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领域需要自觉抵制违规、低俗“烂梗”,警惕在商业化、娱乐化上一路狂飙;更需重拾匠心、正本清源,回到艺术创作和审美创造本身,促使行业竞争“大浪淘沙”,推动相关问题加以解决。

近年来,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一股新势力,微短剧迅猛发展,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解压神器”。不同于40多分钟一集、一部几十集的传统影视剧,微短剧以小体量、快节奏的内容呈现和视听语言为特色,并借助新型视频形态打破传统追剧模式,让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轻松观赏,也较好适应了“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

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微短剧还有制作成本低、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其角色数量相对有限,一般不用铺陈前史、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要围绕核心主题或热点事件快速展开剧情,在短时间内实现反转,像恩仇、错爱、身份互换等情节架构模式,都较易激发观众的观演兴趣。由于体量小,微短剧从编创、拍摄到后期制作流程相对简单,投放机制也较为灵活,因此能够保持高频更新速度。微短剧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投资风险低、回报周期快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制作方及专业演员等转换赛道,加入剧集创作行列。

在“井喷式”发展状态下,微短剧市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内容方面,由于需要考虑短视频播放平台的运行逻辑,有的微短剧制作方不得不依靠频繁制造冲突、设置悬念“秒抓”观众,导致情节套路化、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在选材方面,微短剧创作虽涉及悬疑、乡村、文旅、科幻等诸多类型,但在现阶段,都市情感、古装爱情等题材仍占据主流,霸道总裁、俊俏王爷等夸张人设依然突出;在制作层面,一些剧本粗枝大叶、演员演技尴尬、镜头语言缺乏质感的微短剧也能快速回本,冲击了原有影视创作生态。面对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规范不足等相关现状,有人担忧微短剧刮起的“快俗爽”之风会加速文化消费碎片化,诱发把流量凌驾于价值、以娱乐消解意义的行业危机。

笔者认为,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业态,成长中伴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必过分忧虑,业界不妨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多给予一些正向引导和包容鼓励。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贴合主流价值观、有“颜”有质的微短剧作品正在拔节生长,如以拟人化手法讲述文物“回家”故事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以美食博主视角见证山乡巨变的《有种味道叫清溪》、以一家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历史变迁的《澳门故事》等,都展现出内核表达与精良制作的高度融合,受到市场普遍认可。

这些优质网络视听内容的生成路径,提示了微短剧领域需要自觉抵制违规、低俗“烂梗”,警惕在商业化、娱乐化上一路狂飙;更需重拾匠心、正本清源,回到艺术创作和审美创造本身,促使行业竞争“大浪淘沙”,推动相关问题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微短剧消解深度、损伤灵韵。若其各个创作环节能够遵循普遍规律、加强分工配合,锚定讲好故事,去除内容水分,在人物的成长轨迹、情节的贯穿逻辑、画面的视觉质感上多下功夫,不仅会推出一批上乘之作,也会带动行业的精品化转向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政府、平台等应该同步发力,提高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持续性把关审核,优化付费卡点设置等,引导微短剧规范化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 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明确,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白名单”制度、“总编辑内容负责制”,要求“网络视听平台、小程序、投流方等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剧,均须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完成相应上线报备登记程序”等,这将有力推动微短剧多方共治共管,助力其实现从“产品”“作品”向“精品”的转型升级。

2025年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微短剧吸睛不能只凭“爽点”》

微短剧吸睛不能只凭“爽点”-风君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