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微短剧一味地追求点击率和话题度,忽视了内容质量,甚至出现了大量违背常识的情节。这些反常识的剧情不仅误导观众,扭曲人们的价值观,还严重损害了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但不少微短剧剧情缺乏常识。例如,严重刑事案件中不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身影,由当事人直接起诉到法院,法官随意判处死刑,违背法律常识;严重疾病能轻易被治好,不符合医疗常识;保安、外卖员、保洁员常常是隐瞒身份的大佬,分分钟轻易赚几十亿元,有违生活常识……(2月19日《法治日报》)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不少微短剧一味地追求点击率和话题度,忽视了内容质量,甚至出现了大量违背常识的情节。这些反常识的剧情不仅误导观众,扭曲人们的价值观,还严重损害了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类微短剧中,我们常常看到法律程序被随意篡改,医学知识被胡乱编造,生活逻辑被肆意践踏。比如,有的剧中法院审判程序错乱,公诉案件变成自诉案件,法官随意定罪量刑;有的剧中神医横行,轻易治愈绝症,违背医学常识;有的剧中人物设定离谱,保安、外卖员等底层人物摇身一变成为掌控一切的大佬,这种脱离现实的剧情让观众感到荒诞不经。

这些反常识微短剧的出现,背后是流量至上、利益驱动的创作观念在作祟。一些制作团队为了追求高点击率和高收益,不惜牺牲内容质量,迎合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同时,平台审核不严、监管缺失,也是导致这类微短剧泛滥的重要原因。

微短剧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本应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然而,这些反常识的剧情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和价值观,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这类微短剧的误导。

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反常识微短剧的蔓延。首先,创作主体应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坚守内容质量底线。他们应该明白,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赢得观众的长期喜爱和支持。其次,平台应加大审核力度,完善审核机制。对于存在违背常识情节的微短剧,应坚决予以拒绝上线或下架处理。同时,平台还应建立观众反馈机制,及时收集观众意见并作出相应调整。

此外,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微短剧的创作标准和审查要求,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微短剧的创作和推广,引导行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加强对微短剧的审核和管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着手解决。然而,要根治这一乱象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创作主体、平台和政府等多个层面入手,推动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还观众一个清朗的观影环境,让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彰显其社会意义。

作者 王琦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