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a
编辑| 李寻欢
95.10亿,2025春节档再次刷新影史纪录,没有黑马逆袭,只有种子选手的滑铁卢。
同业内映前主流预判一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2》)成为档期冠军,超预期的是它将登顶影史,直奔80亿+票房落点而去。
陈思诚的《唐探1900》稳定发挥,保住了亚军位置;有着浓厚粉丝电影属性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虽然有着最高的预售票房,但却未能重振式微的武侠片类型,后续走势乏力;《蛟龙行动》属于“几年前的选题”,票房垫底。
出乎意料的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口碑和票房都没有撑住,票房相比前作缩水半数以上;另外,一向是“名作之壁”“档期质检员”的《熊出没·重启未来》(以下简称《熊出没11》)被《哪吒2》分流了大量亲子观众,将创下近几年最低票房。
特效大片扎堆的春节档,显然比过去更残酷了,冠亚军之后,20亿量级直接断档,非头部“喝汤”都难。当名导、IP、顶流都无法保障胜出,最终比试的,是对大众喜好的精准拿捏。
95亿春节档:“一超一强三扑”
2024年年底,国家电影局宣布“全国电影惠民消费季”启动,从2024年12月延续至2025年2月,四家支持机构,将合计投入不少于6亿元观影消费补贴。
但从实际体感来看,或因票补规模有限,且特效大片含量最高,票价拉低作用并不明显,社交媒体上仍有不少抱怨春节档票价贵的声音。
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目前,档期内平均票价50.8元,相比去年49.1元反而略有提升。今年137.3分钟的平均时长,也是最长的一届。一个令人欣喜的数据是观影人次达到了破纪录的1.86次,“流失的观众”重回影院——这要归功于现象级爆款《哪吒2》。
价格当然不是观众考量的唯一因素。从口碑来看,《哪吒2》豆瓣8.5分断层领跑,《熊出没11》口碑次之,达到了7.1分,《唐探1900》《封神2》《蛟龙行动》的评分分别为6.5分、6.1分、6.4分,《射雕》5.5分口碑垫底。
口碑差距直接影响观影意愿,虹吸效应空前。
灯塔报告显示,57%观众2024全年只看1次电影,集中在春节档,而在今年,这“唯一的选择”几乎等同于《哪吒2》。据小规模调查,不少观众甚至选择了二三刷《哪吒2》。
就类型而言,不同于去年,今年没有纯粹的“喜剧片”且差异较大,但无论是《哪吒2》,还是《唐探1900》都相当注重情绪价值的提供,笑点的设置。
从档期走势来看,自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单日票房TOP3《哪吒2》《唐探1900》《封神2》阵型保持稳定不变,后三名《射雕》《熊出没11》《蛟龙行动》则轮番替换。
从首日排片来看,今年前四部影片的排片占比差异很小,预估潜力和起跑线相差不大,《哪吒2》比《唐探1900》排片仅仅高出0.2%,从第三天起,各片排片占比和上座率逐渐拉开差距,《哪吒2》断层领跑。
饺子五年磨一剑的《哪吒2》,号称投资5亿、特效镜头数超过前作所有镜头数,在成人市场和未成年市场碾压所有对手,也成为院线经理们的意外之喜——知道它强,没想到能这么强。这个“最强春节档”一半票房都是它贡献的,这还是在只有35%排片的情况下。该片从初三起接连五天逆跌完成独舞,当天6.18亿,初四7.31亿,初五8.11亿,初六8.41亿,初七8.61亿。
被网友戏称为《黑神话:哪吒》的《哪吒2》,延续了“逆天改命”的主题,颠覆神与妖的正反派设置,特效极尽炫酷,卖萌、热血、搞笑一网打尽,申公豹等配角也有足够饱满的人物弧光,也比前作赢得了更高的口碑。
表现符合预期的《唐探1900》,凭IP基础顶住了压力,证明了陈思诚依旧是内地商业嗅觉最敏锐的“电影产品经理”,在《唐探3》口碑崩塌后,端上了前传而不是着急上《唐探4》,摆脱原有时空局限格局打开,融入了特定时代历史背景,周润发加入,依旧是熟悉的配方,推理不能深究,主打喜剧和自强爱国的共情,在下沉市场号召力依旧,“唐探宇宙”和“陈思诚制造”口碑回暖,唐探成为国内首个百亿IP。
同为动画类型的《熊出没11》,虽然被《哪吒2》抢走了大量亲子受众(灯塔数据显示《哪吒2》多人结伴观影比例超三成),票房缩水,但回本盈利压力较小。剩下三部“扑街大片”,内容品控各有各的问题。《射雕》和《蛟龙行动》有“男频”属性,但由男流量主演、吸引女性粉丝,一定程度上定位受限。
作为三部连拍的中式奇幻神魔史诗,《封神2》不乏考究之处,女将军邓婵玉惊艳众人,问题出在了人物塑造、情节拖沓等文戏方面。邓婵玉和姬发的感情线让观众大呼离谱,姬发优柔寡断降智,纣王妲己等第一部出彩的角色变成了工具人。
许多观众在看完《射雕》之后反映:肖战的表现意外及格,演员甚至只是问题最小的一环。徐克天马行空的“魔改”属于常规操作,其受众局限于肖战粉丝,和怀着导演滤镜的影迷,但镜头美学终究无法替代故事逻辑。
虽然看似同样顶着IP续集光环,但《蛟龙行动》毕竟不是《红海行动2》,且距离后者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六年,先天热度不足,后天有着文戏潦草等缺陷,对于这部主旋律而言,国庆档或许是适配度更高的选项。
这届春节档再次验证了,在这种“全民属性”突出的档期,比拼的不是影片质量,而是内容吸引力的最大公约数。
这正是《哪吒2》之所以大杀四方,让各个圈层都满意的根本原因。前作50亿票房打底,为续作带来了足够的粉丝基础和知名度,续作认真打磨过、动画类型覆盖全年龄层,对不公的愤怒迎合时代情绪,同人女能嗑到“藕饼”红蓝CP,打斗特效和喜剧元素吸引男性观众、下沉市场,动人亲情直击家庭受众,主题表达征服了影迷。
挤进春节档这个豪赌之局,“输不起”的代价越来越高昂。重用大导演顶流,重金投入视效,却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打磨,是失意大片们的共性。
IP价值之战与舆情之战
大IP的商业价值远远不止票房,同时也带来了衍生品开发、IP联名授权、线下实景乐园等诸多非票房收入的想象。今年,超过30个品牌参与春节档电影联名。
与蒙牛、荣耀手机等联名合作之外,《哪吒2》正在持续点燃“谷子圈”。光线传媒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哪吒2》已经规划并陆续推出潮玩、手办、雕像、卡牌、文具、食玩、徽章、立牌、出版物、毛绒产品、生活用品等衍生品。
FunCrazy与电影联名的官方手办目前众筹进度完成率超9400%,超过1万人参与了该产品的“预购”。售价35元的亚克力色纸,人气超过10万,销量超过9000件。其泡泡玛特盲盒隐藏款被炒至300元。
《唐探1900》也与泡泡玛特合作推出了角色盲盒,与安慕希合作定制番外,“票房每破10亿随机抽取一名粉丝送阿维塔 07 Max一年免费使用权”。《和平精英》联名《熊出没11》推出新皮肤。老庙黄金等10余个品牌与《封神第二部》进行了联名,《蛟龙行动》有6个男性向品牌合作。
整个春节档,既是一场“衍生品之战”“品牌营销之战”,同时也是一场“舆情之战”,之于每部电影,负面舆情呈现出不同的影响。
批评《哪吒2》的声音主要集中于“消解了反父权的主题”,作为最大档期的商业片,去除“剔骨还父”等情节、选择主流价值观不难理解。据2019年澎湃新闻对导演饺子的采访,他当时便表示:“还真不敢完全照原著来,那实在太坏了……有些‘糟粕’,一定得坚定地把它给去除掉。”
其他负面还有母亲牺牲,屎尿屁笑点,服美役、撕裙等性别低俗梗,但批评声主要存在于部分女性与影迷群体中,并没有真正发酵影响其大众口碑。
同样联动了封神宇宙的《封神2》,魔家四将等“卖家秀和买家秀”差别过大,抽象特效被广泛吐槽,俨然成为了鬼畜素材,能刷到大量二创,“殷郊法相”被网友幻视阿凡达、蓝精灵乃至开瑞坦、煤气灶。
“乐子人”玩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其特效的观感,片方不如索性“打不过就加入”自黑挽回好感。另外在口碑走低后,许多支持过第一部的“精神股东”表示失望,这些片方都没有给予很好的互动反馈,是宣发层面的遗憾。
除了内容点发酵,还有一些舆情来自片方。《蛟龙行动》在映前因“保密”即遭遇了一片吐槽,上映后,博纳老总于冬先是在路演时喊话,称“一分的全是黑水,希望影迷朋友们可以自发地给我们一个公平。”之后又恳请影院增加有效场次,发布朋友圈谈了“豆瓣粉圈互黑”问题,表示绝不撤档。
他另一条朋友圈则提到“《哪吒2》五六年才出一部……我们得拍大制作重工业,只有真正值回票价的电影,才会把观众吸引回影院”,博纳成都大悦城店发文称“观众只要看完《蛟龙行动》不满意,可全额退票”。
随后有人列举指出,《蛟龙行动》豆瓣四五星评价占比37%、一星评价占比为6.6%,《射雕》一星打分人数相当于《蛟龙行动》全部打分人数。
春节档是一个比拼路人盘而非影迷群体的档期,无需买票即可评分是bug,但多部高分低票房、低分高票房的影片能够证明,豆瓣评分和票房成绩并不挂钩。拉升观影频次、培养观影习惯,需要的是“非档期爆款”。影院排片,根本依据是“谁卖得更快更好”“谁上座率更高”,排片占比和票房产出倒挂的片子,将会率先出局。一系列言论输出后对影片并无实质帮助。
春节档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票房暴走带动光线传媒股价大涨。在“后春节档”,高开疯走的《哪吒2》将继续承担起助力影院回血的重任。
它为“国漫复苏”“国产电影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为惊人的开年第一枪,为全年带来了好的势头。它证明了,把观众拉回影院,对抗短剧等新兴娱乐形式,行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哪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