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隐喻引热议:简单纯粹的快乐最珍贵
![](/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让电影回归娱乐本质,或许才是对待大众文化产品的健康态度。
全文1478字,阅读约需4分钟
撰稿 / 原平方(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同时也成为了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21时11分,电影《哪吒2》票房已高达67.92亿元,超过好莱坞科幻大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毫无悬念地成为2025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也开启了国产动画电影新篇章。
但随着《哪吒2》的热映,尽管电影主创团队始终强调其创作初衷是展现少年成长,各种各样的解读还是随之而来,有人看到哪吒的奋斗与觉醒,有人品出哪吒的身份困境和认同,有人还学到了哪吒父母的育儿经。
一些目光如炬的敏感观众,则捕捉到了电影中暗藏的政治符号。比如,“仙人凭证”是“绿卡”,哪吒第一次到玉虚宫时脱口而出“好白的宫”,是在暗讽某国政治建筑等。
一部作品能有各种角度的解读,是作品本身的荣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鲁迅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么,《哪吒2》到底在讲什么?可能也还是回到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形式比较好。
其实,一看“哪吒”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中国名字,而“哪吒闹海”也不是一个中国故事。原因在于,“哪吒”其人和“哪吒闹海”故事,是隋唐五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产物。而“析骨肉还于父母”的哪吒,也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儒家文化格格不入。
究其实质,“哪吒”故事里这种子女反抗父权的权力与逻辑,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弑父”情结。然而,大众文化的要求是要充分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特别是春节档的电影更要满足全家观看的合家欢心理,至少不能给大家添堵。
大概也是出于这个考虑,电影才把原来反叛家庭特别是反抗父亲的哪吒,设定为一个父慈子孝且合力同心、共同抗争外界的父子形象。如此一来,既规避了原典中“剔骨还父”的伦理困境,又通过父子联手对抗天劫的设定,构建出符合传统家国意识的温情叙事框架。
所以,与其牵强附会、捕风追影说电影《哪吒2》有国际政治隐喻,倒不如说是对于传统哪吒形象的创造性转化。
对比鲁迅先生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再引小说《红楼梦》的第九回例子:贾家的远房亲戚、顽皮学生金荣欺负贾宝玉和秦钟,贾宝玉的侍童茗烟替主子出气,打了金荣,说了一句,“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好事的索隐派却敏锐地觉察到了这吵架斗嘴中的微言大义,认为茗烟的“茗”谐音“明”,为大明;“金荣”谐音是“金戎”,而清朝入关前国号大金,金荣的“金”就是指大清,由此认定曹雪芹是在借小说《红楼梦》指“明”骂“清”。不得不承认,这种的解读真有想象力,也真长知识。
事实上,《哪吒2》导演饺子的追求是“把故事讲好,把画面做到极致”;同样,电影春节档的观众期待也正是两个小时的视听享受与合家欢情感共鸣。与此相对应的是,76%的购票观众选择《哪吒2》的首要原因是“特效震撼”和“故事有趣”。
所以,所有解读可以是观众的再创造,但让凯撒的归凯撒、哪吒的归哪吒,让电影回归大众娱乐的本质,让大家在春节这个其乐融融的节日里放松心情,或许才是对待大众文化产品的健康态度。
毕竟,在光影交织的梦幻世界里,简单纯粹的快乐才是最珍贵的观影体验。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