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4K25周年导演特别版即将在今天全国公映,以前我曾专门在“小宇宙”做播客说过,“泽东”公司日常授权王家卫电影是极为谨慎和有限的,有机会看就一定要买;如今《花样年华》能够如此“大规模”地想看就看,我非得刷上三遍不可,直到看爽为止。
《花样年华》并非首次在内地公映,按照记载,影片2000年5月20日在戛纳进行世界首映,梁朝伟获最佳男主角奖;同年9月29日中国香港公映;11月24日北京首映,王家卫还专门携梁朝伟、张曼玉在京出席了首映式。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当年《花样年华》在内地的接受情况已经少有记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部影片曾经引进过,豆瓣也无记载,原因为何?原来,这和2000年的市场环境有关:那几乎是国内电影环境最差的时节——现如今《哪吒2》一天动辄七八亿的收入,差不多能顶上当时大半年全国中外电影的总票房;根据《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对于当时的引进方中影来说,《花样年华》“是一部节奏缓慢、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的文艺影片,故首轮上映选在4个大城市,并采用了保底分账的发行方法以确保发行方无风险”。
因此,很多影迷小伙伴的青春记忆里没有这部影片的影子也属正常,因为影片采用的局部城市发行策略和当时市场观影环境的低潮,造成了这部美丽的电影或许压根就没有在你所在的城市上映。时过境迁,25年弹指一挥间,四分之一个世纪倏得过去,《花样年华》不仅以全新4K修复版的高规格花香袭人,还奉送了一个此前只在戛纳世界首映时携带的5分钟“现代彩蛋”,况且本片只在大银幕“限时呈现”,日后绝不会在流媒体发行,对于我这个王家卫老粉儿而言,唯有“三生有幸”“三刷膜拜”能形容此刻的心情了。
今天在“幕味儿”贴上一篇八年前写的趣闻奉献给大家,因为看到有影迷在群众提及此文,心中颇有感怀,就原封不动地再度奉送了。就像《花样年华》这个特殊的版本一般,我在本文结束也会带给大家一个稀有“彩蛋”——对我而言,它和《花样年华》复映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惊喜。敬请阅读。❤️
世间独此一份!王家卫的心水片单
文.葛格 2017.7.18
葛格的办公室,估计是人世间最乱的地方。
地方小,人又胖,电影材料随手乱搁,地面不够了,就向天空发展。
看看,葛格的办公桌,是这样婶儿滴:
大家看着书垒得跟小山一样,好像看起来很博学的样子,实际上那压在底下的书,想抽出来相当不易,基本上一年不会搂上一眼,算是“万劫不复”了。
昨天实在受不了这种脏乱差,只好收拾打扫了一下,结果从夹缝里竟然翻出一张皱巴巴的白纸。打开一看,OMG,竟然是我们敬爱的墨镜王的亲笔手书!
这年头,估计大家有王家卫签名的都很少——惜字如金的他,在签名时,往往只签“王”一个姓——这篇手书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发出来与大家共同膜拜分享。
有人会问了:这纸上没头没尾的,怎么就能和墨镜扯上关系了?
话说,在2014年底,那可能是葛格策展生涯当中的高光时刻。因为在电影资料馆连续做成了国内第一次的库布里克回顾展、王家卫作品回顾展和姜文表演作品展——尤其机缘巧合,除了库布里克之外,王家卫(携张震)和姜文两位旷世大导都莅临我馆和观众交流。
那一阵子,电影资料馆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后来有朋友取笑我:从此,职业生涯,每况愈下,再也无法超越。
在2014年的三次重磅活动中,尤其王家卫回顾展最为难得,因为泽东公司真心是一个特别“抠门儿”的公司,不仅要求高,对自己的物料放出也是特别谨小慎微——不光海报、剧照都严格限制,像《春光乍泄》《堕落天使》等更是第一次正式授权内地放映,而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其它电影机构能够有机会在内地成功获得放映授权。
那次活动,不仅极为火爆成功,还颇为让人惊喜地,是促成了墨镜王与电影资料馆的进一步合作——2015年初,为了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办“中国耳语”主题展,王家卫再次“秘密”造访电影资料馆。
因为要挑选在西方人眼中特别具有东方气质——尤其是在服饰方面——的作品,我馆专门为王家卫放映了一批珍贵影片。由于行程紧张,在和王家卫的一次难得的聚餐中,他突然掏出笔,写了一份单子留给我,说希望在这个范围内寻找符合条件的影片。
呶,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张纸啦,千真万确。
什么样的东方电影,会是在服饰和视觉方面,对西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王家卫这份片单,还是蛮有趣。
《神女》
阮玲玉的电影,他列了两部,《神女》和《再会吧,上海》。前者,大家都很熟悉,默片瑰宝。
后者比较稀罕,因为是一个残片,所以我们很少为大家安排放映。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一个韩国人郑云波,我后来在韩国电影资料馆的馆藏目录里,看到他们有收藏,欣喜若狂——心想,老子保不齐给馆里找到一个完整的拷贝——结果,一去函询问,人家回复:我们就是从你们中国电影资料馆获得的拷贝副本。悻悻然。
阮玲玉之外,王家卫还列了两个名字:龚秋霞和徐来。都是民国三十年代出名的女星。尤其龚秋霞的演艺生涯很长,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时期。
龚秋霞主演的《压岁钱》(1937年)
讲到服饰,那戏曲艺术的影响肯定不可少。
王家卫在片单中,列出了50年代拍摄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以及谢晋的《舞台姐妹》。谢晋今天的小朋友早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但是老人家确实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王家卫个人,对《舞台姐妹》里的谢芳尤其不住称赞。
《舞台姐妹》
他的《红色娘子军》也是王家卫的心头好。这部电影的“去性别化”的服饰当然非常突出,不光后面的芭蕾舞剧延续下来,法国人也拍过一部《解放军占领巴黎》,里面都是活脱脱的照搬照用。
后面还有一些超级经典:贝托鲁奇进紫禁城拍摄的《末代皇帝》;张艺谋的政治寓言《大红灯笼高高挂》;胡金铨的《侠女》,女主角是今年金马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枫女士;侯孝贤的《海上花》;李安的《卧虎藏龙》。
《侠女》
王家卫自己的杰作,“世纪最美电影”《花样年华》也当之无愧入选。
最后有两部特殊的影片。
一个是30年前拍摄的犯罪爱情片《上海惊奇》,由麦姨和影帝大满贯西恩潘主演,豆瓣评分……有点低,只有4.7分,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高不了太多。
《上海惊奇》
王家卫选择这个片子,一定有他自己的考虑,至少证明了,从策展的角度说,除了影片艺术价值之外,他也会特别看重电影某方面的特质——从服饰和视觉呈现角度,《上海惊奇》或许是西方人便于理解的东方奇观。
最后,最稀罕的一部影片——因为今天已经难以看到——由“岳老爷”岳枫导演、李丽华、欧阳莎菲、龚秋霞等主演的《新红楼梦》。
《红楼梦》的故事拍过的太多,但这个50年代初香港“长城公司”的版本却是最为独特,它是一个颇有穿越风格的“时装版”——这个版本,可了不得,是1952年的票房冠军,赚了21.4万元的票房。
两年前林奕华也做了一版时装摩登版《红楼梦》,要论创意,老祖宗要从岳枫算起。
大家来看当年报载的的统计:
这个图中非常清晰地显示,当年香港票房十大影片,亲共的长城公司就占了六部,而龙马、大光明亦是左派公司;右派公司只有李祖永“永华”出品的《拜金的人》和张善琨“新华”出品的《月儿弯弯照九州》(陈云裳复出主演)。
那会儿香港左派电影可真厉害!
这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拜金的人》亦是由李丽华主演,既为亲共的公司拍片,又为亲台的公司效命,反映出她在政治态度上的模糊性和摇摆性,说白了就是“左右逢源”,红的钱黑的钱都赚,“革命斗志”很不坚定——这也是为什么,长城公司为何要在五十年代初另外培养新人(如夏梦、石慧、陈思思)的初衷,因为李丽华“靠不住”。
关于岳枫的《新红楼梦》,公司老板袁仰安在1950年9月的《长城画报》第2期专门撰文指出拍摄此片的目的:
把旧的《红楼梦》改编为《新红楼梦》电影剧本,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新的与旧的之间,所不同的,不仅是其中人物生活形态,衣着服饰,环境背景之“翻新”,同时又把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给予明朗的批判,把原著中潜在着的反封建意识积极地强调,镶(放)到现实时代中,给它新的估(评)价。
不光于此,《新红楼梦》当然也有些许的放映时局的意义:旧的统治王朝(国民政府),就像是《红楼梦》中大势已去的大观园,即将被时代潮流涤荡一清。
《新红楼梦》我曾经有机会买得一本当年的特刊,可惜价格高昂,一时犹豫手慢则无;影片就更是没有机会得见了——记得香港电影资深研究者罗卡先生告诉我,他大概在80年代还看过此片拷贝,当时还没有香港电影资料馆,后来不知道怎么地,可能是保存问题,香港连这个片子也找不到了。
所以,王家卫列出的这个片单,最大的遗憾也就莫过于此了。
彩蛋揭晓时刻
《新红楼梦》找到啦,仍然存在世间!
《新红楼梦》特刊我也在东南亚买到啦!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繁花不尽 有缘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