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就算1000亿,分你一毛钱吗?-风君娱乐新闻

这几天一直在被《哪吒2》的票房刷屏。朋友圈刷屏,热搜刷屏,新闻刷屏……

所以,有人欢呼“国产动画站起来了”,有人感慨“中华文化输出全球”,还有人连夜剪视频,标题写着“小哪吒让好莱坞颤抖”。我盯着手机屏幕,心想:哪吒票房就算1000亿,分你一毛钱吗?

《哪吒2》的票房数字像滚雪球一样膨胀,从50亿到100亿,再到全球动画电影榜第二,媒体和网友的颅内高潮一波接一波。仿佛每刷一张票,就能给民族复兴添一块砖。

但仔细想想,这钱最后落进谁的口袋?导演饺子能分到几亿,院线老板数钱数到手软,股民看着光线传媒的股价乐开花,而你,连电影院爆米花桶都没多分一勺。

有人会说,这是文化自信的胜利。

没错,《哪吒2》确实让哪吒行宫和哪吒小镇成了旅游打卡地,四川宜宾的酒店订单涨了34%,天津陈塘庄的游客挤爆景区。但文化自信什么时候和票房数字绑定了?按这逻辑,上海人看《复仇者联盟4》就成了“崇洋媚外”,北京人爱《战狼2》就是“爱国标兵”,这帽子扣得比哪吒的风火轮还快。

更荒诞的是,票房成了“试金石”。

社交媒体上,有人统计各省票房排名,痛心疾首地批判:“看,上海人还在喝咖啡看外国片!”仿佛不看《哪吒2》就是叛国。

可票房高又如何?《复联4》当年横扫全球,美国人也没把它当爱国教材,顶多感叹一句“特效真牛”。反倒是我们,总喜欢把娱乐行为上升到民族大义,好像看场电影就能证明自己血管里流的不是可乐,而是长江水。

再说说这“百亿奇迹”背后的故事。

导演饺子熬了五年,138家动画公司拼了命做特效,连《流浪地球》团队都来帮忙。最后,观众感动于“全行业拧成一股绳”,资本感动于“票房分成33亿”。

而普通人呢?除了贡献一张电影票,剩下的就是跟着热搜喊口号。电影散场后,你依然是那个挤地铁的打工人,哪吒不会帮你还房贷,敖丙也不会替你写周报。

有人说,这是中国动画工业化的胜利。

确实,138家公司的名字挤在片尾字幕里,像一份冗长的成绩单。可工业化从来不只是技术堆砌,更是市场包容的结果。当年《魁拔》拍三部亏三部,制作方哭诉“成人动画没人看”,如今《哪吒2》成了全民狂欢,背后是80后、90后长大了,敢理直气壮地说“动画片不是小孩专利”。但这和民族自豪感有多大关系?不过是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变了,资本顺势收割罢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总有人把文化自信等同于票房数字?《哪吒2》的成功,本质上和《战狼2》《流浪地球》一样,是商业片的胜利。它们当然有文化价值,但非要把这价值换算成“大国崛起的象征”,未免太沉重。

迪士尼拍《花木兰》,美国人没觉得是“东方文化征服世界”;日本动漫横扫全球,也没见日本人天天喊“和魂洋才”。反倒是我们,一边嘲笑韩国人申遗,一边把票房当勋章,活像刚进城的新土豪,恨不得把金链子挂满脖子。

说到底,电影是商品,观众是消费者。你爱看《哪吒2》,因为它剧情爽、特效炸,没问题;你不爱看,因为它台词尬、角色建模像“208男星”,也没问题。但非要把个人选择拔高到“民族情怀”,甚至拿来互相攻讦,这就好比在烧烤摊争论“烤腰子和蒜蓉扇贝谁更代表中华美食”——除了让老板多卖两瓶啤酒,毫无意义。

《哪吒2》票房破百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和民族自豪感的关系,大概就像火锅和GDP的关系——你可以说火锅产业拉动了经济,但非要说“多吃火锅就有民族自豪感”,那老板八成会给你多加两勺地沟油,让你好好感受“爱的味道”。

所以,别被票房绑架了情绪。哪吒闹海的时候,可没想过要当民族英雄,他只想喊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而你的命、民族的命,也不需要靠一张电影票来证明。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