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思享汇,作者 | 吕思齐,编辑 | 管东生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2025年2月13日16点,《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累计票房突破97亿元,已挺进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超过了《钢铁侠3》、《美女与野兽》等诸多大片。此前,《哪吒2》已经成为中国影史总票房、观影人次双冠军,更刷新全球影史单一市场最高票房纪录。

随着票房的飙升,该片出品方光线传媒(300251.SZ)的股价也随之上涨。截至2025年2月13日收盘,光线传媒总市值已经突破800亿元关口,距千亿市值只需一个涨停。而就在两周前,其市值还不及现在的三分之一。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游资的炒作,《哪吒2》只是一种偶然;有人认为这是实至名归,因为《哪吒2》确实能给光线25年的业绩带来巨大增厚效应;也有人认为,不仅要对光线进行价值重估,哪吒系列的连续成功,意味着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一种崛起,整个行业的估值都需重新考量。到底哪家的看法更准确?谁的见解更理性?不妨拉开时间维度做一个观察。

时间是个鉴别器

光线传媒自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凭借其在动画电影领域的工业化能力,逐渐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领军企业。

2019年,光线传媒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票房达到50.35亿元,创下国产动画纪录;2025年更是凭借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20名,成为非好莱坞电影的代表。

申万宏源预测,受益于《哪吒2》票房分账(预计贡献营收9.5亿-10.1亿元),光线传媒2025年一季度利润或达8亿-10亿元,全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上调至15.19亿元,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市值和市场影响力。

如此令人瞩目的数据,可以认为《哪吒2》真正打开了中国电影市场。

再看《哪吒2》上映前光线的表现。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4.42亿元,同比增长53.37%;取得的归母净利润为4.61亿元,同比增长25.0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2.80%。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 12.2%,无大额短期借款。整体来看,公司财务状况稳健,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较低的债务压力,抗风险能力较强。

而且,24年前三季度业绩的实现并非在一个比较低的基数上实现,2023全年,光线传媒营收超过15亿元,同比增长了104.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负转正,全年利润接近4.18亿元。

可见,光线传媒在《哪吒2》带领下的增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因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影视行业内其他公司的表现。

随着电影行业的波动,各影视公司都力图找到新的增长点。早期具备影视制作优势的华谊兄弟,正在进行艰难的转型。2024年面临着1.97亿元至2.96亿元的预亏;“院线龙头”万达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庞大的院线网络和万达广场的聚客能力,虽在衍生品等方面不断拓展非票房收入渠道,其在内容制作的原创力方面仍有待提升;而博纳影业在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长津湖》、《红海行动》等产品都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却也面临着作品形象单一,难迎合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的尴尬境况。

相比之下,光线传媒在内容制作方面展现出了自身显著的竞争力,看准了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的潜力,在这个赛道上深耕内容。

光线传媒自2013年起布局动画业务,2015年成立动画电影厂牌彩条屋。陆续推出《姜子牙》、《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作品,逐步奠定国产动画领军地位,形成较完整的生态布局。

一方面,动画电影制作具有一定的门槛,制作周期长、制作体系复杂,且动画形象具有虚拟化的特点,其无法依靠明星演员获得初始流量。但正是因为动画电影的这些特点,能够规避明星“塌房”、档期冲突、天价片酬等风险,更好地发挥主创团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造深入人心的角色IP。

此外,动画电影具备可系列化、可结合衍生品等特点,产业链延伸空间大,中长期看是高回报、高壁垒的赛道。

另一方面,拓普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占比6%-18%,参考日本(票房占比25%-40%)、美国(占比15%-20%),赛道潜力大。动画电影更注重故事内核和情感共鸣,因此更具“本地化”特点,在这个层面上,国产动画电影具备先天优势。此前北京精彩出品的《雄狮少年》便在内容上兼具现实性与普世性,用新民俗故事实现了出圈。

光线传媒以神话故事为核心,不断开发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动画IP。据国海证券研报,光线CEO王长田曾提出要构建“中国神话宇宙”系列,通过彩条屋厂牌化管理、卫星式投资动画导演工作室、动画制作、漫画/衍生品等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大比例主投主控项目,形成“制作联盟”。首阶段以《哪吒》、《姜子牙》、《大鱼海棠》等IP为核心,计划20年内推出30-50部动画电影,对标漫威模式。

此外,AI技术辅助创作也是提升动画制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向。将3D建模、动态捕捉等核心技术运用于创作中,能大幅提高产能。据主创团队介绍,此次《哪吒2》特效镜头达到1900个,与138家国内动画团队进行合作,呈现出强技术壁垒。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短期内,受到爆款效应的影响,哪吒的衍生品收入将会激增。与前作相比,《哪吒2》IP授权、联名合作覆盖面更广,IP授权收入或达数亿元。

据光大证券研报,泡泡玛特推出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天生羁绊”系列盲盒,自2025年1月30日晚上10点在线上发售后迅速显示已售罄,二手平台闲鱼上相关盲盒价格挂出551元,相较于原价翻了近7倍。

长期来看,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突破95亿元,观影人次1.87亿,创历史新高,影视行业迎来了短暂的回暖。但影视行业“靠天吃饭”的风险仍在,2024年万达、博纳等同类行业均预亏。

光线传媒2024年、2025年实现盈利显然不成问题,但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能否用业绩支撑起目前接近千亿的市值呢?

从光线传媒2024半年报及三季报看,其有多部储备电影。如《“小”人物》、《她的小梨涡》、《透明侠侣》、《墨多多谜境冒险》、《莫尔道嘎》、《四十四个涩柿子》等。

动漫方面,除了现在已经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外,未来还将推出如《三国的星空》、《去你的岛》、《大鱼海棠2》、《相思》、《朔风》、《非人哉》、《涿鹿》、《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姜子牙2》、《茶啊二中2》、《昨日青空2》等多部动画电影。

其中《大鱼海棠2》、《姜子牙2》、《茶啊二中2》都是在前部比较成功的基础上推出,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捕获良好票房的概率较高,而《三国的星空》由易中天编剧,同样值得广大三国迷期待。

其余如《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等拥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接受度较高,这么看,光线的影片布局在长期看,具有再出爆款的可能性。

当然,光线虽项目储备充足,能够为后续业绩提供支撑,但也不是没有隐忧。《哪吒2》目前在豆瓣评分为8.5,众多网友玩笑似地呼唤“下个月做出《哪吒3》”。面对持续发酵的口碑和期待,IP续作的创新也承受着较大的市场压力。

总体看,《哪吒2》的成功不仅是光线传媒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中国动画工业化的缩影。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下,光线传媒能否将偶然的爆款转化为可持续的IP生态,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打造“中国神话宇宙”,开启国产动画新纪元的目标。市场期待答案,亦需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