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登顶,讲好“中国故事”自有回报-风君娱乐新闻

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19时07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9天,实时总票房破60亿元,已超越《长津湖》,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1》《哪吒2》)总票房超110亿元。

2019年,“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1》燃爆中国电影市场,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后,再一次点亮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几年的时间,或许不少观众对《哪吒1》的剧情已有些许淡忘,但对哪吒系列的期望值依旧只会多、不会少。终于,哪吒顶住压力、“卷藕重来”,不负众望票房登顶,何以如此打动人心?莫过于“诚”与“真”。

先看诚,《哪吒2》打磨沉淀五年,献上银幕的首先是诚意。1900多个特效镜头、上万个特效元素,部分镜头制作周期甚至长达三年,电影世界观进一步扩大,影片中全新打磨的角色超过300个,而非照着前部“吃老本”……细节上,就连陈塘关百姓的竹椅盖碗茶都自带“川味”,而这也是导演饺子在成都茶馆长达三个月的采风所得。正如饺子所说,“宁缺毋滥,宁愿做到自己最满意,而不是为了赶工而妥协”。

几年间,微短剧浪潮席卷,IP化生产遍地开花,影视产业中不乏投机取巧、浮躁跟风。对《哪吒2》来说,“宁缺毋滥”更是要求制作团队能够潜下心、沉住气,秉持着“让自己满意”的态度,就是对观众最大的诚意。

再看真,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制作要配上真东西。相较于经典神话人物哪吒,魔童哪吒多了点符合剧情的“匪气”,但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之外,哪吒反抗压迫、不妥协、不服输的精神始终未变,正是这一精神内核让哪吒的故事流传数百年,也让该系列电影击中观众内心。

更进一步讲,在令人惊叹的特效、逐帧复盘的细节中,李靖夫妇的盔甲上是饕餮纹、四大龙王参考了故宫中的龙图案等,一切都有据可依,无一不显露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样也体现出影片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坚守。说到底,所谓真,正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传承保留,在守正中寻得创新,才让哪吒这一传统神话人物在现代化表达中出圈出彩。

《哪吒1》《哪吒2》均围绕“我”这一哲学命题展开,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要到哪里去”次第铺开,而这也是中华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要回答的命题。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定力、有信心、有诚意。面对多变的市场,要有十年磨一剑、不忘初衷创作的志气,才能答好“我是谁”;面对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有坚守文化本真的底气,才能答好“我从哪里来”;更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与灵气,才能答好“要到哪里去”。

“永远敬畏,唯有感谢。山高路远,一起攀登”,电影官方对票房登顶的回应切中命题。坚守精神内核、敬畏中华文化,真诚献以作品、感谢广大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山高路远,“魔童哪吒”是个样板,还需业界齐心协力继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