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哪吒IP的开发前景广阔,但也需找准方向和市场定位,切莫一哄而上,急于求成。
【编者按】
2月1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元,成就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时刻。《哪吒》系列以“破界”之姿,打开了国产动画的天花板,也拓宽了全球受众对“中国故事”的想象边界。国漫的黄金时代是否到来了?《哪吒》的成功对中国动漫电影与IP开发,带来何种启示?为此,新京报评论部推出“哪吒火爆之后”系列评论,深入探讨爆款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未来之路。
▲2月14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的UME国际影城(华星店),家长带着孩子挑选电影纪念品。图/新华社
高舜礼
魔童闹海更“出海”。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月14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在北美地区正式上映,影片的预售票房和排片量均创下北美地区近20年华语影片新纪录,部分影院甚至增设午夜场次以满足观众需求。观影后,观众给予了影片很高的评价。
在影城洛杉矶,两位奥斯卡评委观影后,不但热情输出了对哪吒的喜爱,还喊话饺子导演,希望《哪吒2》可以角逐奥斯卡奖。
《哪吒2》的持续火爆,成为中国电影史无前例的高光时刻。其不仅为国民奉献了精神文化大餐,还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出海,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当代价值。其中,文旅业界更关注的,就是哪吒IP更为广阔和深入的开发前景。
旅游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在我看来,哪吒IP开发的市场前景,可谓一半是风口、一半是悬崖。
时代发展到今天,文旅市场总体供大于求,文旅项目开发的成功率降低。当然,凡事不可绝对化,市场仍有尚待满足的薄弱点,如能抓住缺口、对应需求,也是很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半是风口”,说的是哪吒IP开发的市场机遇。依据是哪吒电影一炮走红,形成了连锁性的市场反应,人们再听到有关哪吒的主题开发,便会很自然地加以关注。旅游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沾上当下哪吒电影的影响,便会因人气凝聚而容易售卖。及时站到风口下,有利于得市场风气之先。
“一半是深渊”,说的是开发哪吒IP充满变数或风险。把哪吒作为文旅IP,它实则早已孕育在古老神话中,可谓古已有之、绵延千载,只是今日拍成电影让它魅力四射。此前和此后的开发,都不是很容易成功的。
首先需看到,哪吒题材的走红并非易事。古往今来借哪吒以叙事、以传奇、以绘画、以影视的可谓多矣,为何单单这部电影一炮走红?肯定有其内在逻辑和必然性,是诸多内因与外因、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缘际会的结果。
假如换了另一彪人马去编创,未必就能得到市场青睐。那些想乘势去开发文旅项目的,也仅是借势而已;受众接受哪吒这部影片,但未必接受其他的表达形式。
再者,文旅IP是缥缈易逝的。业界有人出版过旅游IP专著,核心之论是“得IP者,得天下”;从大量现实看,IP好说而不易把控,一旦某一新IP流行,原有的便难与之抗衡。
近几年“网红”现象就大略如此,忽而东、忽而西,犹如“城头变换大王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快餐化、流行化,很难让受众注意力和兴趣点持久,这便增加了后续开发前景的不确定性。
还有就是,客源市场品位不断提升。以国人的出境旅游为例,常规年份总量约1.5亿人次/年,如此之多的人去看“西洋景”“东洋景”,欣赏品位便悄然拉升。
譬如,有的青少年发誓要看遍全球的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而对国内主题游乐场则不屑一顾;当然,暂无条件出国出境“观洋景”的肯定是多数,但他们往往也少有跨省旅游的机会。
假如,后续开发的哪吒文旅项目的门票并不像电影票那么便宜,中远程游客还得乘坐高铁或飞机,那么实际的消费者怕不会太多。
有六类文旅项目可尝试
对于有意乘着哪吒电影成功之东风,顺势开发哪吒IP的地方和投资者来说,有哪些类型的文旅项目可考虑开发?我认为,从这类IP题材和国内外开发实践看,起码可尝试以下几类。
一是开发哪吒主题公园。类似美国开发迪士尼乐园,这对我国打造本土文化IP具有重大开创意义,但难度和风险也很高。2023年6月中旬,日本东京开园的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可为这一开发提供示范。该主题乐园共开设14个园区,可让游客以沉浸式的体验感置身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可以观赏或体验电影世界的精细场景、美术道具、模型摆设、服饰装潢、光影收音等。
二是与哪吒新片同步开发文创产品。现走红的哪吒影片是第二部,预计未来还会拍摄更多的续集;可在新片创作和制作的同时,根据剧情和道具同步开发文创产品,并随着新片公映一同面向海内外售卖。
假如观影者中有1/4人购买,那就是一个海量的销售金额。可采取影视公司招标文创企业、投资者合作开发的方式,这应是投资风险最小、回报率最高的一种开发。
三是将有关神话传说遗址开发为游览点。从晋代以来,围绕哪吒的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所提及的发生地在全国有不少,如天津、四川宜宾、江油等,有的地方还有庙宇或非遗活动。可借当下之势,在深研市场和专业论证的基础上,将有关神话传说地开发为游览点。
四是展示拍摄道具或场景。十多年前我去美国环球影城,那儿刚拍完电影“小黄人”(《小黄人大眼萌》),便被带了去看拍摄道具和现场,感觉颇为茫然和新奇。若干年后,这部影片及系列文创传到国内,人们也渐渐感受了小黄人之“萌”。
这类的展示或开发,对拍摄片厂来说,可谓举手之劳,对影片宣传也有独到之功。还可以把整座影片的创作厂区,开发为一座哪吒影视旅游小镇,从文旅开发的视角看,有点儿类似开发工业旅游示范点。
五是选择永久地点放映该片。如江西庐山上对《庐山恋》的放映,如今已持续45年,成为该地的一个文化符号。哪吒影片的这类放映,可选择哪吒神话传说的发生地,全国很多地方与之有关;也可选在国内知名游乐园,如方特、欢乐谷、环球影城之类。当然,如获得授权许可,也可围绕影片剧情和道具进行文创的开发和售卖。
六是将哪吒神话故事开发为娱乐产品。如借助元宇宙技术,制作沉浸式的光影展;创作面向游客市场的地方戏曲;利用AI、VI(视觉识别系统,英文Visual Identity的缩写)等高新科技,开发室内演出剧目等。
哪吒IP开发需跳出窠臼
我国国内游客量已达60亿人次,但将哪吒IP开发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文旅项目并非易事。
公众对哪吒神话题材的兴趣总体上比较小众,而非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哪吒在这部电影之前的长期沉寂,就说明了这点。
再加上客源市场的欣赏品位呈逐年提高之势,直白地说就是“胃口比较刁”,游客会对哪些创作和表现形式感兴趣,越来越不好把握和断定,这无形中增加了开发难度。
而且,人文类资源的开发客观比自然资源要难,做到真正意义的创新很不容易,日常所见多为因袭、模仿和雷同,哪吒IP的开发也面临这一窠臼。
所以,如何最大化地做到积极稳妥,避免轻举妄动造成失误,以下几点较为重要。
一是稍安勿躁,理性抉择。选择什么文旅项目,要全面论证,多听各方意见,把市场定位找准。即使把哪吒电影的成功视为一次市场机遇,也未必一定去只争朝夕,就像抢着去买上市公司的原始股。需清醒地看到,当下文旅项目不容易成功,尤其是景区和园区的开发,稍微选择不当、创意不够,就会遭到市场抛弃,进而把钞票变为建筑垃圾。
二是找准卖点,对准客源。将要开发的文旅项目卖点何在,面向怎样的客源,包括客户来源、年龄段、欣赏品位等,消费档次如何,都应有尽量清晰的画像。
哪吒电影是成功了,未必别的开发也会轻易成功,由此及彼的推论是牵强和冒险的。看电影仅凭一张票而已,时间与交通成本也相对较低,其他形式的开发则未必如此。假若神话故事的相关地方要开发哪吒主题的景区,或类似早年西游记宫一类的产品,恐怕很难有良好的市场结局。需注意汲取文旅项目开发失败的各种教训,防范犯一些低级性错误。
三是争取优势,协作开发。提升哪吒IP文旅项目的成功率,关键是找准优势、聚合优势、因势而动。
相对而言,策划创意能力、抓住客源能力、运营项目能力,都要比仅拥有历史文化底蕴更具竞争优势。争取与拥有这些能力的团队协作,如影片的创作团队、技术落地的支撑团队、金融资本团队,将会大大增加开发成功率。
四是尊重知识产权,借势而不抄袭。哪吒电影的成功创作,为哪吒IP创新开发展现了美好前景,但任何开发都要尊重知识产权,可以借势、可以搭车、可以另辟蹊径,但不能把哪吒电影当作唐僧肉或公共产品,不能信手拈来、不能随意抄袭、不能偷梁换柱,否则很可能还未赚到项目开发的钱,就已经被起诉到法庭了。
总体而言,伴随着电影的火爆,哪吒IP的开发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但也需找准方向和市场定位,切莫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祝愿哪吒IP这一神话传说,不仅能够成功搬上银幕,也能创新性地展示在更广阔的文旅百花园,由一枝独秀演变为百花齐放,不断焕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魅力,助力文旅产业开拓更广阔发展空间。
撰稿 / 高舜礼(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