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哪吒2》上映后。
小孩哭着要投诉。
因为太感人了。
年轻人看了要二刷。
因为一生要强的中国人不允许票房离百亿差一步,三刷也要送上榜。
影迷看了要催更。
连饺子偷偷改了《哪吒3》计划上映时间,都不放过。
老外看了很激动。
全场鼓掌表示“中国动画简直杀疯了”。
华侨看了很欣慰。
自豪感油然而生。
《哪吒2》势不可挡踹翻世界影坛,进军全球榜。
然而,有这么一群人是拒绝走入影院的。
这群人,就是被饺子折磨的有些“应激障碍”的后期特效师们。
因为,一看到画面,就会想到被折磨的过程。
一看到自己做的特效,就会想起自己熬的夜,掉的头发,感觉又要重来一遍似的。
所以,他们选择不看,放过自己。
外人可能会觉得夸张,实际上,他们的命是真苦。
就拿江西某特效公司来说,他们负责的“哪吒往仙露里撒尿”这段渲染,为了能达到导演的要求,一秒钟25帧,渲染一帧就要花1.5个小时。
连甲方都感觉慢:为什么要渲这么久!
为什么?
问问饺子吧。
他是真难“伺候”。
用特效艺术家的话来说就是:特别离谱的要求。
有多“离谱”呢?
不同角度下,前后镜头必须要保持一致,但凡有点瑕疵,就得打回来重做。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特效师头都大了,只能不断作假(为了画面更美观,构图更完美所使用的一种技术方法)。
他还要求鱼妖的流星锤是螃蟹构成的。
想象力非常丰富,观众看着也爽,但特效人员听到后人都傻了。
螃蟹怎么能构成流星锤呢?
连笑都命好苦的样子。
还有哪吒冲破穿心咒的画面,穿心咒是个什么玩意?怎么冲破又美观又有力量感?
光是听到这个概念,后期特效师们没有任何表情,只有浑身散发的乙方味。
连那句:哪吒被撕裂,他里面是什么,是藕粉?
这么有梗的一句话,居然说的如此毫无波澜,仿佛心里已经死了好几遍,精神也不大好的亚子。
确实不太好,毕竟这十秒的画面,他们做了整整一年。
为了找灵感,不是在身上绑鱼线,就是去看玻璃渣。
一年,两眼一整就是几百块碎片。
能不“疯”嘛!
当然,“疯”的不止他们,还有为百万妖兽制作锁链的特效师们。
饺子觉得,如果百万妖兽不加上锁链,一旦放出来没有了束缚,不就乱套了吗。
必须,加锁链。
不仅加,还必须好看。
怎么个好看法呢?
要像头发丝一样乱中有序,还必须在空中微微飘荡,并且每个锁链不能穿模(物体间或者人物间因碰撞体积设定失误导致相互穿透与叠加),同时链子和海妖也不能穿帮。
好嘛!
光听都很复杂,就别提制作起来有多难了。
只是听了这个概念,制片人小姐姐就坐不住了。
因为这个铁链一加上周期肯定保不住,她赶紧拿起电话试图沟通,看能不能改变方案不用这么复杂。
结果是,必须加。
因为除了铁链,后面难的地方还有很多。
制片人姐姐傻了。
一声“啊~”,仿佛灵魂出窍。
江西团队愁的掉发。
负责无量仙翁的云南团队日子也不好过。
好消息,无量仙翁不用做头发,坏消息,无量仙翁得做袖子。
无量仙翁的袖子是摆动的,每一次摆动都必须要平滑顺畅,那么特效师就必须一帧一帧去修,稍微有一个褶皱,都得给修平了。
把特效师气得崩溃,直“夸”饺子导演太能抠细节(面如死灰版)。
确实,论抠细节,真没人比得过饺子。
山东团队的小伙伴们都被抠出心理阴影了,因为她一直在修改,每次都觉得自己做的还行,每次都被打回来修改,光一个道具都能修改近200遍。
同一个团队小伙伴命更苦,要一帧一帧的做动作,一个动作要做一个星期。
也就是观众一眨眼的功夫,特效师一个星期就没了。
相比《哪吒1》,《哪吒2》的概念镜头、特效镜头都超过第一部所有镜头数量,连角色数量也都是翻倍的,那么难度也上升四五倍。
所以对特效师要求极其高,单针渲染20个小时以上、一个镜头渲染200个小时以上、四分钟镜头打磨四个月都是常态。
所以龙标(电影放映许可证)都下来的时候,还有很多分镜头没通过。
为了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制作团队也到处摇人,把北京的、南京的、苏州的、广州的艺术家们纷纷摇到成都驻场。
同时找来很多业内知名专家,如《姜子牙》的联合导演王昕、《深海》十月团队、《熊出没》华强方特团队等。
但当他们看完饺子的概念后都为其捏把汗。
一方面是怕他做不完,另一方面是突破了中国传统电影的认知。
好在,同行们都倾尽全力。
除了绝大部分内容由可可豆动画内部团队主导完成外,士拨鼠场次交给了BaseFX(三度获得艾美奖的电影后期视觉特效和动画公司)和Monk团队(来自泰国曼谷的公司)。
2亿人洪流对撞的特效交由《姜子牙》联合导演王昕的公司一泥丸星完成。
殷夫人的特效交由Morevfx团队(《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团队)制作。
申正道和灵珠版哪吒打斗场次的制作,是十月团队(《深海》制作团队)制作。
申正道和灵珠哪吒在深山密林打斗的瀑布特效,则由华强方特团队(《熊出没》制作团队)负责。
《哪吒2》体量非常之大,所以参与制作的公司也非常之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哪吒2》大火的背后,是全中国动画行业的集体托举,更是对整个行业的提气。
只是可怜的特效师们,被折磨得连电影院都不想去。
采访中,每个人脸是耷拉的,但是眼里好像在骂人,隔着屏幕都看得出怨念真的很大,说了半天话愣是没说饺子一句好话。
连看采访的网友都调侃:饺子对外不用真名,为了保护妈妈,因制作过程中“含妈量”太高。
一个镜头几秒钟,愣是干一年。
光听,都觉得窒息,别说有那个心劲去看了。
这种感受就像是忙乎了一桌菜,等弄完了,自己却不想吃了。
但也正是这种死磕的精神,才打造出如此精品。
特效师们吐槽是真吐槽,骄傲也是真骄傲。
被虐得比较轻的特效师,第一时间就跑去电影院观看,播到自己制作的画面,会很臭屁的凑到每个朋友面前告知,心里暗爽又骄傲。
还有特效师表示,看到电影后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很开心。
参与十几个角色模型设计的洛阳团队负责人,回忆起创作过程时感觉下一秒就要哭了,但还是表示很荣幸参与创作。
苏州团队的负责人制作时把电影看了几十遍,但走入影院后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流泪。
上映前:想每天煮饺子。
上映后:饺子导演要求特别高,非常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咬紧后槽牙)
说来搞笑,但更多是一种感动。
如果没有饺子导演的精益求精,没有特效师们没日没夜的苦熬,没有同行们的全力托举,也不会有《哪吒2》。
如今,《哪吒2》的成功,不仅给中国动画注入强心剂,更是给同行们打了个样。
这一切,都印证了饺子的那句话:只要认真做,就能做出好的作品。
是啊,观众不是傻子,认不认真一眼看出。
唯有真诚,才能俘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