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生活中,你遇到所谓的“看客”吗
  • 《孔乙己》中的看客是怎样的看客
  • 看客心态、阿Q精神、道德绑架,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负资产,与儒家的影响有无关系
  • 我能在社会上当一个看客吗后果可怕吗
  • 很多人天天在刷抖音,作为一位看客你收获了什么作为一位听客你收获了什么
  • 你是怎样从过客到看客的
  • 你怎么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谈谈自己所理解的“看客”可以吗
  • 从唐山打人事件,身为看客到底要不要帮
  • 为什么网上几分钟的视频就能月入几万,而更多的人都是看客呢
  •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什么样的

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生活中,你遇到所谓的“看客”吗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襟亚。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

1.关于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是首先来看他自己来解释吧!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hú sù】意思为发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这段一针见血的文字出自鲁迅的《坟·娜拉走后怎样》!“张着嘴”这个入木三分的刻画,曾经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关于“看客”在我们学过的鲁迅课文中的具体表现。

在鲁迅的笔下,“看客”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孔乙己》、《藤野先生》、《祝福》、《药》,林林总总、密密压压的各款“看客”,挤在我们语文课本选给我们‘欣赏’的鲁迅各种题材的文章里。想来大家既便不能全部记的,总有那么一两个例子还忽闪在你学生时代的印记里。

《藤野先生》中这样写道: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对于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先生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客”现象显然也是这劣根性中的一部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外国人好像也不例外。似乎人类都普遍存在着这个恶习),在这一段中鲁迅尖锐的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看客嘴脸,甚至毫不客气的自我刨露“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祝福》中有这样的描写: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

看客对于别人的不幸天然怀着一股热情,甚至要“特意寻来”,要看到她讲的“呜咽”,虽然也会留下眼泪,虽然也会叹息,归根结底要获得的是那份“满足”。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满足感,是多么残忍和残酷的一种感受啊!

无论是看孔乙己笑话的看客;看着侵略者处决同胞的看客;看祥林嫂悲惨遭遇的看客;看革命者被砍头“热闹”的看客,看客的本质都是无知而无情的,都是以别人的不幸来慰藉自己不幸的可恨可悲的麻木不仁的——“恶”。

3.关于鲁迅笔下“看客”所处的时代特征。

鲁迅的笔下的看客,具有他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特征。关于鲁迅作品评判的那个时代背景,我在另外一个回答“为什么鲁迅的《呐喊》,都没有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中曾经有过较为详细的解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第二个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过所谓的看客吗?

今天,如果你稍微有些生活经验,见识过几个所谓“看客”现象就不会是什么难事。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当然线上“看客”围观是我们网络时代的特产,它为大家充分的“品头论足”提供了更方便、更自由和更广阔的舞台。

新的时代赋予了看客新的呈现模式,如今“张着嘴”看“杀羊”几乎绝迹了,但是假如正好有机会赶上“杀羊”的场面,估计看的人也是还会有。不信你看,街上无论是出个交通意外还是其它随便的什么意外,总有人会热情洋溢的围上去津津有味的观赏、品评。

公道的说,看客现象在今天也不是全然没有积极作用,比如对于某些“公共道德”问题就存在着积极的监督功能。这个也不用多解释,只要是混网络的,没几个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当然,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等负面现象也的确令人担忧!

如果“看客”心理不能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消失的话,我想我们只能尽可能的优化它,使它没有那么“恶”才好……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这样吧,我是襟亚,喜欢我的文字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吧!

——end——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孔乙己》中的看客是怎样的看客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作家成功地把孔乙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咸亨酒店,这为那些看客的粉墨登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鲁迅先生透过三种看客的思想和眼神,以犀利的笔触,诙谐的描写,活画出孔乙己的灰色的人生轨迹。

一是小伙计的同情。对于孔乙己,小伙计对其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实际上是鲁迅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小说在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笔墨叙述了孔乙己的诚实守信、心地善良。“……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此外,他还热情地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因此,在小伙计看来,孔乙己是迫于生计才干些偷摸的事,其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对其悲惨的下场,小伙计寄予无限的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处的描述,更是烘托出孔乙己在“我”的泪光中永远消逝的悲凉场景。“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拒,不要再提。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只手走来的……”。

二是酒店顾客的冷漠。冷漠、麻木、愚昧的看客,是鲁迅描绘得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他高度关注旧中国的那种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具体表现,其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咸亨酒店的这些顾客,多是些短衣帮,应该说,他们同样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他们早已失去了知觉,变得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似乎与他们相距遥远,其实,只要造成孔乙已悲剧的社会根源存在,谁都有可能要步入孔乙己的后尘。在他们看来,孔乙己只是一个多余的笑料而已。“孔乙己是那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通过看客那冷漠的眼神,可以知道孔乙己这个多余人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孔乙己则忍受着无比的委屈和悲哀,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此时的心境,他孤立无援,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体会到了人世的冷暖。在这些人面前,他只能是受讥讽、取乐的对象,这里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三是丁举人的凶残。丁举人作为看客却没有在小说里现身,而是隐藏于掌柜和顾客的闲聊中,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意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这张无形的大网,对知识分子的残害无所不在。丁举人沿着科考这条路爬上“举人”位置后,变得异常凶残,同是知识分子的孔乙己,与丁举人仅相隔一道门槛,却落得因偷摸被打折腿的下场,如此凶残的手段,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谈“丁”色变。作为看客,他目空一切,凌驾于法律之上,为所欲为。不难想象,丁举人一定是满面狰狞,无时不在盯着孔乙己的一举一动,直至孔乙己消失在人间尽头。

正是这些酒客无情的嘲讽,使孔乙己面对无尽的羞辱,也正是丁举人利用科举制度这把屠刀,一刀刀地割下孔乙己的肉,挖掉他的心,最后只剩下一具躯壳,被抛于荒野。这些酒客又哪里会想到,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呢?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无一例外地受到封建科考的影响,才酝酿了国民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麻木,愚昧、无知。

总之,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这种赤裸裸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旧社会,鲁迅先生的眼光往往精锐而独到,“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这种在血腥面前游戏人生、玩笑开心的看客群体可谓在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另类的狂欢,在人性上上升到了一个病态的极至,把对象的丑之为丑的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正是这些不觉醒的国民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先生沉默则充实,开口则空虚。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这种身患“猎奇癖”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给予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以特定的代名词:“看客”,使之成为丑的艺术典范,这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社会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学影响力。 

看客心态、阿Q精神、道德绑架,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负资产,与儒家的影响有无关系

当民众被统治阶级踢出民主的会议室,这些行为就会出现了!儒家中的社会学说,造就了民众民主利益的缺失!伟大的五四运动就是中国人民砸烂孔家店,发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的开始!

我能在社会上当一个看客吗后果可怕吗

谢谢邀请!

在任何一个社会,若能将自己设身事外,能真正把自己当作是个社会看客的人至今还未发现有!如你真能把自己修练成一个看客的水平了,也算是世界第一高人了,你的衣食无忧,整天躺在那里什么事也不用干,什么矛盾也涉及不到你了,这样的后果不说是可怕不可怕了,而且还远近闻名呢,这就是一个死了的“名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只看不说不做的看客特性。

如出家人在世界上对一切事物都看的都很淡吧,但人的“食、色、欲”本能想不沾都是不可能的,首先作为一个人,“食”是一日不可少的,你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瞧瞧,保证能把你饿死、渴死;“色”可以少沾,你说一个人一辈子都不近女色,好像没听说过;“欲”,这里指的是个人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对金钱美女的欲望,对当官的欲望,哪个人敢说你一样没有?就连少林寺的和尚最近都当了什么董事长,他不是对钱产生了欲望,他会去当吗?

提主提这个问题可能有自己的苦衷,也许是事业或是爱情受挫等原因,就想反正就这回事了,不说像出家人样“六大皆空”,最少对什么事都不去沾也不去问了,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的看客样,来逃避现实回避矛盾是不可能的,往往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你越想逃避它越往你身上沾,所以说社会看客你可能当不了了,还是面对现实,勇于直面现实去解决矛盾化解矛盾,做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才是正道。

很多人天天在刷抖音,作为一位看客你收获了什么作为一位听客你收获了什么

作为一名看客、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中国人的凝聚和团结,看到了中国的气势宏伟、看到了生死面前的抉择,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光明、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白衣天使、勇敢和无畏的精神!把自己的生死当作人生的历练、把青春美丽,贡献给祖国人民!听到了皓然正气的声音、湖北加油,武汉加油!听到刚强有力的声音、湖北,武汉、我们来了、请你们放心!听到、如泣如歌的声音、英雄一路走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千呼万唤、支援灾区所有工作者,望你们带着责任而去,健康、平安而归!

你是怎样从过客到看客的

在一波又一波奇奇怪怪的社会大潮面前,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被卷入经历过,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都是相同或者不同社会大潮现象中的过客。

而任何一个社会大潮现象都有起落时,所以我们中的极大多数人,最终都只能成为了看客,比如近些年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的自媒体人群,可以说如今极大多数人都成了看客。虽然其中有一部分人利用内容转战电商,但是你别看现在那个行业表面红火风光无限,其实它同样逃不掉任何事物现象都有生命周期的铁定规律,最终这部分从业者极大多数都会沦为看客,是铁定改变不了的。

所以如果心累了,其实做一个看客也很好!当然我们这个社会也得有不懈努力的追求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才能在不断摸索着向前而行!

你怎么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谈谈自己所理解的“看客”可以吗

鲁迅笔下的看客,就是一些麻木不仁的人。鲁迅所处的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替很快,民不聊生。但是,处于封建和半封建时期,人们不思前途命运,一味地浑浑噩噩生活在黑暗中,不觉醒。

鲁迅是思想进步派,具有鲜明的革命思想,痛恨旧制,希望受压迫的人们,团结起来推翻旧制,过上人人平等的新生活。

可是,旧中国的平民百姓,麻木不仁,不知道进步的意义,还盲目随和反对革命,看热闹,成为了“看客”。

像鲁迅笔下的“花白胡子”等人,本身也是受压迫阶级,却是不理解革命党人的慷慨就义,为革命赴死。还在茶馆里,听刽子手吹胡子瞪眼,随声附和唱好!这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壮举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可悲!

就连革命者的母亲,也不理解革命,看到儿子就义后的坟头上同志们送来的花圈,心❤生另样的失落感情。

总之,就是因为很多的看客存在,革命才屡屡失败,鲁迅即是感召民众起来革命,也间接批评当时的革命党人脱离群众,让广大的民众成为了看客。

从唐山打人事件,身为看客到底要不要帮

身为看客!

当初慈禧是如何做的,那些投降派是如何做的?换来的是什么?八国联军撤退了?撤退时还向中国道歉?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八国联军?

有人会说是太平 天国的人惹恼了八国联军才那样的。我只能对这样的人说:卧槽尼玛。

懦弱换不来怜悯 只会助长恶势力的气息。

为什么网上几分钟的视频就能月入几万,而更多的人都是看客呢

我觉得的确是这样,晚上几分钟的视频虽然能够月入几万,但是这也不是说只有几分钟,而且是在无数个视频当中刚好人们关注和喜欢的视频有这么几条,而这个视频也就是恰好只有几分钟而已。

要想做直播网红或者是拍视频成功的话,肯定前面有很多艰辛万苦的努力,我曾经也是在电视台工作过很多学生向的人,在他的大学阶段要花4年的时间学习摄像。有很多人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是自学的,但也是花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至少基本功是要掌握的。

而且天时地利人和,拍摄视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比如说拍摄农村题材的视频,那就需要有一个广阔的农村,要有这样的氛围和环境,城里面人往往就拍不出来,但是如果要拍一个体育运动的比赛,那又要恰好在现场,机位要比较合适,这样才能够排除比较精彩的镜头。比如说有时候我们想拍一些特别的精彩的镜头,那个时候往往在现场的人很少,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的精彩视频,全世界都愿意看。#2021生机大会##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策划##经济#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什么样的

鲁迅笔下的看客

没有同情心的看客

看客们的内心都是病态的,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被围观者越惨,他们就越快乐。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一帮看客,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就是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同情。鲁迅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一帮冷漠的看客跃然纸上 。

《药》中,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的观看杀人,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和看 客们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Q正传》中, 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们“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看客们看着阿Q赴刑场,却充满了兴奋,让人不可理喻。

《祝福》中,当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看客们喜欢来听祥林嫂讲不幸的经历,完全不是出于对她的同情,而是内心的空虚。

《示众》则是看客的群像速写。 鲁迅通过“首善之区”街头“示众”场景的白描,写出了街头社会各色人物的生动剪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看客”的群像。并且《示众》发生在一个“首善之城”的大都市,时代不是清末,而是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