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播出至第8集。最新的剧情内容当中,外婆去世,让不少观众动容。这部电视剧让部分观众觉得新颖,是因为,它讲的是有知识的那批女性在外婆、母亲和闺女三代人之间的情感。这是一部知识阶层母女关系情的电视剧,传递的是知识阶层的价值观。
《180天重启计划》在开局的6集剧情当中,拆解的东西更多,或者说,用“瓦解”也行。这其实就是咱们在文艺批评上经常见到的,“后现代主义的瓦解”。先用一种知识阶层的价值观,去拆解掉早前落伍的母女情,继而,重建一种新的母女情关系。到了第8集当中,这部电视剧的母女情关系重建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尤其是外婆去世之后。
咱们以往的母女情的电视剧,很多都是无原则的好,歌咏母女情到了不经过理性思考的程度。这类歌咏,早就令人作呕了。这次,这部电视剧,则先拆解,然后重建。它重建出来的母女情,因为经过了一次后现代主义的拆解,所以,更为坚固了一些。而这次的重建,最终传递给观众们的,还是知识阶层的价值与情感。
这部戏和其原著小说的创作者,是站在知识女性的角度上叙事的。这种叙事,放在当下,最大的好处便是,把一种更为时代需要的母女情关系以电视剧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出现一种电视剧角色带来的榜样效应。这个效应,当然会迎合当下那些有知识的女性们的情感需求,但同时,它是教化那批没啥知识的女性的,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当然可以找出很多知识阶层价值观的母女情。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点,部分母女情,真的不是剧作当中这种亲密的、无私的,相反,在中国当下,还有很多母亲,就是把女儿当作谋财的工具罢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甚至于部分城市当中,均保留了索要彩礼的陋习。这批母亲,通过女儿的婚姻,获得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于上百万的钱财,据为己有。
《180天重启计划》教化的,正是这批女性。“这批女性”不仅仅包括索要彩礼的那批中老年女性,也包括她们的闺女们。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事实,那便是,现代教育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而电视剧作品,可能会到达现代教育到不了的地方。当很多地方的母女关系,依旧是一种贩卖与被贩卖的关系的时候,一部讲知识阶层母女情的作品出现,对这批女性而言,是有教化意义的。
很多未能被正确教化的女性,会认为,在闺女的婚姻当中收取彩礼,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甚至于会搬出所谓的传统来为自己的敛财找借口——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彩礼和嫁妆是对应存在的,嫁妆要远远高于彩礼,这才是女性获得私房钱的保障,而不是靠向男方索取来获得贩卖式的保障,当小妾的,除外。
当母亲和闺女之间,是贩卖和被贩卖的关系的时候,她们还能建立起真正的母女情吗?当然不能。尤其是这种贩卖和被贩卖关系之下的母女,母亲更希望闺女离婚,能够被再次贩卖。这话虽然难听,但却在很多乡野当中正在发生着。这样的母女之间,是谈不上什么情感的。如果硬要找情感,不过是包裹着母女情外衣的“奴隶贩卖贸易”罢了。
这个时候,拿出一个电视剧作品出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真正有效的母女情传递给这批女性,价值和意义就显得不一样了。一旦这批女性观众想要追问一下,为什么电视剧作品当中的母女情如此真挚的时候,便会发现,实现这种真挚的母女情,就容不得彩礼式的贩卖了。相反,作为母亲,要为女儿小家庭的成立添砖加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基于此,湖南卫视这部《180天重启计划》越是在彩礼高发地区播出,越是有意义。要杜绝彩礼陋习,就得先让女性觉醒才行。把正常的母女情故事放送给她们,她们只要略微思考,就会脸红。她们只要脸红了,启蒙作用也就起到了。(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