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几天的“鏖战”,史上最强“春节档”的排名已经初见眉目,《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00》断层领先,《封神2》却没有像第一部那样以优质内容承担住了观众的殷切期待,目前来看口碑两极分化十分明显,想要复制之前的辉煌已经基本上不可能了,预测最终票房落点已经降到了15亿,和第一部的26亿有着不小的差距。《封神2》究竟缺少了哪些东西,才让当初选择热情支持的“封神胫骨”变得不买账了?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分析一下。

视效恢弘想象力欠奉,“群像”优势无影无踪

作为一部“史诗级”的奇幻神话大片,视觉特效自然是《封神2》不可不说的重点之一,与第一部相比,《封神2》的战斗场面更多,创作难度更高,全片拥有1900多个特效镜头,超过了影片三分之二的镜头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和丰富的视听体验,无论是毛发纤毫毕现的墨麒麟,还是攻城的花狐貂、青云剑幻化成的石龙,都可以代表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每一帧都能感受到经费在燃烧。

《封神2》:从“男色审美”到“女性弧光”,乌尔善能把握吗?-风君娱乐新闻

虽然《封神2》已经将“工业大片”的视觉冲击力拉到了最满,但却仍然有两个问题无法忽视:一,特效输出不够稳定。二,缺乏新鲜感和想象力。

例如,殷郊的“法象”呈现出的效果“光污染”严重,与当初在互联网流传的效果图相去甚远,仿佛卖家秀与买家秀,令人大失所望。还有神似“伏地魔”的通天教主,压迫感十足,但缺乏东方神话中独有的轻灵飘逸感的魔家四将,等等……,整体设计大都缺乏能够颠覆好莱坞式工业设计框架的新鲜感,和在细微处传递中式传统文化审美的想象力。

说完动作戏,接下来讲讲“文戏”。《封神1》之所以能在上线后俘获大量的“自来水”,通过口碑发酵热度,除了讲好了“弑父”这个极具莎翁气质的经典母题之外,丰满立体的群像塑造,也是它能够在一片质疑声中成功“逆袭”的关键。

近年来,内娱选秀彻底被冻结,让大家格外渴望影视市场能及时补充一些新鲜血液,“质子团”的出现,无疑满足了当下主流受众对“男色审美”的需求,这些气质与外形都百里挑一,又经过长时间针对训练的演员,遇见了不管戏份多少,都刻画的足够生动合理的角色,两者互相加持,迅速出圈也是顺理成章。

还有对纣王殷寿、妲己的人设,和两人之间关系的颠覆性重构,也让网友眼前一亮,深深陷入在他们的“反派魅力”中无法自拔。

可惜的是,这种可圈可点的“群像”优势,在《封神2》中已经彻底消失了,第二部的故事从邓婵玉和闻仲先后奉殷寿之命攻打西岐,夺取封神榜开始讲起,已经失去了父亲的姬发必须用年轻的臂膀扛起责任,带队守卫家园。

《封神2》:从“男色审美”到“女性弧光”,乌尔善能把握吗?-风君娱乐新闻

在这样的故事框架之下,主创把大量的笔墨都放在了姬发与邓婵玉这两个主角的塑造上,其它的配角通通变成了扁平的NPC,被迅速划分完正反阵营,发挥各自的符号化意义,就结束了,很难让观众像对第一部的伯邑考、崇应彪那样,在不多的戏份中感受到人物的鲜活,从而产生强烈的共情。

就以闻仲为例,在原著中,他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悲剧人物,刚正不阿、忠心耿耿,明知道纣王不是贤明君主,却还是想以一己之力扛起大厦将倾,最终以身殉道。但在电影当中,闻仲则完全失去了这种令人唏嘘的复杂性,变成了纯粹的反派,无脑听从殷寿命令的“鹰犬”,从头至尾都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大男主”没有立住,女性角色又惹争议

配角彻底扁平化,那么主角呢?《封神2》显然也没有给出一个足够令人满意的答案。从目前社交平台上的反馈来看,邓婵玉这个角色显然已经成为了网友们争议的焦点,爱她的,觉得她是大荧幕上难得一见的强大女将军,飒爽的“老公姐”;不满的,觉得影片后半段她与姬发之间若有似无的暧昧,又让故事走向了俗套。

我们不免要来揣度一下乌尔善的心思,他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角色,并赋予她全片最完整的人物弧光,迎合市场的心思是昭然若揭的。

《封神2》:从“男色审美”到“女性弧光”,乌尔善能把握吗?-风君娱乐新闻

第一,去年“小妞电影”《好东西》的上映,让互相网上掀起了一阵调侃、批判“老登电影”的浪潮,当各领域的女性话语权都在增长时,她们自然会对以男性为主体的影片霸屏的现象感到不满,这时,如果在充满“父权叙事”的《封神2》中塑造出一个打破刻板印象、主体性极强的女性形象,或许可以满足大部分女性受众的审美需求。

第二,“质子团”出圈之后,各种疑似塌房的“黑料”频频出现,不论是真是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圈粉的长尾效应,对于乌尔善来说,如果能在第二部像推出“质子团”一样,推出一个新的“女性idol”,无疑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那尔那茜打戏利落,又神似“花木兰”,填补了国内女演员的类型空白,不能说没有这个潜质。

但很显然,乌尔善在第一部把握住了“男色审美”,并不代表他就能把握住在当下敏感点极多的“女性主义”。

电影开头邓婵玉带兵渡河,行至浮桥之上,姬发带领西岐青年唱起了描写少女怀春的情歌,意在调侃她,邓婵玉却不以为忤,无比坦然的让他们“继续唱啊”,这一桥段在社交平台上被大量粉丝视为打破男性凝视,强调大女主主体性的成功刻画,瞬间立住了邓婵玉的人设。

《封神2》:从“男色审美”到“女性弧光”,乌尔善能把握吗?-风君娱乐新闻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邓婵玉与姬发之间暧昧的情感线开始逐渐发酵,到最后死于姬发怀中,让一部分观众实在难以接受,一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最终求仁得仁的女将军,最终的“判词”竟然是“有女怀春”,这种尴尬的设置难免会让各种争议纷至沓来。

当然,也有一部分粉丝为电影辩解,认为简单的把一男一女之间的感情视为爱情,是一种“性缘脑”,邓婵玉和姬发之间的羁绊远远高于这些。但真的是这样吗?从片方为两人设计的对手戏来看,确实是刻板印象中爱情“萌芽”的表现方法,例如,欢乐的篝火晚会中,穿越人群的对视;最后一刻只想听一首初见时的情歌,等等……,完全可以有更巧妙、更高级,更不容易让观众陷入“性缘脑”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爱情,让一个杀伐果断、勇武过人的“大女主”形象走向崩塌。

除此之外,比起邓婵玉身上“夹生”的女性主义,更糟糕的是,主创在为邓婵玉这个角色的弧光不断加码的时候,已经于无形当中影响了对男主姬发的塑造。

和邓婵玉的临危不乱,赏罚分明,具备领袖气质相比,回到家乡的姬发变成了打仗这一领域的“新手”,缺乏军事才能,关键时刻只能靠“仙人”们助力。而在心性方面,经过第一部结尾,本该淬炼升华的他,在第二部仿佛被“一键重置”了,动不动就认为该向暴君下跪,来换取子民生存的机会,给人一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割裂感。

甚至在面对闻仲这个第二部的终极大boss时,他还在反复犹豫不决,既舍不得伤害邓婵玉,又纠结有没有不杀人的解决方式,最后还是邓婵玉推了他一把,替他做了决定。可以理解,片方如此设置,是希望表现出武王作为天下共主的仁义与善良,和他作为普通人的真实与脆弱,但这种不太讨喜的男主人设,放在一个春节档商业大片中真的合适吗?确实是需要斟酌的。

总的来看,虽然《封神2》存在着太多的遗憾,但该系列仍然是推开“国产神话电影”大门的里程碑之作,有生涩的“毛边”不可怕,怕的是不再认真为观众“造梦”,希望在第三部的创作中,片方能够吸取这一次“挫折”的经验,为粉丝和“自来水”带来升级版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