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吴福仲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指出,2024年1月至12月,长视频、短视频、小程序等平台共上线3.6万部微短剧,平均每月上架3000部。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持续打造“爆款”产品,看似机会遍地,实则挑战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新规持续发力下,流量逻辑主导的“粗放式”微短剧生产得到显著控制。抖音、快手等多家视频平台日前各自发布了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公告显示,今年1月份累计有1500余部微短剧涉及片名夸张博眼球、内容涉极端侮辱、低俗擦边、价值导向不良等违规情况。各平台方通过前置拦截、动态审查等方式,对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微短剧采取了下架、截留甚至划入黑名单的处置,可谓重拳出击。事实上,这组数字也揭开了微短剧在“野蛮生长”时代的潜在逻辑——部分制作方试图以“广撒网”的突围策略来对抗监管,以海量违规试错成本换取幸存概率。
此次的严格监管与大规模下架无疑亮明了平台对待微短剧行业的态度,引发行业格局深度洗牌,也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善治”考虑。一方面,微短剧既是文化消费的新宠,也是传递和塑造社会价值观的新媒介。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人们不仅通过微短剧来娱乐消遣,也会从中获取对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导向的体认。微短剧的叙事往往诉诸“逆袭”“复仇”“重生”等典型爽文模式。部分短剧为了追求流量,不惜夹带低俗、猎奇甚至价值观扭曲的内容。例如,某些短剧中“一夜暴富”“豪门恩怨”的桥段,无形中强化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而“复仇”“逆袭”等主题,虽然满足了观众的爽感需求,却也容易传递“以暴制暴”的错误信号。若不严加治理,微短剧很可能成为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新温床与“放大器”。
另一方面,微短剧产业的创新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正迫切需要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过去一年,微短剧以 504 亿元的市场规模首次超越中国电影市场,并支撑了近65万个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延续微短剧的产业势能,绝不能重复过去的套路与生产模式,而是要以积极求变的姿态进行长远布局。从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低俗化的短剧内容终究无法为受众提供深层次满足,同质化的创作套路也早晚会引发人们的审美疲劳。通过微短剧评论区的留言不难发现,观众的口味正在从“猎奇”转向“走心”,从“感官刺激”转向“情感共鸣”。从文化投资的角度来看,一窝蜂地投入微短剧“粗制滥造”的洪流,不仅难以获得长期回报,还可能加剧行业的内卷化。在这一背景下,亟需协同多方力量,及时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微短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然而,要重塑微短剧的价值坐标系、形成精品微短剧的涌现之势,依然任重道远。对于制作方而言,首先要扭转侥幸心理,时刻对行业新规和用户口味保持警醒,继而深入社会变迁的机理,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挖掘鲜活且多元化的创作题材,才是摆脱叙事窠臼、寻求新变的关键。要勇于突破传统框架,关注时代脉搏,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实现市场价值、内容价值、审美价值与社会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平台方而言,在强化监管治理、净化行业风气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支持力度,引导行业向善,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创新导向的创作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资金扶持、项目孵化、专业培训等资源,帮助创作者克服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难题。同时,建立和完善版权保护机制,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好行业的创作活力与激情。(作者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