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势比人强,先活下来再说
作者/慧超
(一)
电影《一代宗师》中,满脸怊怅的章子怡对梁朝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
武侠电影中,尤偏爱《卧虎藏龙》与《一代宗师》。其他的武侠片,刀光剑影打打杀杀,多半像碳酸饮料,刺激、爽口,无非即时的满足。
唯有这两部电影,却如陈年普洱,每隔几年再品,都能咂摸出不同的味道。
说这话时,宫二小姐自知内伤难医,已无力回天,这一面即是永别。这场余味无穷的对白,既是向心爱的男人袒露情意,也是宫二对自己一生颠沛的回眸。
若回顾宫二这短暂的一生,她的确已“见自己”,但是终其一生,宫二小姐都未能冲破“自己”这道关隘。
一代宗师宫宝森教出了两个好徒弟:一个是自己的女儿宫二,另一个是宫二的师兄,为人狠戾傲慢的大徒弟马三。
这部电影的对白极少,可宫二和马三却重复过同一句台词: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说起来,宫二和她的师兄马三其实很像,他们都是事事争先,逞强,只图一时痛快的人。
两个人毕生皆难以撞破的“关隘”,也十分相似。宫宝森死于马三之手前,曾对这个爱徒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
“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是回头”。
马三没懂。宫二懂了,却倔强地不愿转身。宫宝森弥留之际,希望女儿不问恩仇,可她削发奉道,不嫁人、不传艺、不留后,孑然一生,不惜一切誓要清理门户,为父报仇。
所以梁朝伟对章子怡说:
“宫先生文戏武唱,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就差个转身。”
这自然不是讽刺,而是心疼,是为宫二感到可惜,为宫家感到可惜。
宫宝森退隐江湖时,放下这样一句话:
“希望你像我一样,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这话,当然不只说给叶问听,也在劝诫躲在镜子后面的女儿宫二。
宫二与马三一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仇确实报了,但宫家的那盏灯,也灭了。一代绝学宫家六十四手,就此绝迹。
宫二一生求全,奈何遗憾留尽。叶问懂得大成若缺,终成一代宗师。宫二小姐华年之岁香消玉殒,六十四手便成绝唱;而咏春这盏灯,至今却有世界各地的弟子为其添油。
回想起来,宫二那句倔强的“可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正是二小姐一生悲怆命运的注脚。
人这一生,“见自己”不易,“破自己”更难。
(二)
人的很多痛苦、狭隘、愚蠢,其本质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了解。
你以为的你自己,和现实种种际遇下真实的你自己,常常隔着十万八千里。
某些情境下,人心底里生出的许多想法,常常会陌生得令自己震惊、恐惧。
相爱的男女,情到浓时,互相说起那些死生契阔的誓言时,恨不能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对方查验:
“无论顺境或逆境、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我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你,至死不渝。”
可是,真的吗?
你真实的“自己”,真正严肃、诚实地审视过这一切吗?不必说一夜暴得数亿财富或致残毁容、要命重疾这样的极端考验,生活中一场“安全”的艳遇,一次事业上的挫败,几年的失意苦闷,甚至几笔已经逾期的贷款……
或许就可以轻松击碎誓言,你心目中那个虚幻的、脆弱的“自己”,就会变得方寸尽失,面目全非。
又譬如,在一些蠢货浓度奇高的社区里,糊涂蛋们聚在一起,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他们向往乱世,憧憬杀戮,叹息自己落拓,只是生不逢时。
因为这帮糊涂蛋自我代入的都是刘邦、朱元璋这样的布衣皇帝,最不济也是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乱世魔王。
实际呢,这群人既不了解历史,也没认清自己,真的遭遇乱世,他们那颗爱幻想的头颅,一早便垫在政治家走向谈判桌的红毯下了。
别说真站在残肢遍地、血肉纷飞的战场上,哥们儿公交车上撞见个偷手机的小毛贼,一个狠辣的眼神飞过来,脖子就自觉乖乖把头低下了,还要懂事地再转过身,用无声的怯懦讨好人家:
“您放心偷,我这种乱世枭雄,只有面对日本人才会勇敢无畏”。
我想说的是,真实的自己,和你以为的自己,往往在事实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一如面对这个世界般陌生。
(三)
回顾过去一年的投资经历,我的感受是极其煎熬撕裂的。这固然与A股市场连续三年的悲观萎靡相关,可更多的,还是源于自我认知的重新厘定。
以前,和朋友们交流投资,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
你的投资风格是哪一种?
几年前,我的答案还自信且笃定:
“当然是价值投资”。
怎么会不是呢?这条路,我信奉它,向往它,自然也在践行它,读了那么多巴芒格雷厄姆的书,记住了那么多价值投资的铁律与金句,那些并不难懂的道理,我自然是早悟了。
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场真实的拷问之下,我给出了令自己事后惭愧的答案。
我以为自己是一名价值投资者,其实那只是我心中对“自我”的一种虚伪幻觉,极易碎的幻觉。
很多时候,我没有自我想象中那么清醒,我所谓的“独立思考”,会被市场震荡、公众情绪乃至大V观点所左右,事实上,我也不过是个盲从的韭菜,心中的价值锚,如浮萍一般随风飘摇。
现实中,我瞧不起那些耍小聪明、占小便宜的人,鄙夷那些自以为是、傲慢固执的人,可在投资过程中,我痛苦地发现,我很多行为、动作与抉择,竟然就是内心里最厌恶的那副样子。
是啊,扪心自问,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事实上,我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平静。我耐不住寂寞,也经不起诱惑。我没有自我想象中勇敢,却比自我想象中贪婪。在市场的波动中,我无法做到置之度外,同样会恐惧、焦虑、懊恼、愤怒。
可以说,2024是我在投资路上“见自己”的一年,我终于沮丧地承认:
我并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我曾拙劣地学习和模仿做一名价值投资者,但是我不得不最终承认,我做不到。
(四)
想起去年夏天和一位旧友深谈,他当时的状态很糟糕,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创业,赔了许多钱,不得不卖掉一套房子还债,他的婚姻也一度出现危机,那个合伙与自己开公司的十几年好兄弟,也已反目成仇……
我安慰他,这几年确实大环境不好,消费低迷,生意都不好做。
朋友摇摇头说,大环境再好我们也未必能成,真摔了跟头才明白,其实我压根就对创业没有任何认知与准备。
“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创业,我们太幼稚,太想当然了”。
他说,真的创业之后,才知道上班的轻松,才明白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些你自以为的懂得,往往在现实面前只剩可笑。
朋友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我看见的,正是投资路上那个颠倒滑稽的自己。
读过几本投资经典,人就魔怔,入戏了,不由地会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翩然,不自觉地会将自己与那“贪婪、急躁、盲从、健忘、怯懦”的大多数人划分开。
可真的到了事上,什么人弃我取,什么他人贪婪时我恐惧,才发现其实都是“读过就以为自己懂了,说出来就以为自己能做”的纸上谈兵。
真正的现实里,一个人遑论对抗市场,对抗主流声浪,对抗公众情绪,普通人在生活中遇上件父母妻儿朋友都反对的事——
那份笃定,恐怕便已风吹云散了。
投资有风险——这话谁没听过?每一个兴奋地冲进股市的人都觉得,自己已经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直到他第一次在饭桌上听到妻子那声小心翼翼的叹息……
认知的关隘,不在于智商、学识、读书多寡,而往往在于经历本身。
只有当面临真正的蹉跎、窘迫与拷问时,你才会恍然发现,原来真实的自己是那么陌生,原来自己可以变成那个样子,原来自己心里会生出那么卑劣贪婪的念想,原来自己竟可以做出那样不堪的选择……
(五)
做人,能“见自己”已是殊为不易,见过之后,还能冲破“自己”这道关隘,真是难乎其难。
这是我过去这一年,最大的感悟。这份感悟,源于投资路上的种种困顿、痛苦和省悟。
所谓“见自己”,就是知道自己是谁,就是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边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就是理解赵本山对梁朝伟说的那句话:
“人呐,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所谓“见自己”,就是不要轻易将自己置于险地,尽一切可能避免自己陷入极端的环境与考验中,避免自我的扭曲,变态与疯狂,就是明白人性经不起考验。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强调了一辈子“安全边际”,其实他们所讲的,不仅仅是投资的风险控制,同样也适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
要设置安全边际,要留有余地,要记住,关隘是回头。
回头,是看看自己出发时的模样;回头,是看历史与周期的兴衰荣辱;回头,也是要记住危机时的感觉,记住那绝望时的狼狈,顺风时的傲慢……
别高估自己的心性与能力,形势比人强。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句话讲的其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是先活下来再说,只有先活下来,才能有那口气,去点自己的那盏灯。
2024年,我个人股票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为24.74%,这个收益率,在雪球淘股吧等社区当然不值一提,但它已远超我的预期,既然如此,不如喜悦。
可前几年我不是这样的,那时我勤于打听身边朋友的收益率和买入成本价,担心自己亏钱,更忧心朋友赚的比我多,心里的攀比与嫉妒心,反过来使自己的投资路径产生畸变。
这就是认不清自己,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是忘了自己本应穿多大裤衩。
以上,是为过去一年的个人投资心得。
反省过去,我不想谈论任何宏观,任何方法论,任何技术指标或行业趋势,我只想浅薄地谈一谈“自己”。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认同这个逻辑。但这句话,很多人其实误会了,以为是分析看透那些宏大的叙事与时代的脉络。
其实全然错了,这变现的关隘,首先是要认清“自己”。
最后,与有缘人共勉:
幸逢红利之时不以物喜,
世事蜩螗之际不以己悲。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