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魔幻大片的票房扑街了。
本来扑街就扑街吧,没什么大不了,但剧组人员似乎很是不服气,到处和网友怼,结果好了,被人挖出了大瓜,其编剧疑似是高度精日。还不是一般的精日,而某导的姐姐,更是被挖出精蒙。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大瓜。
首先是这个家伙,他说,自己姥姥是老离休干部,和日本老师关系很好,当年上学时,日本老师教过唱日本歌。
其实到这里问题不大,关键是下面这句话,“没有日本人,她们根本上不了学”。我也是笑了,没有日本人,就上不起学?莫非学校是日本的专利?没有日本人,就没人开学校?
即使日本人当年真的建了所学校,接纳了他所谓的姥姥,那也不算什么,毕竟做了一千几百万件坏事,偶尔做一两件好事,就要被拿出来大吹特吹,这是什么认知?
就像台巴子的绿营,为了洗白日本的殖民统治,来来去去拿嘉南大圳说事,仿佛日本人在岛上修了一个水坝,就是功德无量了,全然不提作了多少恶。
这个家伙还说郑和下西洋是假的。理由是,要不怎么后来不一直下?这也是搞笑的,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不继续下西洋,是太费钱了。按他的逻辑,美国60年前登月,今天已经无法登月了,我能不能质疑登月是假的?
他肯定不答应,想都不用想。
这种彻头彻尾的精日,如果是个无名小卒也就罢了,关键她和她老公都是某导的好朋友,她老公还是《郑和大西洋》的编剧,某导即将开拍的电影,就是这部。想想都知道,让一个不相信郑和下西洋的人去拍郑和下西洋,能拍出好来吗?
等着被恶心吧。
也许大剧情上有审核把关(这个其实也不好说),但很多小细节是审核不到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指不定这帮货到时候怎么恶心人。仔细看时间,这是2023年6月5日的发言,说明还是挺新鲜的。
说完第一个瓜,接下来是第二个瓜,这次是某导的姐姐,是亲姐姐,被人挖出也是个精日,比如下面的微博,她说琉球、图瓦和外蒙古还是留在外面比较幸运。意思是,回归祖国就不幸运了?别的不说,就论生活水平,这几个地方,哪个比得了大陆?
关于琉球问题,我再科普一次,琉球不是日本领土,它叫琉球群岛,不是冲绳,从来就不是什么冲绳。琉球是19世纪70年代后,才被日本逐步侵占的,此前都是中国的番属国。
二战中,美、苏、英、法、中等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地位文件,两份文件均写明,日本的领土限于四国、九州、本州和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其附属岛屿。
而琉球群岛,不是四个大岛的附属岛屿,是个独立的群岛,所以,日本不拥有对琉球的主权,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二战战后秩序的角度,琉球都不属于日本。
接下来,这个家伙还诅咒中华民族自我毁灭,后面还有一大堆的精蒙言论,咱就是说,如果你那么喜欢蒙古国,你移民过去好不?别赖在中国行不?这帮人肯定不乐意,一说中国好不好,不好,反正他们不觉得比蒙古国好。
一问去不去蒙古国,都不去。毕竟这帮人知道,外蒙古那几百万人口的小市场,哪里买得起他们的账单,在中国,他们一部电影能卖十几二十亿,还是人民币。而在蒙古国,一年下来,电影总票房有没有两亿都不好说。
只要去了外蒙,生活水平将断崖式下降。
这群人,就跟外蒙古的纳粹一样,每天幻想的,都是自己多么多么牛逼,幻想着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但也只能是幻想了,毕竟自从发动了机关枪,骑兵就没啥用了。农耕文明藉此进化到了工业文明,彻底碾压游牧部落。
以前都说某导的事情,是捕风捉影,毕竟没涉及到他本人,但现在看来,应该不是捕风捉影,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身边的人全都有问题,你能没有?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第一部魔幻片的大卖,给了这群人嚣张的底气。
本来第一部的票房和口碑,都是一般般的,票房不咋滴,但是经过诈骗式的营销后,票房逐步走高,最终20亿多收官,成为他个人作品的历史最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是伴随着争议的,当时,那些事情就被挖出了。
只是电影的质量,在一部分人看来,勉强过得去,于是最终票房还是不错的。其实在我看来,质量不咋滴,尤其是特效,雷震子的特效真的是五毛钱,只是架不住有一部分人觉得好看。有了第一部的成功,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肆无忌惮了。
于是乎,不再装了,第二部,觉得可以再创新高,如果票房有20亿以上,都不用超过第一部,信不信比现在嚣张十倍?幸好,第二部票房扑街了,口碑也扑街了。
其实在第二部之前,他就有一部电影上映,结果这部电影的票房,惨得不得了,这已经是一个警告了,这时候,但凡他识趣一点,第二部就应该重新做,起码五毛钱的特效,应该重新做,只不过他觉得无所谓。
觉得有第一部的口碑,别的都不要紧,殊不知,这下完蛋了,想露一手给大家看,没想到,把屁股给露出来了,那五毛钱的特效,证明了他的水平,不过如此。
第一部能够成功,纯属幸运。
他可以继续拍第三部(大概率已经拍好了,三部是同时拍的),但没有口碑支撑,第三部暴死的概率极大。靠着第一部的支撑,第二部的票房好歹还能过十亿,虽然这个数字百分百亏本。要是第三部上映,指不定和《某人之下》一样,暴死,连过亿都勉强。
还有那部《郑和下西洋》,敢在近年上映,暴死的几率百分百,不亏损就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知道自己的票房是谁贡献的吗?一边骂人,一边指望我们贡献票房?
想得美。
这种事情,说不定在圈子里不算个啥。但即使这样,这篇文章还是有必要写,任何改变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公知被拿下,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对于体制外的精日精蒙,也不例外。
只要能号召一个人,哪怕就一个人不去买票,不去看他的电影,不被他收割智商税,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