元朝政府和军队争权夺利、内战不止给朱元璋义军从南至北一统天下有机可乘。王宝宝和其他军伐之间的矛盾,王宝宝和元朝政府之间的矛盾,直接引发了元朝军队内部长年混战,以致南方义军不断发展壮大而无暇顾及,朱元璋军队开始北伐,并一举拿下山东后,元军各部才停止内讧并回到各自防区,王宝宝受命抵抗朱元璋军队,由于元军内部相互猜忌和闹不团结,不能达成统一指挥,最终被朱元璋的军队迅速夺取了河南及河北许多地方,包围了元朝首都大都,切断了来自川陕甘方面对大都的支援,迫使元朝皇帝北逃,都城被明军攻破。

四是朱元璋充分发挥了政治攻势。明军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做到了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沿途得到了北方广大汉人的拥护和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让元军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士气高昂。

五是朱元璋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和策略。为了壮大自己,朱元璋采取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使明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做到了先控制、稳定长江以南,并为北伐做好了充分准备,认真研究北伐的具体打法和措施,采取“先山东,再河南及元都周边地区,最后切断元都和西北的联系,重点围攻元朝老巢大都“的战略战术,从而消灭了元朝的有生力量,取得了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

朱元璋之所以能从南向北一统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主观努力外,恐怕还与南方各方面情况较之以前发生变化(经济富庶、人口增长、反元情绪高涨)有很大关系,当然更离不开元朝的黑暗统治和各种矛盾激化以及元军之间的军伐混战。

一个导弹营有多少战斗力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您这事问的就有点笼统了,导弹营?您得告诉是啥导弹营?

地空导弹营和战略级导弹营有得比吗?一个常规,一个核弹这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单位,所以这事您要是纵向对比,真心没法比,还得横向比对着说这事才成。

那么横向怎么比呢?同样的装备,您还得看落谁手上,谁在使用,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他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事您要是简单的拿各种数据堆砌去说,也没多大意思。

接下来小编给您摆事实讲道理,说说咱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地空导弹营,他有多大战斗力。

有兴趣的小伙伴,您可以接着往下瞅。

地空导弹营

当年咱建立地空导弹营的时候,地空导弹这都属于新鲜玩意,他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东西。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全世界装备地空导弹的国家也没有几家,只有美国,苏联,英国这三个国家,其他国家就没有。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建国,那真是要啥没啥,放眼望去全国那个领域都需要钱,需要技术,需要人才,百废待兴一个人长一百个手巴掌都忙不过。

等到这口气刚刚舒缓,全国也有一个稳定局面的时候,这已经是五十年代中期了。

而您想不到的是,在1956年的三月份,中央就下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发展地空导弹在内的火箭事业。

事实证明老一辈革命家的眼光就是独到,别的不说地空导弹发射营就赋予了我们中国一片干净的天空。

那个时候导弹这事,咱中国人还真就来不了,建国这才几年啊,工业基础军工实力摆在哪里,自己弄导弹这不成的。

所以在1957年的十月十五号的时候,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等组成一个工业代表团去了莫斯科,想从苏联哪里签订一些个火箭技术方面的援助协定。

这份协定叫《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内容,苏联将援助咱盖德莱式地空导弹,听着这名字挺别扭的,他还有一个北约给起的绰号——萨姆2。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还答应派出一个建制营的官兵,来培训我们中国空军的第一个地空导弹营。

这大方向算是定下来了,但说真格的导弹这东西,您没有点文化还真就不行,而且人家来培训咱,他是不可能长时间的呆下去,还得想办法在短时间把人家的东西,给彻底的消化吸收了才成。

所以当时为了组建第一批地空导弹兵,在人员选拔上就下了功夫,从全空军的高炮部队,探照灯部队(如今撤销了),航空兵机务和场站部队,开始挑兵。

要求是思想要好,文化程度要高,专业技术要强。

说真格的,文化程度要高,在当时的中国还真就不容易。咱现在说文化程度要高,最次也得是大学毕业,那会大学生真心没多少,所以进入部队的,不仅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小学毕业的。

不管怎么说,最终兵是挑好了,这就得选将了。

您都不知道,这就是一个营的编制,但军官可都是从团一级的编制中挑选出来的,算是高职低配。

最终在1958年的十月份,我们就从苏联哪里进口了五套萨姆2,这就已经开始为部队筹集装备了。

在四月六号的时候,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就成立了,您都不知道,就这番号还是属于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技术系教导营,不是直接划拉到部队的番号。

这主要是一个保密原则,当时全营的官兵也就二百七十多人,成立的典礼都是在北京市清河镇空军高级防空学校礼堂做的。

打这里起,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拥有地空导弹部队,仅有的四个国家中的一个,

到了十一月十九号的时候,萨姆2这款装备才到了满洲里,当时还接到苏联过来的七十多个专家。

大家伙也知道,时间就不在咱这里,老一辈人都想把事情办到时间前边。

第一营建立了,这装备还没揣兜里摸热乎呢?空军在十一月三十号,就命令北京军区和南京军区的空军,再各自成立一个地空导弹营。

这就是后来的地空导弹二营和三营。

那会的人都存在一个思想,人能等装备,绝对不会让装备等人,做啥事都得赶到前头去,哪怕空等一场,也得这么干,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也是为什么,进入到2015年以后,我们可以连续爆兵,但不怕人手不够的原因,啥都赶到了前头去了。

好了,咱接着说。

地空导弹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按照苏联人通常做法,一个大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最终进入到实际操作,没有一年半,你就别想了。

当苏联专家看到我们的队伍知识水平的时候,都摇头嫌弃咱的文化程度低,但没想到我们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通过了考核,而且成绩都是相当优异的,最后苏联人都感到惊讶。

过去老一辈的人,干啥事都是拿命再拼,落后了几百年的中国人,就是靠着老一辈这种拼命,硬生生的让咱后辈享受到了如今的福荫。

您就说吧,就这样的部队,同等装备下,威力能小的了吗?

接着说。

咋说呢?当时根据协议,苏联人只负责培训一个营的人员,可咱成立了三个营的人马,后来经过协商,让其余两个营连以上干部作为旁听生在旁边听跟着训练。

当时咱感觉这种机会难得,咋也得多培训一些个人,所以机关,院校以及一部分基地人员,也参与到了培训中。

这第一期的培训人员就达到了六百四十六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地空导弹部队的骨干。

在这三个月的突击培训中,第二营和第三营的装备也过来了,而且也可以执行任务了。

但后来经过测算,发现就光三个这样的地空导弹营,是没法覆盖整个北京市的防空任务。

最终又增加了两个营,所以第四营和第五营是后来进入编制的,这一次我们只能自己来培训了,但依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了战斗力。

最终五个营一共有三十个导弹发射架,每一个营平均下来各有六套。

这就是当时一个空军地空导弹营的实力。

这组建出来了,咱就来看看这些地空导弹营的战斗力回事如何的?

战斗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我们的对手他们的情况如何?

当时国民党败退小弯弯之后,十个不高兴,一百个不乐意,一千个不服气,所以就会经常性的开着他们的侦察机跑到咱头上窥视。

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开着他们的RB—57A,仗着他们的飞行高度在一万五千五百米的高度,最大速度可以达到一个小时一千公里,认为咱手里的飞机没法对付他。

结果他是属于咸吃萝卜淡操心,当时歼击机的极限高度和速度还凑活能对付。

所以在1958年二月十八号的时候,这款飞机就被海军航空兵给打下来了,就连残骸都被我们大海军给捞了回去。

您都不知道这款飞机,美国人才造了六十七架,卖给国民党两架,转脸就被打下一架。

这就让国民党和美国人意识到,拿这飞机进行侦查,对中国进行窥视,基本上没戏,所以就消停了一段时间。

后来美国人又给国民党装备了这款飞机的升级型RB—57D,这家伙说穿了就是把原来的飞机上能扣下去的全给扣下去了,造成飞机比较轻,可以在一万八千米到两万米的高度上飞行。

就这种高度,当时我们的飞机是没法飞上去的,就算是达到了极限高度,在用技术拔高一下,也仅仅是达到一万七千五百米。

这家伙把个国民党乐坏了,有恃无恐的在1956年的一月份到三月份进行了十架次的侦查,范围囊括了十三个省市,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百零六个架次的飞行员都看到这飞机了,但苦于高度不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头上飞来飞去的。

到了1958年咱装备上了地空导弹,这就准备请这些家伙吃一顿导弹抄钢片。

时间走到1959年的十月七号,国民党上尉飞行员王英钦驾驶了一架RB—57D,高高的飞在一万八千米的高空,这就来了。

当进入到南京上空的时候,害怕咱的飞机打他,迅速攀升到了一万九千二百米,优哉游哉的从我们空军歼击机的机群上空飞走了。

估计是为了炫耀,拿他没辙,这飞机还沿着津浦路一路往北飞,这小身段飞的那叫个潇潇洒洒。

这架飞机压根就没有发现,蹲在大地上,瞪着一双雷达眼的地空导弹第二营,都在紧张兮兮的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把这家伙给揍下来。

等到这飞机距离北京一百三十公里的时候,我们第二营的雷达屏幕上终于看到了,那个跳动的小绿点。

等到距离七十公里的时候,就开始转入自动跟踪,一个三点发射,三枚导弹间隔六秒就冒着白烟奔着那飞机就飞了过去。

呵,对手还在懵圈呢?导弹就在这飞机的身边爆炸了,一个三连炸,导弹炸出来的碎片就把这飞机撕扯成了筛子。

就这款飞机,美国人就造了二十架,被击落的这一架是1957年出产的,1958年交给国民党使用,前前后后入侵咱十五次,如今画上了休止符,歇菜了。

当时为了保密,我们就在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消息,详细内容一个字都没有说。

这消息是:

“美制蒋空军 RB-57D高空侦察机一架,7日窜扰我华北地区上空,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击落。”

消息一公布,不仅把美国人给震到地上了,全世界都震惊了。

为嘛呢?从1941年德国人开始研发地空导弹算起,到这一天已经有十八年了,在这十八年中,导弹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您要说论实战的话,没有一枚导弹打下过一架飞机,如今这开门红就被中国地空导弹第二营给拿下了,您说吧他们能不震惊吗?

而且导弹这东西,当时我们还不具备生产能力,外国人更加高级的导弹也有,拔得头筹没他们的份。

第二营全体记二等功,营长的军衔晋升。

“我不服!”这是美国人的回答,他们看到了RB—57D被打下来了,然后就开来两架更加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那绰号可了不得啊,叫什么蛟龙夫人。

又是蛟龙又是夫人的听着就知道厉害,这是美国人在1955年研发成功的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

飞行高度已经突破了两万米,达到了恐怖的两万两千八百七十米,有零有整的,航速更是要和闪电媲美,一小时飞七千公里。

国民党接收了飞机之后,挑选飞行时间两千小时以上的飞行员进行培训,这一培训就培训了一年多。

回头在1962年的一月十三号,这U—2可就来了。您都不知道,当时国民党为了造势,大叫着要反攻什么的。

到了六月底的时候,这U—2前前后后来了十一次,全国各地几乎就飞了个遍。

这都飞了十一次,萨姆2为嘛不收拾他呢?

咋说呢?萨姆2属于半固定式导弹,所以他的装备很大,您要是让他机动起来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导弹营就那么几个,主要任务是担当北京的防空,而那架RB—57D在北京地区被打下来之后,国民党的飞机基本上就不敢靠近。

这就是为什么,U—2能猖狂着进来出去的原因。

U—2来的这么勤奋,咱不揍他那是不成的,毕竟老话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吗?”

所以我们就开始搞提前设伏,在六月底的时候,第二营跑到了长沙等着这条鱼上钩,结果等了两个月,啥都没捞到,最后又去了南昌进行伏击。

为什么去南昌呢?U—2进来的次数也不少了,这家伙的路线咱也摸清楚了,他们的飞行路线不管怎么变,他们都要进入南昌这块进行侦查,似乎把这里当做打卡地点了,有事没事都要跑过来拍几张照片。

埋伏圈做好了,咱也不能干等着,毕竟钓鱼你也的撒下饵料打个窝才成啊?

所以在九月七号的时候,我们一个轰炸机大队就从南京飞到了南昌,到了八号的时候又从南京出动一架轰炸机,在一万米的高度上兜了一个圈子去了南昌。

好吧,这么大动静,在加上我们故意往出泄露消息,美国人总该有点反应了。

于是国民党憋不住了,九月九号就跑来了,同样的调料同样的水,U—2依然保持戒备两万米的高度上飞了过来。

又是三枚导弹,又是三连响,又是三千六百块导弹爆炸所产生的碎片,又是一架被撕裂的高空侦察机。

这一次二营捞了一个全体一等功。

“我不服!”你看美国人还不服气,但他们先蛰伏起来了,打算弄点更加高科技的飞机,再来嘚瑟。

美国人好不容易截获了萨姆2的工作频率,美国人得意洋洋的给U—2装上了预警系统。

只要萨姆2的雷达往U—2身上一照,哎,他这飞机就有预警,赶紧溜,赶紧躲避。

一时之间萨姆2还真就拿他没辙。

咋说呢?老话说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吗?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个U—2他有二十秒的反应时间,于是我们就在这个时间段里头做文章,要压缩萨姆2的发射时间。

最终我们将萨姆2的发射流程做了更改,首先发射距离压缩到了三十八公里之内,而发射的时候萨姆2要做出十四个动作,在发射前先做九个动作,提前装备好,其余的五个动作在打开雷达之后,几秒内完成。

又是二营最终把美国人改装后的U—2给揍了下来。

这接二连三的被打下来,美国人有点不甘心啊,估计他们认为是巧合,在1964年的七月七号,改装后的U—2又来,还是被二营给揍了下来,四战四捷啊!

您看,装备这东西,您得看搁到谁的手上使用,威力大小他是不同的。

这要是一般人,遇到改装后的U—2有提前预警系统,那真没辙,我们不惜更改操作流程来打他,这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亮剑》中7000人的独立团为何是八个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独立团有7000人,属于正常现象。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下辖三个师。

八路军按照规定是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而实际上第115师,师长林彪,兵力为1.5万人;120师,师长贺龙,兵力只有1.2万人;129师,师长刘伯承,兵力只有1.1万人(过黄河的时候只有9000人)。

李云龙所属的独立团隶属于386旅,而386旅又是129师的主力旅。由于国民党给的编号之,386旅只能辖第771团、第772团,其它团就不能有正规的编号,故而抗日战争后期发展出来了,新一团、独立团等这样的部队。历史上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只有1200余人。

进入华北的抗日战场后,八路军迅速发展,以386旅为例,仅仅过了两个月,全旅发展到7000余人,扩充了两千多。一年以后,既1938年10月份的时候,八路军总人数已经由最初的3万多,发展到15.6万人,发展壮大的速度可谓指数增长。

《亮剑》的故事就开始在1939年中下旬,当时日寇集中5万余重兵,在第一军司令官梅津指挥下,分九路对晋冀豫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九路围攻”。李云龙就是突围的时候从正面突围,收到了处分。而后调往独立团的时候,正好赶上百团大战,这才有了围歼冈崎大队的一幕。

百团大战期间我军中国有100多个团参加,还有约60个团没有参加,当时八路军总兵力有约40万人,相当于一个团有2500人。而当李云龙打完平安县城的时候,已经到了抗日战争的中期,这段时间八路军有了更大的发展。

因为在1941年开始,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粮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八路军的名号可谓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

在《亮剑》当中,李云龙将自己的部下“化整为零”各自发展,在敌后八路军有扩充的土壤,加上李云龙又是一个能搞部队、搞武器的能手,所以部队在分散到各地后,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这样李云龙有八个营,7000人的部队就不奇怪了。

当李云龙说出自己有八个营的时候孔捷惊呼:“八个营,老天爷,都知道你李云龙今年发了财,没想到你小子成了暴发户了”,李云龙可劲得瑟:如今咱是真正的地主老财,有钱人!一旁的丁伟感叹道:又该打土豪了。丁伟只是感叹但并不吃惊,说明丁伟的部队也是赶上了这股发展“春风”,只不过部队没有李云龙发展的迅速

当然李云龙人员虽然很多,但他却一直是团长,因为这在1942年以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2000~3000人;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当然了,其中甲种团和丙种团居多。

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129师已经是拥有30多万人的部队,115师也有40多万,120师少一点也有30万左右,主体的中共武装已发展到100多万,此外有200多万民兵。

可见八路军在敌后发展迅速,《亮剑》中李云龙部队发展迅速正是当时八路军发展的真实写照,而7000人的部队,组建8个营是绰绰有余,因为一个营的部队600百人就算多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共出现了400多位帝王,规模相当于一个营,若派去打仗,谁适合做营长

豹眼以为应该让曹操做营长,司马懿做副营长。

还是看一下,听说这事后老曹与老懿子之间那段对话吧。

曹操:“老懿子啊,听说了吧?玉帝要组建一个加强营,规格比较高,待遇相当好。正在挑选负责人呢?玉帝御驾亲征,可是个表现的好机会,不容错过哦。”

司马懿:“是啊是啊,听说了。不过与我们好像不搭嘎,咱们资格不够哦。”

曹操:“严格说来,咱俩是不够的,想起来就后悔哦,悔不该当初没真下手啊。不过呢,咱的子孙不也把咱们给封了帝号嘛,没咱们就那帮兔崽子还能成气候?”

司马懿脸上青一块白一块,很不自在,说:“魏王,这事,这事说起来真不是我的本意哦。”

曹操:“仲达,别紧张,孤不是那个意思。这事不怨你,就孤那些不争气的子孙,与其便宜了别人,还不如便宜了你的子孙。毕竟你也出了不少力,也该享有这个待遇。不过呢,你该汲取孤之教训,直接干就完了。”

司马懿:“不敢不敢,您都不敢干的事,我哪里敢干哦。“

曹操:“好了好啦,不说这些啦,说正事吧。”

司马懿:“魏王,这事您确定要干了吗?”

曹操:“是啊,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何况玉帝亲征,不可错过哦。”

司马懿:“您做营长,我辅佐,这事没问题,我能搞定。不过呢,都是一帮帝王兵,不太好弄哦。”

曹操:“你傻啊,老爷兵都没法弄,一帮皇帝如何弄?玉帝好面子,你还真以为玉帝指望他们去打仗吗?也就是做做样子罢啦。找几个听招呼、喜欢凑热闹的,敲敲鼓、锤锤锣,走走过场就行了哈。玉帝养着那么多天兵天将吃干饭呢?”

司马懿一听就明白了,说:“魏王放心,这营长非你莫属了。想当初我还留着好几手没用呢,这次排上用场了。”

曹操:“孤王就清楚你隐藏的很深,你一定会办好。那咱们就等着一起转正吧。”

结果如何,就看玉帝啥时候发兵了。只要大军出去转一圈,玉帝一高兴,回来就把这事给办妥了。

不过呢,大家不要急。玉帝大驾,出趟门可不是小行动,说走就能走的。等一切安顿好,恐怕需要些时日。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么大的行动,没有几年的准备,玉帝没法起驾。按照地上的时间算起来,恐怕等待的时间不会短哦。

有兴趣的友友就慢慢期待吧。

中医所说的“荣”气与“营”气有区别吗

祖国医学所说的气,其含意范围很广泛。这里的荣气营气是相对于卫气而言。

所谓的“荣”就是荣养、具有荣养作用。荣养的物质是通过血液的运行到达全身的。

事实上,“荣”就指的是血,荣血,“营”也指的是血,即营血。而血液运行中所发生的营养作用就是荣气、营气。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精气行于经者,为荣气”,《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这里我想说明一下:

一,荣气和营气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荣”,多指无形,主要代表了血液的功能部分;“营”,多指有形,代表了血液的营养成分。

三,把营和血合称营血,但营主要指血液的清浠部分。即粘稠的部分为血,清晰的部分为营。

四,荣气营气都行于脉管内,卫气行于外。

如果地球有木星那么大,人类将会怎样生活

还好地球只是变得有木星那么大,而不是太阳那么大。不然我们人类世界就有意思了。即便是地球变得有木星那么大,瞬间感觉人类世界不是那么拥堵了。

如果要畅想“地球变成了木星那么大,人类将会怎样生活”,那就先不考虑重力对人类的影响吧!否则地球变得像木星那么大的话,地球的重力会把人类压扁的。人类是无法在这么大的星球上生活的。

木星有多大呢?先来看一张木星和地球的合影再来了解一下。

图示:木星和地球的大小比较

在上面的图片中,那个蓝色的小个子星球就是地球,旁边的大家伙就是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318倍,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1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0多倍。木星上有一个已经肆虐了300多年的超级风暴——大红斑,就可以放得下1个地球!如果把木星缩小成一个篮球那么大的话,地球就只是一个直径2厘米的玻璃弹珠。

图示:如果木星是篮球那地球就是玻璃弹珠

现在我们就清楚了,如果地球有木星那么大,人类将会怎样生活了?地球的直径将会增加11倍,地球的面积将会增加121倍。突然之间,感觉整个世界和平了。因为每个国家的领土面积都增加了120多倍,没有领土纠纷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蒙古国那可真是地广人稀了,每百平方公里才只有1.5个人。这要是到邻居家串个门,可能要走上几百公里地了。

地球一下子变成了木星大小,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出门不方便了。原来普通的民航飞机围绕地球赤道飞行一周只需42个小时就可以了。现在地球变得和木星一样大了,在用同样的速度围绕地球赤道飞行一周就需要19天的时间。这还得要求飞机一刻不停的飞行才行。

图示:木星的大红斑风暴可以放下一个地球

地球变成了木星那么大,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人们出远门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研发更加先进和快速的交通工具才能方便我们的出行。

当然,地球变得像木星那么大是不可能的。如果地球的体积变得和木星那么大的话,地球的质量将会远远超过木星的质量。那么地球的重力将会压平地球上的一切,人类也无法在质量这么大的地球上生存的。

地球变得和木星一样大,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欢迎大家点评!

《亮剑》中如果孙德胜是骑兵营长,那么在后来的战斗中他能否战胜日军骑兵部队

日本的这个骑兵部队可不是孙德胜能打赢的,别说换成营,就是换成129师骑兵团都不顶用。原因无他,鬼子的骑兵联队人数不是一般多。

根据亮剑的设定,日军部队为日军第四旅团黑岛森田大佐率领的“黑岛骑兵联队”。

黑岛森田为皇室成员,部下训练有素,从其所作所为,可以看出这是一支非常崇尚武士道的精锐部队。他们的上级为平陆勇夫少将,消灭骑兵连的命令就是平陆勇夫亲自下达的。

关键是,这是一支“联队”,而日军甲种骑兵联队鼎盛时有3000多人马。

日本骑兵联队是什么样的?亮剑里的第四旅团上面应该还有个师团编制,一个甲种师团有多达8个联队的配置,骑兵联队就是配属给师团的单位。因为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因此作为机动力量,都是跟着旅团走的。

日军一个骑兵联队为4个骑马中队和一个机关铳中队,约1200-3000人左右(按时间和部队级别人数差异很大,37年的甲种骑兵联队3000人很正常)。平时除了充当突击力量,也会充当下马步兵和机动力量,打起阵地战毫不含糊,连炮都有带。

李云龙的骑兵连是什么编制?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骑兵80人。

电视剧中数不出多少部队,反正那几匹马绝对不多。老王翻了下历史资料,找了个对应的队伍做参考,李云龙的上级单位129师的骑兵团。

129师骑兵团前身是工农红军骑兵第三团,大多是老红军底子,有3个老兵连,1个新兵连,老兵连湖北人、四川人居多,新兵连多是陕北人。

但是到1938年,这支部队也不过4个连加一个团直属连,每团9个班,每班9-12人,一连满编80匹马,总数400多人,不到400匹马。

就这400多人马已经是熬尽了129师的心血,没别的原因,一匹马按八路标准,每天8斤粗粮10斤草,400人马一天耗掉粮草7000斤,山里饮水还不足。吃光、喝光、啃光,连老百姓都称之为“三光骑兵团”。

放李云龙这个团级编制上来呢?别说骑兵马匹都是偷着扣下来的一部分,就冲那后勤,李云龙再会打楚云飞的秋风也是保不起的,他的骑兵连满打满算有60号人马都不错了。

就算有一个营的人马,参考129师骑兵团的数字,那也不是日军整个骑兵联队的对手。人数、装备差异太悬殊了。

所以说,孙德胜干的这事儿压根不是什么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打斗,而是一骑当千的血拼。如果算上包围围剿骑兵连的日军,甚至可以算是以一敌万。赵子龙啊。

日军已经是丧心病狂的拿10倍兵力围攻李云龙,骑兵连变骑兵团都没辙,除非真的达到后来兵强马壮的时代。那是个日军上万人的旅团级包围圈,日军黑岛森田大佐就算打不过,也可以从容撤退,将孙德胜的骑兵交给包围圈解决。

真要打,那也得是386旅亲自上才勉强凑合,但他们面对是整个日军华北方面第1军第四旅团,甲种部队。恐怕上级129师都不会随便开这种战端。

我们可以参考另一场真实历史中发生的战斗——黄土岭战斗。

这场战斗歼灭了日军阿部规秀中将以下900人,日军也是一个旅团。然而八路军耗费了6个团和1个支队,经过了漫长的多次战斗后才终于打赢这仗,1个旅团才留下900人,也就干掉了阿部浪过头的孤军。

你要说李云龙独立团比杨成武+晋察冀军区+120师特务团还牛那我也就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打的是诱敌深入的包围战,而不是独立团骑兵连那种被敌人包围的绝地死战。

总之,孙德胜的骑兵连已经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成为日军旅团级军令中要求“必杀”的军队,还有一整个精锐骑兵联队扑上去围剿,而团长李云龙的部队刚刚狼狈的突围出去,他们已经成为一支孤军。

没有跪着生,更没有脚软的做无畏的逃亡,而是英勇顽强的搏杀到最后,所以骑兵连让黑岛森田也为之动容,乃厚葬之。

孙德胜注定要英勇,他的骑兵连面对的是一整只合围的日军旅团,打的还是断后的阻击战,在被日军骑兵联队牵制住的那一刻就已经昭示了惨烈的结局。这不过是战争中最常出现的,另一曲《集结号》罢了。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根据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忆录的记载,至1944年底,抗日军队的番号共有120个军、354个师、31个独立旅、150个独立团和15个独立营,而到了1945年底第一期裁军结束时,共裁掉了34个军、110个师、21个独立旅、83个独立团和10个独立营(或特种兵营)的番号。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之时,整个国军400多万军队中,只剩下5个独立营的番号,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为什么占比这么小呢?因为部队正规番号授予的最低一级,应为团级或者相当于团级的建制,比如抗战时期的师级番号原本限制在200个(青年军突破了这个限制),比如第5军第200师所属三个步兵团的番号分别为第598团、第599团和第600团,还是有数字序列番号的。而各团所属的步兵营,则只是自己排序的一营、二营和三营了,不再有数字番号,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营”并不是一个完全合规的部队番号,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杂牌或者军阀时期自拟的独立营番号之外,民国时期“独立营”的编制大致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规军里面的“特种兵营”,包括独立的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单位,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仍然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占比较小,一时无力编组团以上的级别建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200师的前身: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车营,既然是军委会直属而不隶属于任何团、旅、师、军等单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营”。

毕竟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因此徐庭瑶考察欧洲军事回来之后,虽然提出了组建装甲部队的建议,可惜国弱民穷,只是在1934年购买了英国“维克斯”轻型炮战车16辆、水陆两用战车16辆以及英国重型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若干,以此为基础结合原战车队和汽车驾驶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战车营,因为这么点重装备也只能暂时编组为营级单位。

再后来又向德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17辆“I号战车”和12辆“Sd.Kfz.221型”装甲车等,再添置一些杂七杂八的装备和补充一些人员后,1936年底才有条件将战车营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将担任团长,战斗序列则仍然是由军事委员会直属,那么这支部队的性质就是“独立团”了。这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后来组建机械化第200师的基础,然后再以200师为基础扩编成为第5军,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不太够格)其实是从一个“独立营”发展起来的。

另外比较苦逼的一个兵种就是炮兵,国内各兵工厂不能生产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赖花钱进口,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曾在武汉行营(主任陈诚)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全国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当时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也就是共有九个独立的炮兵营。道理很简单:装备不足,除去配属给各军、师作战单位的火炮外,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营级”编组。

因为那个年代的炮兵配属,还达不到每师装备一团的水平,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只够条件装备一个炮兵营,如果把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团为单位编组,那么可用作战单位就太少了,战时不敷分配,这些独立炮营也都是临时配属给战区、集团军级别的建制作战,战役结束就要归建,仍由军委会直接掌握。相比较之下,日军一个师团就编有一个炮兵联队,同时在战役中还有独立的野战重炮兵、独立山炮大队(也是独立营的意思)、独立迫击炮大队的火力加强,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独立的通信兵营、高射炮营、交辎兵营、宪兵营等等特种兵单位,而正规的作战单位中,“独立营”的编制是基本没有的,前面介绍过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级并不是一个战术基本编成单位,没有序列番号、没有司令部设置、没有后勤保障分队,军事委员会拥有数百万陆军,没有必要编成“独立营”这样的建制。而没有番号的部队,在军政部的花名册上都不能存在,如何进行军政管理和拨发粮弹军饷?

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抗战时期军队编制比较混乱,各战区、各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可能会临时编组独立营的建制,不过既然是“独立”的番号,意味着必须是由两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所辖,而不能是团属(可以是师属、军属或者集团军属)。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我的特一营》,这支部队的人设那就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由军部直辖,所以也可以视为独立营的建制,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支部队,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M3冲锋枪明显穿越了。

独立营的另外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其实是我军的地方部队编制,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外,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于是出现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等编制。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断发展,到抗日大反攻阶段,地方武装也逐渐升格扩编,通常情况下,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如果超过了500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编组成为“独立团”,如果人数实在不足,比如只有200到300人,那就编成“独立营”,因此不少根据地所属的县大队,最后都授予了“独立营”的番号。

以罗帅领导的山东军区为例,到1945年8月初,整个军区(一级军区)共辖5个军区(二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和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已经达到27万余人。

其中这100多个独立营以平均每营300人计算,就达到了4万人之多,是根据地内部各县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地方政权、保卫土改、应对土匪和小股敌人的威胁。既然是地方武装而非野战部队,所以其兵员素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当然是第三档的,在没有组建山东军区各主力师的情况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军的旅、团等正规作战单位,也有独立团、基干团和支队等野战补充力量。

因此从任务性质看,这些“独立营”的战斗力肯定是相对较弱的,也就比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强那么一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