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诗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照耀着后世。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这部影片,则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将《诗经》的元素融入叙事,让我们在刀光剑影的封神之战中,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到华夏先民们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影片悄然架起一座跨越三千年的时空桥梁,让金戈铁马的铿锵与“关关雎鸠”的婉转交织出文明破晓时分最动人的生命交响,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封神2》海报

诗韵流淌的战争画卷

影片以宏大的战争场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硝烟与战火的时代。然而,在这场看似冷酷无情的战争中,导演却巧妙地融入了《诗经》中的诗韵与情感,使得战争不再仅仅是血与火的较量,更是一首悲壮而悠长的史诗。

在波涛滚滚的黄河渡口,一位女将策马过桥的身影,成为照亮乱世的一束光。邓婵玉身披铠甲、英姿勃发、飒爽睥睨,西岐的民众停下手中的劳作,情不自禁地齐唱歌曲《女怀》。其歌词“有女怀春”出自《召南·野有死麕》中的“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原诗描绘了一位少女在野外遇到心仪的男子,心中涌起情思。而歌词“河水其泱”则化用《小雅·瞻波洛矣》中的“瞻波洛兮,维水泱泱”,泱泱是形容水流深远广大的样子,象征着少女内心的波澜与悸动。在影片中,这首歌曲不仅为邓婵玉的过河之旅增添了几分柔情与浪漫,更在战争的残酷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女怀》出现场景 《封神2》剧照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邓婵玉与西岐民众同乐 《封神2》剧照

而影片中的战争场景,也如同《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一样,充满了悲壮与豪情。战士们奋勇杀敌,为了家国大义不惜牺牲自我,他们的英勇与无畏,正是《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精神的真实写照。“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小雅·常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邶风·击鼓》),众将士并肩作战的场景,生死与共的瞬间,这些散落在战争缝隙中的诗意碎片,拼凑出《诗经》时代“家国同构”的文明图谱,让保家卫国的壮烈誓言获得了扎根泥土的深沉力量。

最令人动容之处,无疑是影片对家园之爱的描绘。影片中,那一幕幕“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小雅·斯干》)的温馨场景,宛如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洋溢着和平安宁、欢声笑语。这份由衷的欢欣,正是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家园那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而“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对农事活动的细致铺陈,充分显现出先民们通过辛勤劳作、以农耕为本,共同建构家园秩序的集体意识。

影片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与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将中华文明最深层的精神密码——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对正义的坚定坚守、对家园的无限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主题不仅与《诗经》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更在银幕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性光辉的永恒绽放

《封神2》在揭示战争残酷与悲壮的同时,深刻挖掘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光辉。导演以匠心独运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史诗电影宏大的叙事结构,特别是在描绘西岐之夜的场景时,借助篝火的温暖光芒,勾勒出一幕独特的景象。此时,不论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聚拢在火堆周围,齐声吟唱《鸣岐》,并一同翩翩起舞,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

《鸣岐》的歌词“适此乐土,我居我处”,灵感来源于《魏风·硕鼠》中的“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这种改编既富有诗意,又传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歌词所描绘的“乐此乐土,我守我护”的集体欢腾,与《唐风·蟋蟀》中“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的生命意识相呼应。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女怀》歌词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铭岐》歌词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凤鸣岐山”音乐歌舞特辑 视频截图 来源:电影封神第二部官博

在这片被视为乐土的地方,战争的痛苦与忧伤被暂时忘却,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美好与欢乐。人们的笑容与歌声,如同和煦的春风,温暖人心,给予人们希望。西岐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和而真挚,没有等级之分。这一点从西岐少主姬发的行为中便可见一斑,他与老臣一同搬酒,在篝火晚会上与百姓手挽手共舞,这样的场景描绘出了一幅理想家园的美好图景。

在战争之外,《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纯真爱情,《小雅·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聚场景,都在人物塑造中得到了细腻呈现。这些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最动人的一面。当镜头扫过市井街巷,观众仿佛听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的歌声,看到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的劳作场景。

西岐少女被女伴们簇拥着推向杨戬的场景,堪称对《诗经》情感美学的现代诠释。少女跳舞奔跑时飞扬的麻布裙裾,暗合《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灵动;她主动亲吻杨戬脸颊的大胆举动,既深刻保留了《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的直率,《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的主动,又热烈展现了先民女性意识中主动的情爱观。当杨戬在十绝阵下救下女孩,神性与人性的边界在《诗经》的意象碰撞中悄然消融。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影片对老百姓服饰、房屋及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不仅生动再现了商末周初先民们蓬勃向上的生活风貌,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表达。通过精心雕琢的这些细节,影片将先民们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入现代视觉叙事之中,使观众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中,深刻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魅力。

相较于朝歌战甲的铜铸辉煌与绿松石的璀璨点缀,西岐战甲则呈现出别样的风貌,它以苎麻为基底,覆以坚韧牛皮,质朴无华,尽显古风古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战甲腹吞部位不再是朝歌那象征权力斗争的饕餮图腾,而是换成了寓意和平的西岐凤鸟图腾,宛如《诗经》中翩翩起舞的凤凰,传递着和谐与安宁的愿景。影片的人物造型师巧妙地将西岐服饰定为土黄色,这与《诗经》中大地之色的描绘不谋而合,是对广袤麦田的深情致敬。深植于五行五色理论中的“土”色系,让每一件衣物都展示着自然的意蕴。通过这些细腻入微的设计,西岐城的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其土润风和、淳厚天然的气质与“封神”所构建的神话史诗世界相得益彰,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触,韵味悠长,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那个诗意盎然的远古时代。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封神2》海报中的西岐凤鸟图腾

建筑场景的营造更具《诗经》的空间诗学。制作方为打造真实历史场景,历时两年搭建了占地九百万平方米的西岐城,五十余栋标志性建筑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永久留存。行走在复原的西岐街道,穿斗式榫卯结构的民居错落有致,顺应着地势与生活的脉络自然伸展。未施油漆的原木梁柱与夯土墙面相映成趣,将《大雅·绵》中“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的西周建筑美学化作可触摸的现实。导演刻意保留建筑的不完美质感,让墙面的龟裂与柱础的歪斜都成为诉说沧桑的诗行。这种“未完成感”的营造,恰是对《诗经》“质胜文则野”美学的最佳诠释。

影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诗经》音乐性的影像化诠释。作曲家巧妙地将“一唱三叹”的传统韵律进行解构与重新编排,使《女怀》的旋律中交织着传统陕西民歌的元素,而《鸣岐》作为富有仪式感的音乐则融入了陶鼓,意在强调八音中土类乐器的音色。陶鼓的陶土材料与土地紧密相连,以此诠释守护的含义。当杜比全景声系统中流淌出跨越三千年的古老歌谣,我们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诗可以观”的魅力。无论是“有女怀春”的柔情、“伐木丁丁”的劳作之声、“北风其凉,雨雪其滂”的自然景象,还是“凤鸣岐山”、“鱼潜渭水”、“黍麦离离”的生动描绘,在远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表达中,通过四言体的反复吟唱,那些源自心灵的歌声,真切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纯真与自然。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诗经》的美好被《封神2》具象化了-风君娱乐新闻

“凤鸣岐山”音乐歌舞特辑 视频截图 来源:电影封神第二部官博

《封神2》通过现代电影语言的创新表达,证明传统文化创新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展示,而是让古老文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裂变生长。当银幕上的邓婵玉“巧笑倩兮”(《卫风·硕人》)为身边的小姑娘簪上一朵小花,我们终于理解孔子“诗可以兴”的真谛——那些刻在竹简上的诗句,始终在等待新的载体来唤醒沉睡的灵魂。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生命形态:既铭刻着青铜鼎彝的庄重,又保持着春水初生的模样。

(罗莹,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

来源: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