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微短剧三重创新,《吉天照》传承欢娱影视美学标准
![](/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文 | 罗姣姣
来源 | 看电视
近日,由欢娱影视打造的网络微短剧《吉天照》在红果短剧上线。作为欢娱影视的首次尝试,《吉天照》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身处短剧行业生态极速变迁的当下,该剧也被倾注上了有关行业转型升级与产业新模式探索的诸多期待。
精品化是微短剧在当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刚刚过去的2024年,微短剧在自上而下诸多维度要素的推动下进行了精品化的裂变和重塑,传统影视制作者的入局、免费模式的崛起、更广泛人群的卷入,都在客观上推动着微短剧主流化发展的进程。
在如此背景下诞生的《吉天照》,既是欢娱影视这家爆款频出的传统长剧公司正式深耕微短剧领域的初探,也被寄予了提升微短剧美学范式的强烈厚望,众所周知,欢娱影视为人熟知的爆款作品往往以审美引领而著称,从《延禧攻略》到《墨雨云间》,从《尚食》到近期同样在热播的《五福临门》,有关中国传统服饰、妆容、置景、美食、风物等文化元素在剧集中被精致化开掘和呈现,相关话题频频出圈,客观上推动着国风文化的审美热潮。
这已然成为欢娱影视作品的美学基因,并被灵活移植到了《吉天照》的打造上。该剧首先立足并深挖竖屏短剧的内核要素,快节奏、强叙事、高爽点,同样构成这部女性复仇题材短剧的基本面向,但这些核心要素的开掘建立在了新手段和新方法的运用上,在叙事、造型、演绎等多个方面,《吉天照》不断焕新着竖屏短剧的制剧思维,让其带上了与粗糙观感所不一样的精致化气度。
让竖屏短剧看到新的审美向度,让“短剧品质化”探索先锋落地,或许这正是《吉天照》在当下所带来的最大的行业价值所在。
强逻辑与活人物
刷新竖屏短剧的叙事美学
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女主复仇故事,女主梅萍遇人不淑蒙冤惨死,以地主家丫鬟小梅的身份重获新生,并在不断的斗智斗勇中完成复仇大计。女性、重生、复仇是微短剧领域并不鲜见的叙事模型,而《吉天照》在整体观感上却不落窠臼,原因就在于剧集在叙事路径上对这种经典爽剧模型进行了细致创新。
《吉天照》保留了竖屏短剧惯常使用的快节奏、强叙事。 每集两分钟以内的时长让叙事元素高度集中、凝练,超强的悬念设置配以意外、反转等要素,激发观众的情绪卷入和持续的观看欲望。 作为长剧团队打造的《吉天照》,经过了对短剧化叙事模式的深入研究,故而在各类叙事元素的使用上显得融通且接洽。
剧集在一开篇即铺陈出暴风式的矛盾与冲突,女主梅萍被丈夫暴虐,奋起反抗欲杀之却遭遇同伴的背叛而失败,最终被凌迟处死,蒙冤致死之后以地主家丫鬟的身份开启智勇双谋的复仇之旅,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危机和惊险不断,最终在自我的不断成长和与男主的互助共进中,报得大仇,战胜邪恶。
每集一个高浓度叙事情节,并在结尾留下悬念,尽管因短剧的类型特点使然,无法展开缓慢详尽的叙事铺陈,因此每集注定都需“高能”,但可以看到的是,《吉天照》更注重以扎实的叙事基础规避逻辑硬伤,从而向高品质、准立意、小切口目标迈进。
将爽点的制造建立在周密的戏剧逻辑之上,女主每一次复仇计划和行动的展开都有着坚实的真实情境和人性逻辑做底,让《吉天照》的故事模型看上去更为落地,也更有可信度。不仅摆脱了单纯依附于悬浮情境的设计而引发强情绪代入的传统爽剧制作模式,也让更多不同圈层的观众有了卷入和沉浸的空间。
活人感,同样是《吉天照》在叙事上带来的另一重观感,善恶自是分明,但人物形象却并不单一扁平。女主梅萍本是善良单纯的富家之女,被丈夫及小妾凌虐最终反抗失败而惨死,一味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善终,因此在以丫鬟身份重获新生之后,女主在保持善良本性的同时却不再单纯和柔弱,而是披上了智勇双谋的铠甲,在各个击破之中让恶人原形毕露并最终品尝恶果,“重生”之后的女主带上了亦正亦邪、亦真亦幻的复合气质,这是人物成长的弧光,也是鲜活气息的根本。
东方德、兰微星则是分属正邪两方的两位男主,是残暴、狡诈、好色与纯良、睿智、正直之间的对应,但二者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却并不是完全的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模式,而是将人物的特征、人性的展呈放置在情境的推进和个体的成长之中。兰微星是东方德的同僚兼好友,但也对女主身上所背负的弑夫案报以怀疑和同情,并与重生后的女主一道并肩铲除奸佞、让正义得以重申,他的良知、正直并不是一股脑倾泻而出,人物向度渐次推开并不断立体饱满。
东方府的六位夫人,近乎于全员恶人,构成女主复仇之路上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但她们无论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品性,同样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态势,大夫人伍犹芳对换命的执着、二夫人康蕊儿对富贵的执念、三夫人潘琼枝和五夫人常爱莲的精明善妒,四夫人杨竹君的伪装,各有各的恶,也各有各的依据,六夫人李玉京的单纯则构成女主成长之前的隐喻,她在剧中也承载了女性觉醒与救赎的希望。
摒弃符号化、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模式,是《吉天照》向品质短剧进阶的重要维度。女性从柔弱中觉醒,在复仇中成长,并将这种逐渐变强的过程建立在对人性之善的坚守和光明结局的希冀之上,让微短剧的女性成长故事也带上了更多现实性书写的面向,这是《吉天照》在制造“爽”感的同时,所传递出来的价值底色。
精致化与层次性
重塑竖屏短剧的造型美学
灰白色调的牌坊之下,一抹鲜血染红的残体置于其中,身着红色官服的男主面色凝重,告知下属要将其好好埋葬,这是《吉天照》中的一个经典场景,也是绮丽造型美学的生动表征。 欢娱影视作品向来在造型美学上引发广泛关注和探讨,其对声画色彩、服化道具等层面的严格把控,已然形成了欢娱出品的美学标准。
以精致扭转观众对竖屏短剧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是《吉天照》努力的重要方向。 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富有层次感的场景搭配、现实性与氛围感兼具的灯光排布,让这部短剧带上了鲜有的高级感,或许这就是用顶级长剧资源配置来打造一部短剧所带来的优势所在。
服化道的考究打磨是《吉天照》在造型美学上进行重塑的一个首要维度。整体以明制服化与宅院为基础,挖掘了传统美学要素的精神与意蕴,人物造型与角色特征和性格特色相契合,将比肩、道袍、云肩、马面裙、袄裙、襻膊等明制汉服元素融入其中,在材质使用和色彩运用上植入可经考究的审美品格,拉高了竖屏古装短剧的服化道出品水位。同时在场景搭建上,参考多个古典园林与古代绘画场景而设计,让整体画面的呈现既具有历史的现实感,同时也带上层次丰富的美学质感。
曾打造《延禧攻略》《正好遇见你》等精品剧集的编剧周末打磨剧本,在服化和美术设计上也启用参与过多档古装剧集和文化节目打造的专业团队,让《吉天照》带上了品质长剧才有的质感。
专业化长剧制作者的躬身入局,让这部剧在声画造型上体现出了长短融合的特质,一方面是遵循竖屏短剧强化人物、以近景为主的核心规律,另一方面则在此基础上,《吉天照》在构图、灯光、配乐等方面进行了打磨。构图上将人物和环境进行融合彰显,灯光上对不同戏剧场景和人物心境进行了强化和烘托,在几方作用之下,形成了该剧深邃悠长的审美意蕴与古典唯美的审美风格。
竖屏短剧往往囿于投资体量、制作周期、专业化程度等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摆脱粗制滥造的标签,忽视造型审美上的追求,以简单极致的爽点排布来获取用户驻足成为一种普遍选择。
但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愈发提高,对微短剧高品质的诉求也愈发强烈,《吉天照》的出现无疑释放出了一种积极的信号,它不仅提醒着行业对视听景观与影像造梦的进一步探微,还以快人一步的领先身位,为摆脱短剧行业“无脑低质”标签注入了一重有力的叙事语言。
融合性和适配感
再造竖屏短剧的演绎美学
从官宣之日起,《吉天照》的演员阵容就受到了不少的关注和探讨,有过长剧女主演绎经历的吴佳怡成为这部大女主短剧的主角,长剧演员转身进入微短剧并不是首次,相信以后这种现象必然是只增不减。专业演员为短剧注入的是更丰富立体的表演气象,重生后女主的机敏与坚韧被演员成功演绎和传达。
专业演员之外,同样在该剧中看到不少短剧演员的身影,刘擎、滕泽文、许梦圆、舒童等都已有爆款微短剧作品傍身,而在《吉天照》中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表演模式,都激发出了更扎实丰富的品质。
新人向来是欢娱作品所不缺少的,此次的男主白川便是,此前其曾因汉服造型走红而被挖掘,在剧中的表演虽称不上成熟,但或许是这份青涩和陌生,让其与男主冰清高洁、匡扶正义的形象多了更多的适配度。新人演员张婉莹也完成签约以来的首秀,与善良的六夫人角色有着较高的适配度,且为角色的后续持续演绎留下伏笔。
长短结合、新老搭配的策略,让《吉天照》在演绎层面上,既饱含了新鲜度,又让每个人在其中都有了探索精进的可能。从平面到立体,从大荧幕到小屏幕,在这种不断的融合和适配当中,演员的表演潜力得以挖掘,同时,竖屏短剧的表演模式也在打破常规,为短剧带来更丰富叙事手段的可能性。
如果说精品化是包括竖屏短剧在内的微短剧发展的终极宿命,那么《吉天照》通过对叙事美学、造型美学和演绎美学在内的美学要素进行先锋初探,已完成了“短剧品质化”的一次有益实验,且故事还将在后续持续开发,以长剧和电影的形式继续展开。我们当然乐见这样的探索,并期待更多优质作品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