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台湾中时新闻网2月15日刊登题为《我们的哪吒在哪里》的文章,作者是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林保淳。文章内容如下:

大陆春节贺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放映至今,人民币票房已破百亿。不仅在大陆,在欧美地区放映也是一票难求,引起观影风潮,将美国引以为傲的好莱坞电影完全比了下去。

台湾近百年来都有关于哪吒的信仰,专门供奉三太子的庙宇有许多座。

但是,当对岸的哪吒已经转化成动画偶像,一杆火尖枪迸发出无比的光和热,一条混天绫挥洒出生命的深度广度,两只风火轮迅速周流于全世界,乾坤圈再也不是小小金项圈,而是广大无垠的人心宇宙时,我们的哪吒,却只能披戴着沉重装具,在鞭炮声中、烟硝影里,配合着流行歌曲的电音,横横斜斜地在那边步罡踏斗,作为民俗表演艺阵的简单形式,就是这样而已。

我们不会去认真思考,如何让三太子不只存在于小说或宗教信仰的情境中,而是与当代的我们产生关联。台湾的三太子庙不少,电音三太子的团体更多,知道哪吒三太子的人更举目皆是。但是,如果去问问这些人三太子的具体背景,能回答出来的恐怕没有几人,更遑论知晓三太子背后究竟蕴含着多丰厚的思想内涵以及可以发挥的广袤空间。

人们何以会如此“一问三不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大概没有几个人看过《封神演义》,更没有几人能说出哪吒传说的来龙去脉。

当这样的现象普遍蔓延在整个社会,当我们社会中的这些固有文化被漠视,当这些文化内容已经无法在所谓的“文化创作者”身上激起感动、带来回响时,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

以《西游记》为基础的《黑神话:悟空》创下中国电玩产业无与伦比的佳绩,以《封神演义》为蓝本的《哪吒2》则创下有史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的傲人成果,其所带动的连锁效应之大,当然是可以预估到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激发的创作者的热忱与信心,才是真正源源不绝的动能,未来必能可久可大。

《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是古典小说,早已深入民心,成为坚实的文化内涵。台湾已不知喊了多久的文化创意产业,却始终没能明白,没有文化,如何能有产业?在一味“去中”“抗中”下,我们丢失了多少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文化内涵?新时代的哪吒,早已体认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积极开创的时候,我们的哪吒,还被禁锁在天劫咒中,嗷嗷待哺,几时才能成长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