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备受期待的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春节档上映票房已经过10亿元,影片宏大的战争场面、出色的特技制作令人震撼,女将邓婵玉的形象更是亮眼,但最令人感动的是片中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乐土”文化理想。这种理想表达与故事发展和人物成长融为一体,让《封神2》顺利完成了在《封神》“三部曲”故事结构中承上启下的叙事任务。
01
中国人对于“乐土”的向往最早记录于《诗经》:《魏风·硕鼠》里就有“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呼喊。《封神》里的西岐正是这样的乐土。《封神第一部》结尾,姬发逃离朝歌回到西岐,西岐温暖的麦田与朝歌阴冷的大殿形成鲜明对比,显示这里才是理想家园。《封神2》的故事发生在西岐,对西岐社会的展示必不可少。为表现这个理想世界,剧组用真实材料1:1还原了一个占地200亩的西岐城,建筑了城门、城墙、街道、民居和西伯侯府等超50栋单体建筑,还种植了大片麦田。
影片对西岐安乐祥和的生活做了充分展示。田野“黍麦离离,葛麻苇苇”,到处是美好的田园风光;建筑质朴简洁,木屋和土墙都带着泥土与庄稼的颜色;社会和谐安宁,领袖爱护百姓,百姓安居乐业,淳朴友善。片中西岐民众庆祝胜利,大家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起舞,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身份之别。欢乐祥和的景象令姜子牙禁不住称道:“这才是天下人该有的日子”。所谓“天下人”,正是平民百姓。正如西岐百姓所言:“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呢!”《封神》的“乐土”想象里,包含的是中国文化里的民本思想。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岐既是百姓的乐土,百姓也就乐于在这里生活并且保护它。《封神2》片尾曲《乐土》仿照《诗经》四言诗的形式描绘了西岐平和安宁的生活和人们保家卫国的决心:“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于此而生,于此而长,长乐我乡。乐此乐土,我守我护。嘉宾是迎,仇寇当逐。”歌词揭示出《封神2》的保卫家园的主题,明确了西岐对抗殷商战争的正义性,也成为故事发展和人物成长变化的内驱力。
02
最重要的是西岐少主姬发的成长。姬发是整个《封神》系列电影的核心人物,从开始崇拜殷寿的少年质子到后来率军讨伐纣王成为天下共主的武王,姬发的成长将随故事发展贯穿于《封神》“三部曲”。成长不仅是其对使命的担当,更是心智的成熟。《封神》“三部曲”将殷商更迭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姬发的成长也将经历三个阶段。他在每个阶段都要完成一个使命,也要解决内心的困惑;也只有解决了内心的困惑,他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封神1》中,他的使命是觉醒和回归,要解决的内心疑惑是“相信纣王还是父亲?”。最终他认清了纣王的真面目,觉醒反抗回到了西岐。
《封神2》中姬发的使命是守卫西岐,但内心深处,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战”的困惑。不少观众困惑于姬发在这一部里显得犹豫不决,甚至一度向殷商将领邓婵玉投降,原因在于他并不愿意选择战争。他深知西岐与殷商力量悬殊,人民久未作战,他也还缺乏带兵打仗的经验,贸然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为避免战争失败后百姓遭殃,他才产生了交出自己以换取西岐安宁的想法,毕竟如果能以自己一人的牺牲避免战争的话,那也算是完成了保护西岐的使命。考虑到战斗经验丰富的邓婵玉也曾相信闻太师会在拿到封神榜后就放过西岐百姓,姬发的此一想法虽然幼稚,却也情有可原,这也反映出姬发对于百姓的关爱。他像姬昌伯邑考一样都是仁爱之君,这种仁爱也正是西岐能成为乐土的原因。是热爱家园的西岐百姓给了他战斗的决心,他们不肯逃离,并当面告诉他“西岐也是我们的家”,他们愿意为家而战,姬发才逐渐坚定了信念,在众人的帮助下一步步肩负起“为家而战”的使命,最后在战争中与邓婵玉一起闯入十绝阵阵眼破了阵。
变化最突出的则是邓婵玉。这个在《封神第一部》结尾彩蛋里以一个昂首骑马进城的镜头令人惊艳的女将军在《封神2》里带领殷商大军进攻西岐,坚毅果敢、杀伐决断,飒爽英姿充满力量。她在片中从主动请命讨伐西岐转变为反对纣王帮助西岐破十绝阵,最后为拯救西岐百姓不惜牺牲自己,让她转变的正是西岐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予她的认同感。
邓婵玉是邓九公女儿,这被她反复强调的身份令她骄傲而孤寂。她请命出征西岐,是为殷商建功,更是继承父志。她作战经验丰富,具有出色的武力和谋略,在战斗中无论是遭遇敌军河道突袭、山谷埋伏还是半夜偷袭,她都能从容不迫、冷静应对。父亲给她带来了军人的骄傲,也带来了孤寂的内心,她接受了常年征战的生活和未来战死沙场的宿命,却并未想过在自己“为父而战”的志愿背后父亲又是为何而战?
出征西岐让邓婵玉看到了平民生活的美好。在她带兵过河时,西岐人对她唱起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民歌:“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她虽表现得不在乎,却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美好。与姬发几次交手,她发现了姬发的善良。在她为拿封神榜随姬发进入西岐后,百姓欢乐祥和的生活更是感染了她。一个细节是常年穿着铠甲的邓婵玉在西岐换上女装照镜子,镜子里的女人形象让她有些惊慌,她竟本能地躲了一下,显露出对和平生活的陌生与不适,而就在她还在迟疑时,西岐百姓已经接纳了她,她们为她头上插上花朵,笑着要给她做媒,又将她拉到了欢庆的队伍之中,大家一起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她体验到了西岐百姓其乐融融的生活,也理解了姬发所说“为活人而战”的意义。有这些体验,她最后拒绝闻仲屠城的命令也就有了根由,不仅因为父亲不曾让她屠杀过平民,更因为她已经对这里产生了认同。牺牲前,她让姬发再次唱起在河上唱过的歌谣,表明她孤寂的内心已有了对西岐温暖生活的向往。
与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将商周更迭的演义为神仙之战,以神仙为叙事核心、战争胜负由神仙意志所决定不同,《封神》作为神话史诗电影,讲述的是人的历史与故事,人是叙事的核心,战争胜负将取决于人心向背,神仙起到辅助作用。此中具有表征意义的是姜子牙寻找天下共主,《封神第一部》里他认识到殷寿并非其人,《封神2》里他又将希望寄托在了太子殷郊身上。他和姬发都还未意识到姬发才是未来的天下共主,但他已看到了西岐才是百姓生活的乐土,姬发也有了为民而战的意识。由此看来,从为西岐百姓而战到为天下百姓而战,或许将是《封神第三部》里武王伐纣的一大理由,而姜子牙也会在《封神第三部》里找到真正的天下共主。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周文萍
编辑/谭 宇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转载授权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