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短剧的卖点 不是“反常识

设定离谱的“霸总”“首富”、土味满满的“重生”“逆袭”……火热的微短剧令观众上头,但观之不适者也不少,很多人吐槽,一些作品明显违背常识,看多了会“降低智商”。

比如,庭审罪名是“法官”张口就来的,“绝症”是能被轻松治愈的,货币计量单位是以“亿”起步的……微短剧虽是调剂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毕竟也是内容产品,诸如此类的狗血剧本,同样会潜移默化影响大众认知。事实上,还真不乏未成年人将雷人剧情当真,轻则相信“上课睡觉、不写作业,同样轻松考出高分”,重则被“不劳而获”“一夜暴富”“重生复仇”等反常识内容洗脑。

反常识微短剧究竟从何而来?微短剧准入门槛低、制作成本小,早已诞生了一批“剧本工厂”。而在这条流水线上,剧本合不合理,通常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越是“癫”、越是“爽”、越能吸引观众刷个不停。业内还总结出一套“拍摄公式”,15至20秒内必须设置转折,每集最后10秒必须留下悬念。于是除少数精品剧集外,更多作品不顾剧集品质,只管为反转填内容、为爽点加剧情,全靠高强度的“快感轰炸”疯狂引流。

截至2024年底,我国微短剧用户已达6.62亿人。庞大的用户数量,正在呼唤微短剧告别“狂飙”。去年2月,有关方面发布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通知》,开启“先审后播”模式,已经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立意深远的微短剧佳作。从文物保护,到非遗元素,再到普法宣传,这些微短剧的跨界创新,既满足了娱乐需求,也带来向善向美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无论什么年代,无论哪种表达方式,“内容为王”才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待潮水退去,真正留下来的只会是那些走心的作品。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是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箴言。从跑马圈地到深耕细作,微短剧是时候摆脱三俗无脑卖点,老老实实做内容了。(邱凌)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