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文化中最具长久影响力的怪物,吸血鬼在当代流行文化中依然魅力不减。
无论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克里斯托弗·李在英国汉默恐怖屋制片公司出演的一系列吸血鬼电影中的德古拉伯爵形象——高大瘦削、面容苍白、发丝服帖、黑袍笔挺;
克里斯托弗·李出演的德古拉伯爵
还是加里·奥德曼1992年上映的《惊情四百年》中塑造的高礼帽长卷发、墨镜西服的雅痞版德古拉;
《惊情四百年》
抑或当年好莱坞两大靓仔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在《夜访吸血鬼》(1994)中强化的美丽与诅咒并存的“美强惨”形象;
《夜访吸血鬼》
直到经典“玛丽苏”青少年文学改编系列《暮光之城》(2008-2012)将吸血鬼流行化的浪潮推向顶峰,观众们似乎早已忘记这个嗜血魔鬼最初是以怎样狰狞可怖的嘴脸面世的。
《暮光之城》
擅长神话新编的新一代风格家导演罗伯特·艾格斯在经过《女巫》《灯塔》和《北欧人》的职业历练之后,试图通过翻拍同名默片经典,重现这一类型作品最初的样貌,让电影吸血鬼开山鼻祖在银幕上以无比写实的风格复活——
《诺斯费拉图》
影片既有对影史经典的忠实延续,在关键形象和情节上,又有自己大刀阔斧的改编,而其影像格调之复古唯美堪称当代电影艺术品,从而获得了烂番茄86%好评率的超高评价。
毫无疑问,对于如何延续吸血鬼神话的魅力,艾格斯提供了一个精彩范本。
在刚刚公布的2025年奥斯卡提名名单中,《诺斯费拉图》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与造型设计共4项奥斯卡提名。
前不久,影片终于登陆流媒体平台
2024版《诺斯费拉图》翻拍自德国表现主义大师F.W. 茂瑙拍摄于1922年的同名默片。
1922年版《诺斯费拉图》
默片版《诺斯费拉图》是对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经典哥特小说《德古拉》的非授权改编,不仅将故事背景从英国伦敦改到了德国边陲小镇,还将吸血鬼伯爵的名字从“德古拉”改成了“奥洛克”(在古德语中可能意味着“战争”)。
“诺斯费拉图”本意取自古罗马尼亚语,意为“侵犯者”或者“令人厌恶之人”。
正因如此,斯托克的遗孀对《诺斯费拉图》可谓穷追不舍,甚至试图通过法律途径销毁影片的全部拷贝。不过该片的残片最终存留且得以修复,并且发展出了自成一派的影像风格。
1992年版《诺斯费拉图》
笔者曾经在伦敦查尔斯王子戏院看过该片的现场配乐版本,钢琴师在两架钢琴之间切换:以古典钢琴配合影片的正常叙事,而当奥洛克伯爵出现时,则变为如银铃般尖锐又诡异的电钢琴,让人联想起1979年另一位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翻拍的版本。
默片版《诺斯费拉图》中,由马克斯·施雷克饰演的光头奥洛克伯爵有着尖尖的耳朵和突出的门牙,十指又长又尖宛如利爪,成为影史恐怖经典形象。
由克劳斯·金斯基饰演的赫尔佐格版诺斯费拉图基本延续了这一视觉形象,在某些光影下颇像有鼻子的伏地魔。
赫尔佐格版《诺斯费拉图》
而在2024版《诺斯费拉图》里,罗伯特·艾格斯在引介奥洛克伯爵(由《小丑回魂》中的“小丑”比尔·斯卡斯加德饰演)出场时,长时间使其处于逆光的位置,壁炉的火光勾勒出他身着皮草大衣的轮廓,嘶嘶的粗重呼吸声营造出压迫感,反打赫特冷汗津津的不安表情,以及局部特写伯爵的长指甲、剥落的头发和龟裂的皮肤,具象地提醒着观众这具不死之身的腐坏和丑恶。
奥洛克伯爵形象的成败,2024版《诺斯费拉图》的关键。作为默片版《诺斯费拉图》铁粉的艾格斯深知这点,因此影片直至上映之前,都未对比尔·斯卡斯加德的奥洛克伯爵做任何正面曝光。
与默片版《诺斯费拉图》不同,2024版《诺斯费拉图》中奥洛克伯爵正面镜头并不多,而且平心而论,在特效化妆和电脑特效突飞猛进、见怪不怪的当代,造型也不及默片版那般夸张骇人。
但是配合情节尤其是比尔·斯卡斯加德精彩的声音演出,这一版奥洛克伯爵不仅拥有更为真实可信的外形,而且充满着怪异的蛊惑力甚至是性张力。
在以往的吸血鬼叙事中,女主角艾伦一直扮演着被引诱、被附体、被掌控、被侵犯的客体角色,她是吸血鬼伯爵的猎物,在后者的邪术魔力之下,展现出身不由己的、又痛苦又渴求的欲望,从而使得“吸血鬼之吻”一直具有象征性压抑/欲望的隐喻属性。
赫尔佐格版《诺斯费拉图》女主由阿佳妮饰演
而罗伯特·艾格斯此次翻拍的大胆及独到之处,则是开门见山地将艾伦放置在叙事中心,影片第一幕就以黑白色调展现出一位备受困扰的女性形象——梦游的艾伦独自站在偌大的迷宫花园中心,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力量正在入侵她的梦境和肢体。画面中一闪而过的恐怖怪物,给所有观众种下了不安的种子。
艾格斯版《诺斯费拉图》
正如影片一开场便试图建立起艾伦与诺斯费拉图之间神秘而复杂的联系,之后我们会得知她称后者为自己“忧郁的原因”,会发现影片巧妙地将这一时期对于女性歇斯底里症状的描述(肢体抽搐、神经失常),与吸血鬼使其“着魔”的超自然力量关联在一起。
艾伦只有与丈夫(真爱)待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中止噩梦的降临。然而,即使预见了丈夫将要被派往吸血鬼身边的命运,之后也不断主动地向好友哈丁夫妇(亚伦·泰勒-约翰逊和艾玛·科林饰)和阿尔宾·埃伯哈特·冯·弗朗兹教授(即本片中的吸血鬼宿敌“范海辛”,威廉·达福饰)求助。
威廉·达福饰范海辛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科学发展水平的落后、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病症认识不足等,她只能独自对抗恶魔。艾伦最后的结局,与其说献祭,倒不如说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牺牲和解脱。
而影片的高潮戏份,不仅注定将是2024年度最难忘的银幕时刻之一,也将成为影史吸血鬼电影的经典一幕。
艾格斯以大胆的魄力和想象力,用恐怖、性爱和精神迷乱等元素合奏出了一段惊悚诡异又无比惊人的华丽段落,影片的最后一格画面可谓令人刻骨铭心,甚至在凄美之中透露出一股只有借助当代电影特效技术才得以实现的影迷恶趣味。
艾格斯擅长赋予神话传说一种复刻其诞生年代的真实质感,比如将“女巫诞生”的蓝本设定在17世纪中期的新英格兰,清教徒被种植园主驱逐的历史背景之下(2015年的《女巫》),以及将《哈姆雷特》的故事原型还原为丹麦维京王子之传说的《北欧人》(2022)。
2024版《诺斯费拉图》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838年的德国小镇,时值欧洲工业革命前夕——电力还未普及,漫漫黑夜和嶙峋暗影仍然让人感到恐惧;无从诉诸于科学解释的生理和心理疾病,使得宗教自然而然在欧洲民众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前往古堡的途中,赫特遇到了一群吉普赛人,他们说着赫特听不懂的罗马尼亚语,对着一具尸身举行着诡异的仪式;树影婆娑的幽暗小径上,一辆无人驾驶的马车突然停在赫特面前,邀请他走向不容抗拒的陷阱。
影片竭力为对恐怖影像见怪不怪的当代观众营造一种属于前现代的恐怖感,同时也对原作的表现主义风格有诸多致敬:以扭曲的视错觉楼梯造型和对比度极低的色彩来贴近黑白默片的媒介表达。
当诺斯费拉图从罗马尼亚前来踏足德国领土时,随船而来的还有四窜的老鼠和瘟疫。一只巨大的尖爪形状暗影蔓延过城市上空,影片将这位嗜血伯爵施加于一对情人的诅咒,扩大成了对整个社会的腐蚀和残害。
《环球银幕》采访
《诺斯费拉图》罗伯特·艾格斯
Q:罗伯特,你想翻拍《诺斯费拉图》很久了,能否分享一下你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经历和你对它的最初印象,以及这些记忆对你后来的电影事业造成如何的影响?
A:当然!我第一次接触《诺斯费拉图》是在我九岁的时候,当时是在家庭录像带上看的。这部电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尤其是马克斯·施雷克的表演和他造型的设计,真的非常令人难忘。
《诺斯费拉图》的整体氛围既阴森又迷人,导演F.W. 茂瑙和编剧亨里克·加林将布拉姆·斯托克的原著改编成了一个非常简单却神秘的童话故事,正是这种简约和深奥的结合让我着迷。
茂瑙版《诺斯费拉图》
后来,上高中之后,我和好朋友阿什莉·凯利-塔塔一起导演了一部学生舞台剧版《诺斯费拉图》。我们用了黑白化妆、黑白场景设计,全都是黑白风格。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特别有趣。
当时,在新罕布什尔州有一家非常受欢迎的剧院,它以展演约翰·韦伯斯特和萨姆·谢泼德等人的经典作品而闻名。剧院老板在看了我们的演出后,就邀请我和塔塔把它搬到他的剧院,当然,以一种更专业的方式重现。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决定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即使我没有机会翻拍《诺斯费拉图》,它对我的创作身份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也是我个人成长和艺术旅程中的重要标志。
罗伯特·艾格斯在《诺斯费拉图》片场
Q:这次你选择从女主人公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能跟我们谈谈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吗?
A:当然可以!我觉得原版电影中有一点非常令人惊叹,那就是它拥有从一个女性视角展开故事的潜力。
在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里,吸血鬼前往英国似乎是为了统治世界,而两个女性角色米娜和露西只是碰巧在那里。可是,在《诺斯费拉图》里,吸血鬼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艾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就是关于艾伦的,而她在故事结束时变得尤为突出。
所以我想,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以艾伦的视角(展开故事)呢?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艾伦在剧本中被描述为一个梦游症患者。在今天,这可能只是一个需要治疗的医学问题,但在19世纪,人们相信梦游者能够与灵界或其他超自然领域产生联系。
《诺斯费拉图》
因此,我在电影里就有这个机会去探讨艾伦“歇斯底里”的特质、她的忧郁问题,以及她如何作为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立人物而存在。
我在其他采访中也提到过,艾伦既是吸血鬼的受害者,也是19世纪社会的受害者,她和丈夫的关系虽然很亲密,但他却看不到她的这一面。
《诺斯费拉图》
唯一能理解她的,却是一个吸血鬼。这让故事变得非常具有悲剧性,也让三角关系更加复杂和有趣。
Q:除了原版《诺斯费拉图》之外,你还向演员提供了哪些电影作为参考,来帮助他们进入角色?
A:我让演员们观看了不同的电影。莉莉、尼克、艾玛·科林、比尔——他们每个人的观影清单都不同,而他们的清单又与摄影指导的不同,摄影指导的和美术设计师以及服装设计师的又不一样。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不同的养分来激发灵感。
在整体基调和镜头语言上,我认为对这次《诺斯拉费拉图》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是杰克·克莱顿的《无辜的人》(The Innocents),摄影师是弗雷迪·弗朗西斯。
弗雷迪·弗朗西斯(担任《象人》摄影)
无论是作为摄影师还是导演,我都非常喜欢弗雷迪·弗朗西斯,他的场景调度非常出色,就算是看似张扬其实也是服务于故事本身。所以,当《诺斯费拉图》让人觉得像一部老电影时,我认为这种感觉来自我们的拍摄方式,包括场景调度、胶片拍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
但让它更现代化的两个元素是:我们能够把一些潜台词的内容更直接地展现出来,同时声音和音乐的呈现远远超出了一百年前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
Q:在媒体场放映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影片居然有很具喜感的桥段,好几个场景都让大家不禁笑出声来,这在你以前的作品中是没有过的……
A:我喜欢超级压抑的恐怖片,让人看完两周后都不想出门的那种。我想拍一部那样的片子,但目标是面向更广泛的观众,所以有时候就需要用一点幽默来释放紧张的情绪。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找到了幽默和黑暗的平衡点,但我很高兴听到你的反馈,大家能够理解到片中可能只占7%的幽默……
《诺斯费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