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剧照 图源网络
文/云淡风轻
这是一部有点特别的传记电影,名字很文艺,叫做《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说的是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人存在主义的爱情实验和感情契约让全世界为之赞叹,让无数人羡慕不已。他们相互爱恋,却约定既不结婚也不干涉对方的交友自由;这样的交往从1929 年一直到1980 年萨特去世,几乎算是持续了终生。两位名人的这段关系不仅是存在主义在现实中的哲学范本,而且把异性间的自由和友谊演绎到了极致。
这部影片却展示了他们情感中的另外一面,属于凡人的那一面。浪漫的片名讲述的是不那么浪漫的故事。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剧照 图源网络
1929年的巴黎,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年轻姑娘西蒙娜·德·波伏娃,遇见了让-保罗·萨特,一个同样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男人。他们的相遇,就像是火星撞地球,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波伏娃后来回忆说:那是一种命运的撞击,她知道这个男人将改变她的一生。萨特是一个生性风流的人,他热爱自由,尤其是爱情的自由。尽管他深爱着波伏娃,但并不愿意为了她而放弃他的“自由”生活。他公开和其他伴侣交往,他相信爱情的真正形态就是这种自由而不是束缚。波伏娃也在父母催婚和闺蜜的不幸婚姻中对女人在婚姻中的角色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厌恶,于是他们两人达成共识:不结婚,也可以有别的情人。他们认为任何情人都不会破坏他们的爱情,他们认为没有了婚姻的束缚和爱情专一性的约束,反而因此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主张“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个人对他的存在的选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存在主义基本观念。而波伏娃的《第二性》中则以“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作为其女权主义的基石,目的也是为普天下女人争取命运的自由。
这份契约似乎是他们学术论点的实践,理应十分美满。可是结果却证明:这样的契约对男人和女人的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于双方都更加像是一把双刃剑,他们的一生充满了自由与束缚的复杂纠葛。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剧照 图源网络
先说波伏娃:尽管波伏娃也有着自己的情人,但她深爱着萨特,她最终发现自己骨子里就像所有的女人一样想要独占爱人,这种锥心的嫉妒令她只能在黑夜里独自哭泣,她甚至无法与他之外的男人做爱,只有女人与她同床共寝。这部影片将这位女权主义学者从圣坛拉回民间,她还是女人,女人的身体无法撒谎。她一次又一次陪同萨特走南闯北,目睹萨特从默默无名到蜚声寰宇,可这些不能弥补她一次次黯然神伤,萨特派人来告知她,自己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延长在某个地方的访问期限,波伏娃是明白的:“告诉我,这次这个女人美不美?直发还是卷发?”—这份“契约婚姻”给了波伏娃灵感和荣誉,但同时也变成了她一辈子都绕不出的迷宫。她和萨特之间的那些看似理性的共识和约定,在现实中却变成了她内心的挣扎。她爱他,但她也恨他,她恨他的自由,更恨自己的无法自由。
在这段关系中,天性风流的萨特要潇洒自如得多,他告诉波伏娃:他需要偶然的爱情。作为一位作家,他需要新鲜感与刺激。于是他公然四处沾花惹草,甚至跟波伏娃的女伴上床。或许他与别的男人的不同之处只有一点,他很坦诚,毫无顾忌地对波伏娃坦白一切,认为理所应当。即便如此,他也克服不了嫉妒,当波伏娃的美国情人追到巴黎跟她求婚时,他嫉妒得发狂,近乎粗暴地以工作和契约为名赶走了这位深情的美国人奥尔格林。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剧照 图源网络
于是我们不得不看见性试验带给两人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萨特处处留情,他可以从不同女人的床上回到波伏娃的身边跟她大谈自己的艳遇。可是事实上两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克服对彼此的嫉妒,但都做得不太成功。双方许诺给对方的自由,细看还是写满了“占有”,只不过这种占有是通过更隐秘,更残酷的精神折磨达成的。他们似乎一直在用背叛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忠贞。
波伏娃和萨特的关系,是他们个人理念的体现,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自由与束缚的复杂纠葛;也让我们思考:爱情究竟是什么?是自由的追求,还是束缚的接受?或者说爱情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与束缚的平衡?
《花神咖啡馆里的情人们》是讲述萨特与波伏娃爱情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与人们的想象之间似乎有着不小的差距,有人说或许不真实吧?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又让人浮想联翩。然而无论电影所讲述的是不是完全的事实,却从另一个角度为世人揭示了萨特性试验的残酷。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剧照 图源网络
据说有人问过波伏娃:如何理解她与萨特的爱情及《第二性》里的一句话:“一对幸福的男女是在爱情中认识自己,置天地和时间于不顾,他们自我满足,他们实现绝对”。波伏娃的回答是:“至于《第二性》的引文,并不直接波及萨特和我的问题。我从我们的爱情里获得了启发,而源自幸福爱情的绝对感,幸好是普天下都能实现的事情。两个深深相爱的人热爱生活,是无需任何别的理由的。纵然岁月流逝,真正的爱情始终能保持,会赋予生活全部的意义,全部存在的理由。”
不得不承认,波伏娃和萨特的这种模式最终成就了一对天才,大概也只有天才才适合这种相处模式吧:无所谓对错好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似乎不是欲望,甚至于不是精神或者思想,而是一种更为永恒的东西,类似于一种物质的存在,他们是同一种“物质”,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总在相互交流:写日记写信,告诉彼此每天的每一个细节。在共同相处的五十年时间里,他们之间流转的书面和口头文字的数量之大令世人咋舌。情绪的起伏来了又走,工作一如往常。工作,永远只有工作!在咖啡馆工作,旅行时工作,在家工作。他们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作家间的关系。“在文学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 “我们之间没有婚姻,也没有分离。”
对,就是这样,只有工作,明面上只有工作,工作掩盖了内心的真实。可是仍然受尽煎熬代价惨重。
1964年,萨特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于1980年去世。波伏娃一直没有结婚,她死后和萨特一起合葬在巴黎蒙巴纳斯墓地,手上戴着奥尔格林送她的银戒指。
现实从来不完美,但现实让人感动。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