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这里是北京市市民服务热线12345,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北京接诉即办改革6年来,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5亿件。一条热线如何撬动超大型城市治理?接诉即办工作如何回应来自城市末梢的关切?
2月1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由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歌华移动电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接诉即办主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即将上映,影片由七个故事串联,展示了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创新思路。
近日,影片举行公映启动仪式。影院里,大银幕亮起,电话铃声将观众带入城市治理的微观现场。
2月14日,接诉即办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点映活动在华夏电影中心举行。放映结束,主创人员与观众进行交流。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影片看点
来自市民的真实声音串联整部电影
找到解决老城区停车难的新方法,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困境,讲述数字化智能化治理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诉说话务员成长的经历……作为聚焦于接诉即办改革的纪实电影,电影《您的声音》创新采用“浸入式”拍摄手法,通过热线工单的流转轨迹,串联起12345话务大厅、老旧小区改造现场等多个民生场景。
真实完整地展现接诉即办机制和北京12345热线工单的处理流程,是影片的一大特点。影片中,北京12345市民热线现场受理值班长刘缓说,接到市民的诉求,马上去办理,就是“接诉即办”的字面含义。话务员接通的每一个电话,都传递着这座超大型城市的脉搏。
影片中,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与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连线对接市民的即时来电。北京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供图
记者了解到,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接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电话原声,其中有市民对于问题的急切反映,有对于生活遭遇的困惑无助,也有诚挚暖心的感谢与问候。
2月14日,在北京华夏电影中心举办的影片公映启动仪式上,影片导演徐洁勤特别提到,正是这些来自北京市民的真实声音串联起了整部电影,“可以说,所有北京市民都参与了这部纪录电影的制作,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影片上映后走进影院,寻找自己的声音。”
影片展现真实生活,没有专业演员
在公映启动仪式上,出现在影片中的市民、话务员、政府工作人员也悉数到场。对于参与影片拍摄的“普通人”来说,90分钟的电影在呈现北京接诉即办故事的同时,更是在记录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又一次连接。
徐洁勤讲述,本次影片中所有出现的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事实上,为了展现真实的市民故事,创作团队做了大量的走访和选择,“我们找的就是具体案例和真实的市民,甚至在一些拍摄过程中,市民更专注于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也不太在意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围在身边具体在做什么。”
影片中,社区工作者就老楼加装电梯一事了解征求居民的意见。北京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供图
在公映仪式启动前,影片做过小范围点映,当时就有观众感慨,“这些素人演员怎么表演的这么好?”徐洁勤当时便回应称:“大家不是在表演,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拍摄过程中,我们对大家的要求,也是‘不需要表演’,做自己就好。”
刘缓表示,电影中所展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自己与同事们的工作日常,“也希望大家能通过走进影院,了解我们的工作和接诉即办的运转机制。”
收获与感受
导演:在拍摄过程中真正了解“接诉即办”
记者了解到,即将上映的接诉即办纪录电影,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广泛前期调研,摄制组走访了全北京40余个与接诉即办工作相关的单位,深入了解由12345串联起的不同侧面的人生故事。通过反复筛选,最终形成了既尊重客观事实,又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人物主线和叙事主线。
徐洁勤说,与普通的影片不同,纪录电影需要先建立思路与大纲,然后根据素材完成故事建构。主创人员也谈到,在影片制作过程中,现场拍摄的考验很大,拍摄对象没有既定的台词和演绎的方向。“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跟拍社区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并不知道他会做哪些具体工作,只能跟着他在社区里一遍又一遍地沟通、奔波,之后才能在素材中挑选最核心的内容。同时,我们也要确保拍摄对象对于镜头是不抵触的,也就是需要用最少的工作人员,拍摄最真实的镜头。”一位主创人员说。
徐洁勤是纪录片导演,也是一名北京市民。她讲述,一开始自己和团队最希望搞明白的是:为什么市民打12345热线能够解决问题?触发了怎样的机制?寄希望于通过挖掘真实的事件,展现更多市民“看不到的地方”。
徐洁勤坦言,自己也是在拍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北京接诉即办的机制,和一通热线所能牵动的力量,“最让我震撼的地方是,整个接诉即办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步、具体到每个人,都在为解决市民所需而尽力。”
一通电话解决一个问题,在徐洁勤看来,这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后台系统和完善的体制机制。而作为政府,能以这样的力度和耐心去倾听群众声音,也展现了城市治理的理念和决心。
话务员:接听来电让我见证北京更多变化
过去六年,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中,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5亿件,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诉求,都是通过一句“您好,这里是北京市市民服务热线12345,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开始的。
在北京12345市民热线的话务大厅,750余个坐席昼夜运转。平均每天每个话务员都要接听80-100通市民来电,话务大厅单日的接听量可达6.5万件。入职话务员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事实上,新人想要正式入职12345,必须经过半年的严格培训与考核,最终真正能够留下来的话务员不到三分之一。
影片中,除了已经在话务大厅工作超过十年的“老话务员”刘缓,实习话务员王梓莹的职业成长过程也展现其中,二人共同讲述了一段“老带新”的经历。
影片中,“老话务员”刘缓向实习话务员王梓莹传递工作经验。北京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供图
影片启动公映仪式时,王梓莹已经通过考核正式转正。她告诉记者,第一次从大银幕上看到自己,感觉很奇妙也很激动,“有很多朋友和同学,可能是从海报上或者网络宣传中看到了我,给我发来信息。特别开心,也很荣幸能够通过电影,展现12345接诉即办话务员的形象。”
王梓莹是一名“零零后”,影片中的她一开始很青涩,接听电话时甚至还会有小小的情绪波动,在老话务员的指导和自己的学习与了解下,才逐渐融入、适应了市民热线的接听工作。王梓莹告诉记者,她来自河北涿州,担任话务员是来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刚刚被选定参与电影拍摄时,她在话务中心才工作了2个月,还是个“完全新人”的状态。
王梓莹讲述,虽然家乡距离北京不远,但成为话务员前,对于这座城市并没有特别的了解,“这两年来,倒是通过这份工作,让我重新认识了北京,也更理解了这座这样大的城市是怎么运转的。”她说,通过接听的一通通电话,有的地方自己虽然没有去过,但也知晓了这几年那里的变化和发展,“有机会去的时候,就会特别亲切。”
立法参与者:在有序互动中增强对城市治理的信心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建立起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这也是国内第一部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条例。
在公映启动活动上,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也全程观影。影片结束后,她表达了对接诉即办基层工作者的敬意,也向纪录电影制作团队对于接诉即办故事的呈现表达了谢意,“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做了很多调研,到今天看到形成的文字、法条,出现在银幕上,在一桩桩具体的事中落实,内心很激动。”
拍摄影片过程中,得知要在自己办公室取景拍摄,李放准备收拾一下桌上摆放的略显杂乱的材料,“当时想的是办公室很乱,先得整理整理。”徐洁勤看了之后赶紧拦住了她,跟她说这样的工作场景,自己和团队“摆也摆不出来”。李放当天在公映活动上也说,如电影中呈现的很多基层场景一样,这些也都是参与城市治理工作的真实日常。
今年是李放参加工作的第16个年头,她说自己和同事们都注意到,在市民参与公共平台讨论的时候,都会关心政策条例的制定者是否真能看到市民诉求,听到市民声音。李放在现场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应,她也提到,“看评论”已经是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不只是我,影片中的工作人员,现实生活中接诉即办机制中的每一个工作者,都会在意市民的反映,也在尽力完成市民的期待。”
在李放看来,即将在北京院线上映的纪录电影,体现着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真正初衷,“在城市治理者与市民有序、良性的互动中,我们对城市治理的信心和民主法治的自信也在进一步增强。”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