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等哪吒他娘的拥抱
文 | 十三姐
大家对《哪吒2》的评价都很高,很多当了妈妈的都说“最让我泪流满面的场景是殷夫人的离去”。
在第一部里,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镜头——在被小哪吒狠狠咬了一口之后,殷夫人没有推开,没有喊叫,没有发飙,而是紧紧抱着儿子,对他说:“别怕,娘在这。”
第二部里,殷夫人明知自己会被烧得灰飞烟灭也要把全身被刺穿的哪吒抱在怀里,完成最后的护犊。
其实大家难过的不是殷夫人死了,而是「母子拥抱」在两部电影中的首尾呼应,支撑起了一个了不起的母亲的具象。
殷夫人对孩子的爱,可不仅仅是“护犊子”这么简单。
有句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放到哪吒和殷夫人身上,就是“殷夫人可生出魔童,亦可重塑魔童”。
而放之到更大的领域,可以说“每一个妈妈,可生出一个并不完美的孩子,亦可以重塑孩子让其趋向卓越。”
所以我们所有被感动到的妈妈,其实内心被触动到的是什么?可能是住进了一个想成为却很难成为的殷夫人。
心理学有个大课题叫「依恋关系」,很大程度其实就是在讲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婴儿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矛盾型,混乱型。
接纳、认可、支持、鼓励、保护,一定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前提,如果你自以为对孩子的爱很多,却没能做到以上这几点,那孩子也不一定能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长大后经营其他亲密关系也没安全感。
作为妈妈,在一些关键时刻给孩子留下的精神最深处的烙印,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每次遇到艰难时刻的即刻反馈。
所以哪吒每次在艰难时刻的即刻反馈是什么呢?不是大家对他的污名化,也不是自己的魔性带来的各种灾难,而是母亲接纳了他保护了他一次,两次,无数次的温暖画卷。
母亲这个角色,可真的是太太太关键了。《哪吒》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重要和伟大之处。
首先:接纳,是最好的母爱。
从第一部开始,哪吒他娘就在一次次超出可控范围的“破坏”,“任性”和“失望”中,选择了不强行指责孩子,也不试图削弱他的能量和自信,而是试图理解,引导,托举。
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母亲,不是屡次三番“纠正”和“改造”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人生的容错率有多高。
将殷夫人的这种观念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的话,其实就是每个妈妈都可以思考的问题:
孩子是他自己,而我能接纳他的部分占了他自己的百分之几呢?
优与差,强与弱,就好比东方哲学里的阴和阳,阴阳相生就是魔性与神性的两面,这也是《哪吒》背后的一种底层逻辑。每个孩子内在的两面有多大程度可以被世俗接纳?还是说,大家只能接受一面,甚至连家人都接受不了另一面?
现实中的孩子,要聪明活泼有礼貌,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听话懂事不犯错误,才是世俗里的“神性”,一旦反之,就好比是“魔性”。
每个人都不愿意接纳一个“魔性”强的孩子,甚至父母都不断地去否定和排斥孩子的这一面,却没有什么能力很好地引导和帮助。
试想一下,如果哪吒的父母也嫌弃他,每天指责他,强行纠正他,甚至放弃他,他是不是会一魔到底,彻底黑化?
是父母给予的最后一份托底,像是万丈深渊下的一缕金光,让哪吒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而被世俗接纳的第一关就是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接纳。
哪吒只不过是把灵珠与魔丸混作一团,这是一个极端,而普世中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这宿命般的割裂恰似心理学里“完美儿童”幻象的真实人性的戕害。
没有几个现实中的父母,可以做到像哪吒父母这样,如卡尔罗杰斯上身一般地践行着亲密关系中最难的一关——
无条件积极关注。
他们爱哪吒,保护哪吒,鼓励哪吒,不会以哪吒做没做坏事为必要条件,不会以哪吒是灵珠为先决要素,更不会以哪吒超越所有同龄小孩、让他们脸上有面子为交换。
无条件的爱,让哪吒知道自己可以被接纳,是有希望的;积极的关注,让孩子成为自己,然后用自己的能量去成为好人。
这是哪吒父母的感人之处,恰好也是现实中大部分父母很难做到的部分。
所以,这才是打动我们的最深的点。
面对元始天尊设定的三年天劫,殷夫人的抗争方式颇具加缪笔下西西弗斯式的悲壮。
她不试图改变命运轨迹,而是用日常的陪伴将宿命论的黑洞转化为存在主义的星空。
存在主义啊,学过心理学的人,谁不知道它的含金量。
殷夫人用接纳创造的”第三空间”,让他的魔童得以突破”规训社会”,有机会尝试用同一种能量去创造不同的人生。
这种母性智慧,破解的是整个社会对“异质者”的认知密码。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一个词,叫“最近发展区”。
说直白点,“最近发展区”的意思就是孩子依靠自身能力能到达的发展程度与父母帮扶一把能到达的发展程度之间的那块区域。
哪吒的爹妈,每分每秒都在最近发展区里奔腾啊,看着都累。
尤其是哪吒的妈,她不像李靖那样,还试图用道德枷锁规训哪吒,殷夫人正在践行一种”教育即生长”的理论,这种理论在近几十年才刚刚从西方萌芽,殷夫人已经用得滚瓜烂熟。
有没有想过,殷夫人一直在训练哪吒的同理心。
那些被毽子砸坏的院墙,恰似打破传统教育壁垒的象征,让蒙台梭利的”吸收性心智”在自由中绽放,这些如果运用不好,就是骄纵、宠溺;用好了就是同理心训练,这一切来源于哪吒小时候的那狠狠一嘴,殷夫人没有反抗,哪吒傻乎乎地看向妈妈,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所以殷夫人知道,孩子天性里是有同理心和爱的。
所以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一切其实都是从幼年时期打造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里萌芽的。
真正的成长,是让生命如黄山松柏在岩缝中自成风景,而岩石需要忍受疾风骤雨却依然挺立坚固。
当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一个母亲用接纳之爱完成的创世壮举。
真正的守护神,是那个连我们的阴影也深爱的人。殷夫人的母爱,正是照彻魔童命运深渊的那束永恒之光。
因此我们喜欢她,敬重她,被她感动,为她流泪,内心深处其实是深深的自愧不如,不是自愧我们不能像她那样去爱护孩子,而是我们无法说服自己毫无杂念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们只需要做他背后的那束光。
那束光就是我可以在任何时刻拥抱你的尖刺,只因为尖刺也是你的一部分。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