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前一半时间都在酝酿,如果觉得 Boring 不妨跳过,也欢迎一起沉浸在二位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情绪里
“原来表演嘉宾也可以一句话不说,这么纯粹沉浸在表演里?!”
——自诩看过很多人演唱会的我,在看到“合体”王菀之2025演唱会上和张敬轩合唱的一曲《下次爱你》后,还是忍不住发出了如此感慨。
尊重作品、尊重舞台一定是每一个能把演唱会开到万人以上体育馆的歌手之必备技能,包括张敬轩、包括这次演唱会的主角:王菀之。
王菀之令人珍惜的音乐亮点很多,比如对自己作品的精心设计与编排,比如她自然而然溶于演唱会表演中的艺术成分,再比如掐指一算,这一连两场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演唱会,竟刚好在王菀之出道 20 周年这颇有纪念意义的数字上。
若没一星半点对音乐的执着与敬畏,谁能在这 20 年的职业生涯中如此得到众多乐迷相挺呢?
现场我看到很多乐迷和我一样,都是从内地飞来香港专门看 Ivana,在音乐上和她一同“合体”、沉浸,可见她看似低调的音乐,其实 20 年来也蔓延到很远的地方,打动了很多的乐迷。
2005 是个好神奇的年份,从中国香港到中国内地,都像是积攒了太多的音乐好苗子,在这一年突然就爆发了。
如果回望 2000-2003 华语乐迷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台湾,聚焦在了周杰伦、S.H.E 这些台湾地区的本土巨星、以及孙燕姿、林俊杰、阿杜这样的新加坡“过江龙”身上;
那么 2005 从内地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直接划出一个新时代,到香港的方大同、卫兰、王菀之一个接一个出道给港乐增添了音乐新色彩,2005 年回想起来是一个足够多姿的年代,所以看到王菀之,我总会想起那一年的精彩。
当然更资深一点的乐迷,看到“王菀之”三个字或更早于 2005 年,比如在张学友发行于 2001 年的歌《我真的受伤了》的 Credits 上,比如在她第一张专辑发行之前蔡依林《许愿池的希腊少女》也有她在词曲作者的位置上。
一首“受伤”、一首“少女”,王菀之身上清脆的质感用这两个词形容很是精准,但也不够全面。
看到她演唱会上一身黑衣演唱的第三 Part,我想她一些带着点“邪”味的奇思怪想亦有令她的音乐形象丰厚不少。
对王菀之灵巧的初印象,和她的嗓音很匹配,也和她最初几张专辑的封面画作匹配。
以至于我想起这个名字,就会附带想起暖暖的小鸟,想起她小嗓也能婉转出温暖包裹感的音乐创作。
王菀之人缘就好,才子吴青峰、常石磊都为她写歌,杨千嬅、刘德华还亲临现场观看这位“全场全唱自作曲”的才女演唱会
出道两年后,王菀之跨足国语乐坛发行普通话专辑《Ivana 首张国语创作专辑》,吴青峰不仅倾力填写她的歌词,还形容“这是一把被天使吻过的嗓子”,也令王菀之的艺术形象被更多熟知。
出道的前十年,王菀之专注累计音乐作品,偶有演出影视剧集,也很快随着角色推出《晴歌集》,Call Back 自己的音乐人身份。
后十年随着阅历的增加,王菀之开始渐渐多面,演唱会上她幽默的以中插 VCR 宣传自家产的手霜、香水等周边,港味十足的小品式出镜,这样丝滑又带着浮夸意味的情境演出,一定和王菀之还涉足到电影领域有关。
我忘不了她在《饭戏攻心 (内地名:还是觉得你最好)》中有情有义的角色,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没忘记,还给了她表演奖的提名,让王菀之出演影视这件事不再只是玩票性质。
近十年来王菀之在喜剧电影里释放她性格里的风趣,却在音乐上更趋犀利。
演唱会上唱到的《该死的快乐》、《沉默的士高》还有《诸神的黄昏》我一直很喜欢,却也难免令一部分人听来咂舌,这让她更像一个音乐“战略家”,即使不冲去前线战斗,也满腹对于世界纷争的辩证思索与精准表达。
所以最后当一连两天的“合体”演唱会结束时,我是不舍的,还好问到主办方的朋友,错过了这次演唱会的歌迷,夏天还能在内地其他城市“补课”,有了和王菀之再度于音乐上“合体”相见的机会,喜欢沉浸式观看演唱会的歌迷,这真的是一个极好的选择。