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莹
观众对悬疑涉案剧一直有着较高需求。各大视频平台开设的“悬疑剧场”“白夜剧场”“X剧场”等垂类赛道上,《猎罪图鉴2》《风中的火焰》《边水往事》《新生》等剧集支撑起了日益成熟的剧场模式。而以《我是刑警》《真心英雄》《驻站》等为代表的涉案大剧同步登录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带动了线上、线下场域观众的热议。
悬案剧的“第一把火”
近年来,悬疑涉案剧创作发出的集束声量让人不禁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此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火热景象,以《重案六组》《黑冰》《黑洞》《大雪无痕》《征服》《冬至》等为代表的一批悬疑涉案剧在1997年至2003年间集中涌现。而在这一“繁荣”阶段,悬疑涉案剧也走过些许弯路,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以血腥暴力为噱头吸引观众的作品。与此同时,社会现实图景中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也引起了各方警觉。
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卫视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电视台把涉案题材的电视剧安排在每晚11点以后播放,同时要求各省级电视台对涉案影视剧加强把关、控制数量。《通知》下发后,悬疑涉案剧从此进入长达十余年的蛰伏期。
悬在悬疑涉案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其说是表现尺度的把握,不如说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低。丰富的媒介资讯下,能够对外披露的犯罪手段与侦察手法大致无二,特别是在同类题材作品集中涌现的时期,未能抢占播出先机的作品如果没有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人物成长线与扎实的生活基底,而只是在密不透风、接连发生的案件中原地打转,观众审美疲劳的情况就会更加凸显,最终难逃弃剧的结局。
社会派推理的挺进
不可否认的是,在网剧发轫初期的2015年前后,《暗黑者》《心理罪》《法医秦明》等主打本格派推理的剧集,确实以大尺度的展现与严密的推理逻辑吸引了众多观众,培育了早期互联网端悬疑类剧集的中国市场。
时隔五年,以《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错位》等为代表,社会派推理的风头明显超过本格派推理,吸引观众的不再是抓住凶手、惩戒凶手,而是探究滋生犯罪的人性根源,看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如何与命运交手。剧集中所展现的对现代家庭危机的探讨、未成年人对固有观念的反抗、社会变革的阵痛、亲密关系的反思等,都使得观众不再是离奇案件的旁观者,剧集与无限的远方和无数的人开始发生关联。
较之本格派推理,社会派推理确实在生活的开合度方面迈出了自觉探索的坚实步伐,但社会派推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这种向生活的挺进更多是对幽暗处隐秘、艰涩的挖掘,这当然不该是生活的全部,而只是生活的一面。
生活流叙事的助力
在过往不少悬疑涉案剧中,执法者形象的塑造往往相对薄弱,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追缉,其个人生活的展现几乎完全被忽略,人物的功能性明显,丰富性不足。
2020年,根据吕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叉戟》让我们看到了警察的另一面。该剧把刑侦、经侦、预审三个有代表性、隶属于不同警种的老警察放在了一起,三个人性格迥异、专长不同,且各有情感与家庭生活的压力,他们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重新集结,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老骥伏枥,新人辈出。2022年的电视剧《警察荣誉》则把视角对准警察中的“小透明”。剧中四位师傅与四个徒弟,性格做派互补对冲:陈新城与李大为,一个“吃一堑长一智”处事谨慎,一个热情多言、“学渣”体质却敢想敢为;程浩与夏洁,一个因师傅夏所的牺牲而永远打上心结,一个想把过去留给回忆、把现在留给自己;曹建军与杨树,一个是有勇气和胆量却害怕错付的英雄,一个是“理论大于实践”黑白分明的法学高材生;张志杰与赵继伟,一个是在鸡毛蒜皮中为人民服务的社区民警,一个是苦出身急需社会地位以求发展的孩子。在这部剧中,生活流叙事不仅反映在师徒耳濡目染的传帮带关系中,也反映在警民鱼水情里。剧中一线民警所面对的矛盾往往处于情与法的模糊地带,他们做得更多的是人与人的矛盾、情感调节工作,尽可能还市民生活以安宁。
2024年年末,现象级大剧《我是刑警》虽然呈现了十余起大案要案,但同样未忽视生活流叙事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剧中主人公秦川作为督办案件的专家组成员而非直接办案人员出现的设计,巧妙地带出了他与基层民警在工作思路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该剧没有回避警察各级组织内部的矛盾,也没有回避具体办案过程中跨地域并案、基层办案缺乏人力物力的痛点难题,在有据可查的大案要案之外,讲出了那些憋在许多办案民警心中的话。惟其艰难,方显信仰的可贵与可信。
2025年开年大剧《驻站》改编自晓重同名小说,剧中身陷中年危机的公安民警常胜,也有来自婚姻和职场的种种压力。在东寨驻站的他,不仅要克服来自生活上的孤独,更要以真心换真心,逐渐融入村民中并被接纳认可……
“生活流”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早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就初现端倪,尽管后来又有了更加宽泛的延伸,但当时所提出的“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和“还我普通人”的主张与做法至今仍可见其暗流。《三叉戟》《警察荣誉》《我是刑警》《驻站》等剧集,或在公安作家的一手素材中积累经验,或在大量走访与资料搜集中捕获真实,或在《守护解放西》等纪实影像中感受氛围,或采用“半纪实”的拍摄手法与影像风格贴近生活,最终让生活“流入”剧情,让人物更加丰满可感。
如果说社会派推理还施害者以普通人标签、不刻意写坏本身,而是思考命运悲剧背后的成因,那么上述剧集则通过生活流叙事还正面角色以普通人身份、不刻意夸好,把他们从无所不能的“神坛”请下来,在烟火日常中考验不悔的初心。
悬疑涉案剧从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平滑过渡的关键正在于,把剧中人物放在更广袤的社会空间、生活空间和人性空间中去考察其行为动机与选择。是非分明的案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与生活和解,就像《我是刑警》中唯一没有形成案件闭环的叶茂生案,牛玉国苦苦撑着的那一口气舒了,叶海平也放下了过去与仇恨,勇敢地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